張淑云

語文核心素養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文化傳承與理解、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就其中的思維發展與提升而言,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激發出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幫助他們提升語文學習思維,尤其是邏輯思維、批判思維和創新思維;再從審美鑒賞與創造來說,教師要引導學生去品詞析句,在此過程中理解內容和領悟語言表達,形成美的感受與體驗,并且可以發揮自己的語文思維來加以創造,逐步提升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創造能力。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以直觀形式呈現的板書設計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尤其是借助信息技術得以增強的板書的藝術性和展示能力更為凸顯,而這些對于吸引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以及達成具體可感的教學效果大有裨益。基于此,教師應該考慮如何借助板書來培育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以此發揮出板書的最佳優勢與作用。關于板書設計提升中學生語文素養的具體策略,筆者有如下三點思考。
一、多樣化板書基本形式,融入課堂教學
通常來說,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使用的板書形式主要有詞語式、提綱式、圖文式、表格式、線索式、階梯式、思維導圖式等多種類型,多種樣式的板書分別與不同類型的文本有著對應應用的優勢。
比如對部編版八年級上冊《藤野先生》這篇課文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考慮使用提綱式這種板書形式。具體來說,提綱式的板書可以較為全面地反映出課文的要點,有著邏輯性強、操作簡單的特點,尤其是非常適合使用在散文、說明文和議論文中。在《藤野先生》這篇課文中,教師可以將課文分為四個部分:一是“與藤野先生相識”;二是“與藤野先生相處”;三是“與藤野先生惜別”;四是“我對藤野先生的評價”。前三部分為所見所聞,最后一部分為作者的所感。在板書內容的完善上,可以將每部分的核心事件或精神品格歸納出來,然后再從寫作內容和表達方式的層面作以分類標注。這樣不但可以更為直觀地輔助學生深入理解這篇課文,更讓學生過在潛移默化中對寫人記事散文的章法有所了解,這樣就在閱讀教學中有效地進行了寫作教學的滲透指導。如圖1是《藤野先生》這篇課文的板書設計。
以表格式板書設計為例來說,教師可以將文字板書設計成為表格的形式,在課堂上帶領學生一步步去填寫表格中的內容,梳理課文的重難點。基于表格式板書有助于幫助學生歸納知識點和突出知識重點,且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激發大腦潛能的特點,教師可以優先考慮在古詩詞教學中使用表格式板書,以便讓學生一眼便看到古詩詞的創作時間、作者、背景、意境、情感和地點,確保學生能夠更好地確立出更為有效的古詩詞學習思路。
比如教師在向學生講解宋代詞作品時,教師可以將某一個詞人的詞作品集中起來,幫助學生構建出一個更為系統的知識體系,對詞人不同時期的詞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有一個更為深刻的理解。以蘇軾為例來說,部編版教材的詞作品主要是《記承天寺夜游》《定風波》。在板書設計時,可以采用課文、作者、創作時間、創作地點、景物、情感、情景關系、貢獻這樣的模式,以此幫助學生更好地總結,當然也可以使用思維導圖來將這些內容串聯起來,引導學生去思考和歸納,這對于培養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均會有很好的作用。
提綱式、表格式等多種類型的板書基本形式各有千秋,教師在語文課堂上進行板書設計時可依據文本特點來恰當選用,也可以根據具體需要將多種形式的板書穿插組合使用,以求最佳的板書效果。
二、根據個體能力差異,選用設計方法
在應用板書來開展初中語文教學時,教師要始終尊重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同時考慮教學大綱與教材內容,在此基礎上使用科學有效的板書設計方法,確保板書可以為課堂教學服務。從當前初中語文教學中所使用的板書設計方法來看,主要有四種,一是內容再現法,二是邏輯跟蹤法,三是推論法,四是思路展開法,均有著較好的應用效果。
①內容再現法:內容再現法在初中語文板書設計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教師可以使用板書將課文內容濃縮、再現在學生的眼前,便于學生對課文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培養語文素養。
②邏輯跟蹤法:這是一種按照課文本身所存在的前后邏輯關系、人物或者事件的時間關系和文章的敘事系統性來設計板書內容的方法,在教學中同樣有著廣泛的應用。在長時間的應用過程中發現,通過應用邏輯跟蹤法,能夠很有效地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有助于培養他們的發散性思維。
③推論法:推論法是一種根據故事情節或者文章中的前后呼應關系,比如文中的隱喻、暗示等等,層層推理設計板書內容的方法,這種方法需要教師有良好的推理能力。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若是教師與學生一同去使用推論法來設計板書,則可以很好地鍛煉學生的語文思維和推理能力,可以助力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
④思路展開法:思路展開法是一種把文章的子話題定好,然后依照子話題充分展開聯想,放飛思想,大膽地去假設,讓思想盡情放飛的板書設計方法。在應用思路展開法時,教師需要去假設和聯想,帶領學生去自我思考和分析,在此過程中培養語文的發散性思維,拓寬語文學習的思路。
