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巧清
單元結構化教學方式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符合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理念,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當中應該積極地創新傳統的教學方法,因為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當中,很多語文教師會將一篇課文單獨為學生進行講解,這樣的教學缺乏一定的整體性和系統性,無法真正地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并且這樣傳統的教學方式使得語文的知識點變得更加的零散、雜亂、無序,不利于語文學習。
一、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單元結構教學目標
在開展單元結構化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應該制定單元的教學目標,在設置教學目標時應該體現“立德樹人”的教學理念。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沒有整體的教學理念,因此在教學的過程當中,總是進行單篇的教學,只注重讓學生掌握一些語文的知識和學習技能,沒有設計整體的教學目標,并且還會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無法真正掌握價值體驗。因此,在設置單元結構化的教學目標時,應該分為三個層次體現“立德樹人”的教學理念。比如以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和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內容為主題設置教學目標時,大的目標應該結合這兩個單元的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復述能力,因為這兩個單元講的都是一些故事,所以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學會將故事進行復述,培養學生的復述能力,這樣可以有效地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對文章的概括總結能力。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還可以積極地開展各種教學活動,使得學生能夠感受故事中體現的文學價值,當學生掌握正確的復述故事方法之后,還要幫助學生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內容,引導學生對文章的內容進行正確的表達,使得學生對故事的閱讀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自主地參與到各種閱讀學習活動當中,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其次,教師應該結合實際的教學內容來設置單元階段的學習目標,因為對于三年級和四年級的學生而言,他們的年齡不同,應該掌握不同的閱讀學習方法和知識結構。比如在培養學生復述能力目標時,四年級教學時的目標比三年級教學時的目標應該有所提升,在四年級的第八單元教學過程當中,應該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復述方法,使得學生在復述的過程當中,應該明確主次性,并且還要有清晰的邏輯順序;而三年級的教學目標要稍微的降低一點。最后,在設計教學目標時,還應該注重學生的價值體驗。比如在學習四年級第八單元的文章《王戎不取道邊李》這一課時,應該讓學生借助文章的注釋來翻譯整個文章,進而對文章做出全面的理解,并用自己的語言復述整篇文章的內容;在學習《西門豹治鄴》這篇文章時,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明確課文內容的層次性,進而才會使得學生在復述文章時做到詳略得當;在學習《故事兩則》時,教師制定的目標應該是讓學生明確事情發展的順序,并對這個事情做出簡要的復述。
二、引導學生進行單元預習,為構建高效課堂奠定良好基礎
在開展單元結構化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應該注重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的預習,進而使得學生在預習的過程當中能夠掌握更多新的知識,并且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和思考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實際學習效果。因此,教師應該注重學生的自主預習教學,首先在預習的過程當中,應該讓學生對整個單元的字詞進行整理,了解整個單元當中的生字、生詞,為學生的閱讀掃除障礙。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為學生布置一系列的題目,讓學生進行作答,使得學生能夠在問題回答的過程中,對自己所學的內容進行鞏固。借此,教師能夠增強學生的課堂學習體驗,使得學生能夠在查漏補缺的過程中,實現對于問題的準確把握。
比如在學習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內容時,教師首先應引導學生對整個單元的重點字詞進行整理歸納,并且還要將易寫錯的字和易讀錯的字進行分類,提高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借助于該種教學方式,教師能夠對學生的基礎知識進行一定的鞏固,這對于學生開展后續的學習任務有一定的推動作用。隨后,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對整個單元的文章進行通讀,這是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學習的第一步。在通讀的過程當中,需要學生對文章的字詞發音和句子進行流暢的閱讀,了解單元幾篇文章的大致內容,進而才能為后期的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在通讀的過程當中,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對涉及到的重點字詞進行標注。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根據字詞、語句分析等,向學生進行提問,使得學生能夠根據自己所學的內容,嘗試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借此,教師能夠引導學生有意識地進行查漏補缺,以幫助每一位學生在進行知識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加強對于所學內容的把握。
三、明確文章內在聯系,深入掌握閱讀主題
在小學語文課本當中涉及到的課文都有一定的內在聯系性,在學習每個單元的內容時都會有相應的主題,因此在開展單元結構式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對單元課文的內在聯系性進行深入的了解,使得學生能夠明確每一篇文章描寫的主要線索,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在開展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精讀細讀,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在學生進行閱讀的過程當中,要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還要對單元當中不同的課文進行對比學習,使得學生明確課文當中的共同點和不同之處,進而才能幫助學生加深對文章主題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借助于該種教學方式,教師能夠對學生的思路進行拓展,使得學生能夠嘗試以整體性的角度,在問題思考的過程中,實現對于閱讀文本內容的把握,這將有助于構建高品質的課堂,幫助學生取得良好的語文學習成效。比如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一共有四篇文章,分別是《盤古開天地》《精衛填海》《普羅米修斯》和《女媧補天》,從這四篇文章的題目進行分析可知,它們都屬于神話故事類的內容,并且每篇文章都包含著不同的道理,但是如果僅僅憑借文章的題目,很難幫助學生明確文章當中表達的深刻內涵,無法真正地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所以在講解文章的過程當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學會正確地略讀和精讀,明確每篇文章想要表達的真實情感,并且還要對文章進行一一的對比,找到文章的異同點。比如將《盤古開天地》和《精衛填海》這兩篇文章進行對比的過程當中,首先要引導學生對這兩篇文章進行粗略的閱讀,明確文章的人物以及發生的整個事情之后,再對文章進行精讀,找到文章的主要描寫線索,有效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將兩篇文章進行對比,讓學生說出兩篇文章的異同點。有的學生說:“盤古和精衛都是虛擬的神話人物,而這兩個神話故事的不同之處是盤古為了世界更美麗奉獻了自己的生命,精衛在填平大海時在日復一日堅持不懈地做同一樣事情,他們所做的事情雖然是不同的,但是文章中所體現的精神品質卻很相似。”使得學生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并且在對比的過程當中也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提高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鑒賞水平。
四、引導學生內化語文知識
在開展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當中,為了能夠構建高效的教學課堂,教師應該靈活地運用單元結構式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掌握學習語文知識的方法和策略,這需要教師在實際的單元結構教學過程當中給予學生更多內化和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比如在學習四年級第一單元的《天窗》這篇文章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增加寫作知識,需要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掌握更多的描寫方法,并且靈活地運用到寫作當中。所以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應該讓學生進行自主的閱讀,在班級當中進行積極的交流互動和溝通,讓學生有更多思考和互動的時間,使得學生對于人物的描寫方法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并且在閱讀的過程當中,每個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也會有所不同,在交流中會對自己的想法進行總結歸納,提煉要點進行表達和分享。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將整個單元的文章進行閱讀并和《天窗》這篇文章進行對比,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描寫方式和方法,使得學生將每篇文章的描寫方法進行提煉、總結和歸納,讓學生能夠在寫作當中靈活地運用這些描寫方式,將自己想象的事物描寫得更加生動形象,加深學生對描寫方法的理解和應用,使得學生在閱讀的過程當中感受文章的精妙。此外,在單元結構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還應該結合不同的文章,讓學生進行仿寫,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當學生在仿寫結束之后,引導學生進行分享,讓學生之間進行相互的評價,說出在這一單元的學習過程當中自主總結的各種描寫方式,并說出自己在仿寫當中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進而提高語文的課堂教學效果。
五、優化單元教學內容
在開展單元結構式的教學過程當中,應該將整個單元的課本內容進行靈活的調整,不斷地優化教學順序,才能讓學生明確課文之間的聯系性,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比如在進行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明確文章的語文要素,并且還要讓學生掌握在描寫事物時,應該從什么方面進行描寫。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可以將《海底世界》和《火燒云》這兩篇文章當中的片段進行整合,引導學生進行仔細的閱讀,這樣不僅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效果。比如在學習《海底世界》的重點段落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閱讀當中思考:“這一段落的描寫當中,總共介紹了幾種動物?哪種動物更吸引人?說出你最喜歡的動物。”在引導學生閱讀《火燒云》的重點段落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火燒云有哪些顏色?說出你最喜歡的顏色,并用自己的語言去描述這種顏色的具體特點。”通過這樣的問題可以使得單元結構教學效果更為理想,并且還可以增加課文的聯系性。此外,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還可以為學生適當地拓展教學內容,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掌握。在開展單元結構式教學過程當中,如果課本的內容有限,教師可以適當地為學生拓展課外的學習資料。比如在學習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古詩三首》中,學習《絕句》時還可以讓學生去回顧杜甫的另一首絕句,使得學生通過對比的閱讀學習來感受春天的美麗景色。在學習《海底世界》這篇文章時,為了能夠引導學生對海底動物有更為深入和全面的了解,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為學生展示其他海底動物的活動方式,補充烏賊、章魚等相關的內容,使得學生對課本的內容有更為深入和全面的了解。
結束語:
開展單元結構化的教學可以對整個單元的內容進行分析和研讀,進而整合教材的內容,優化教學結構,使得語文的教學更加高效,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