在這些方法的使用中,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尊重每位學生的學習差異,凸顯出他們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選用科學適宜的板書設計方案,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對于閱讀能力不強的學生,教師就可以以內容再現法強化他們的語言的建構和運用能力;對閱讀能力一般的學生,教師可以以邏輯跟蹤法促進他們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對閱讀能力良好的學生,教師可以采用推論法來進一步強化他們的閱讀思維;而對閱讀能力優秀的學生,就可以以思路展開法強化綜合素養的提升。當然,這些方法也并非死板應用,還可以靈活結合使用,最大效果地發揮其作用。
三、研讀文本巧妙搭臺,師生共同設計
新課程改革要求課堂教學要極力凸顯出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努力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為此,在語文課堂進行板書設計時,教師可以結合文本的具體特點,與學生合作完成板書設計。具體來說,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參與到板書設計中來,既可以在課堂上共同去設計板書,也可以要求學生在預習階段或復習階段自己去完成板書設計,以此培養他們的語文學習能力。以課堂教學中的板書設計為例,教師可以重點使用以下三種方式:
①教師可以一邊導讀一邊去設計板書,在出示一個知識點后,引導學生說出后面的內容。另外,教師可以在學生學習課文時向他們提出探究問題,既可以讓學生獨立思考,也可以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來完成板書設計。如在《大自然的語言》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給出每一部分的要點,包括“第一部分:說出物候學的研究對象”“第二部分:轉到農業話題,通過具體事例對物候學的農業生產價值進行闡述”“第三部分:說明對物候現象的來臨有決定影響的因素”“第四部分:闡述物候學的農業生產重要價值”等,要示學生按照要點對細節內容進行補充。
②在閱讀文章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認真閱讀課文,在文本細讀的過程中揣摩課文的內容與思想情感,并讓他們列出課文的大綱。在隨后的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進一步細化提綱,對比前后兩次的板書設計,以求對課文內容有更為深刻的理解,有效培育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與語文思維。
③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按照“教為主導與學為主體”的方式開展板書設計,發揮學生的板書設計主動性,但畢竟學生自身綜合素養不足,所以他們在板書設計過程還可能存在不合理和混亂的情況,教師還需要加強對他們的指導與優化。
總的來說,教師在與學生一同去設計板書的過程中,要格外注重師生之間的互動,在溝通交流中加深理解,讓學生可以發揮出自己的語文思維來理解課文和感悟表達,以此培養創造能力。相信師生在共同進行板書設計的過程中,能夠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掌握更多語文學習的方法,這對于培養他們的語文核心素養會大有裨益。
四、規范板書流程設計,突破教學重難點
想要確保板書發揮其應有的教育功能,教師在進行板書內容設計時,需要圍繞教學任務和中心做好板書流程的規范,以板書流程引導學生實現對課文重難點的把握,促進他們對文章實質更好把握與理解。在進行板書的設計過程中,教師可以以不同顏色的粉筆對內容進行書寫,并以文字或者符號等形式對教材重點內容進行直觀的體現,也可以以關鍵板書問題來引導學生針對性探索,發揮板書內容的吸引力,促進學生更加主動地投入到課文閱讀中。
比如,在對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蘇州園林》進行板書設計時,教師就可以結合文章重點內容設置探究性的問題,以自然段的順序為板書設計依據,板書出學生閱讀分析的思路:圍繞“第一段”板書出要求學生“找出內容中最能夠對蘇州園林的地位說明的詞語”;圍繞“第二段”板書出要求學生“找出并總結蘇州園林的特征,思考為什么能夠成為各地區園林的標本?”;圍繞“第三段”板書出要求學生思考“本段說明蘇州園林的哪個特點,蘇州園林的亭臺軒榭布局有什么講究,為了實現此特點的描述,作者都采用哪些說明方法?”;圍繞“第四段”板書出要求學生“完成練習”,練習包括“用丨丨劃分出此段的層次、此段說明的對象是什么、蘇州園林的假山與池沼具有什么共同特征、對蘇州園林的假山特點具有概括性的是哪一句、此段文字結構的特點是什么”等,強化學生的思考和討論;圍繞“第五、六段”板書出要求學生“指出此段所運用的說明方法、此段說明順序是什么?”;圍繞“第七、八、九段”板書出要求學生思考“作者在寫了蘇州園林四大特點之后,為什么還寫七、八、九段,且這三段是從哪些方面對蘇州園林說明的?”;最后,板書出“說明順序的整理”。通過這樣的板書設計流程,能夠逐層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深入閱讀,并在閱讀中對課文重點部分進行針對性思考,從而強化他們的閱讀思維和閱讀素養。
板書設計是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對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尤為重要。教師要注重板書設計,并時時將其與培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目標結合起來。在利用板書來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時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尊重每位學生的學習差異,凸顯出他們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教師要注重理念與模式的創新和優化,選取多樣化板書設計,在課堂上既要根據學生個體能力差異來選用板書設計方法,也要注重一些新的信息技術和教學手段的應用,并多方加強互動,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獨立學習能力等語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