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麗
幼兒園小班的孩子具有好奇心強、形象思維能力弱的特點,在培養的過程中需要教師仔細觀察,進而開展有針對性地激勵和指導,才能使孩子不斷地認識世界、接觸世界。教師在教學時通過一些巧妙的觀察方式,可以發現和總結出很多激發起幼兒探索和學習興趣的方法,進而又促進幼兒教師觀察力的發展。并且,在幼兒階段的教育中,要求教師要注重幼兒探究能力的培養,而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必須進行有效觀察,不斷引導教學活動。本文圍繞幼兒園小班區域活動中教師觀察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展開論述,希望能夠對一線幼兒園教師有所幫助。
一、區域活動中教師觀察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生活經驗和社會經驗
幼兒教師對幼兒生活經驗了解得都比較片面,因此對于區域活動中幼兒出現的問題會處于一個迷茫的境地,無法實現有針對性地解決,而這將成為影響教師觀察的主要問題,不利于活動的開展。在幼兒園小班的區域活動中,很多幼兒都會有分離焦慮癥,無法快速適應學校生活;而幼兒教師的精力有限,會在安撫部分幼兒的同時忽略了其他幼兒,教師觀察力也無從提起,最終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影響區域活動的實效性。
(二)缺乏專業的幼兒心理知識
幼兒園的教學活動多以游戲為主,教師在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需要具備一定的教育心理學知識,才能使區域活動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變通性。在區域活動中,教師觀察時會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發揮自己的專業素養,才能體現教學活動中的教學機智。有效活動觀察不僅需要教師有教育觀念,能發現幼兒在活動中的問題,還能提出適合幼兒活動、促進幼兒思維發展的問題。如果教師心理知識儲備不足時,對區域活動中出現的各種突發情況就會手足無措,最終將活動中的觀察結果付諸一炬。因此,教師在引導幼兒開展區域活動時,需要教師利用專業知識認真分析,對活動中的教學內容有一個全面的把控,當幼兒提出疑問的時候就能給予全面、恰當的解答。教師要通過自己的觀察、分析結果,不斷地將幼兒的無意學習引向有意學習,逐漸接近幼兒的最近發展區。
(三)活動中缺乏觀察的具體目標
幼兒的區域活動教育中,幼兒們會有很多不同的問題,他們思考問題比較單純,角度也是不一樣的,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要隨意應付,要細心觀察,進行有目的、有方向的引導,讓幼兒對活動有一個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教師在活動的過程中不要脫離實際,雖然有些觀察時段可以自主發揮,但不可毫無目的,任何教學活動都是有教學目標的。只有通過教師的觀察分析,引導幼兒在活動中有所收獲,才能激發起幼兒探索世界的興趣,才能不斷帶領幼兒進步。
二、區域活動中教師觀察解決對策
(一)結合幼兒已有的經驗,創造觀察的空間
小班的幼兒生活經驗和社會經驗都還處在萌芽的階段,教師在進行觀察時要充分考慮這些因素,要以幼兒現階段的認知水平為基礎,然后在此基礎上來提升幼兒已有的經驗,這樣,就能最大限度地實現教學的目標。教師觀察時還要考慮幼兒的已有經驗,在具體活動過程中對幼兒提出一些挑戰,以此來拓展和延伸他們探索知識的空間。教師在進行有效的觀察分析后,還要對幼兒的表現給予一定反饋,在點評的時候要從不同的角度和方向來進行,促進幼兒對于自主活動的認識。借助于該種方式,教師能夠為學生的區域活動提供相應的方向,使得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實現對于相應內容的把握。
以活動“好看的項鏈”為例,這個活動的目的是:幼兒能初步感受到生活中數學的趣味性;幼兒能嘗試按照一定的規律穿項鏈。教師在活動開始之前可以先給幼兒欣賞關于項鏈的圖片,了解項鏈怎樣穿才會好看。然后觀察幼兒在操作時出現的問題。接著引導幼兒分析穿出的項鏈為什么不好看?我們要怎樣做才會穿出好看的項鏈?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結合經驗,不斷探索。幼兒在這個活動的過程中都是通過教師觀察發現問題,從而引導幼兒自發地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最終教師的觀察效果將會得到大大地提高。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關注對于學生課堂參與感的提升,通過予以學生思考時間和作答時間的方式,使得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想法,對自己的觀點進行表述。借助于該種教學方式,教師能夠增強課時教學的趣味性,使得學生能夠在問題思考和想法表達的過程中,加強對于課時內容的把握。因此,教師在推動幼兒園教學的過程中,能夠實現對于學生主體地位的增強,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成效,這對于構建高品質的課堂有著一定的推動作用。
(二)觀察結合教學機智,體現綜合素質
幼兒園教師的教學活動多以游戲為主,不像小學階段有大量的知識講授,教師在區域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變通性。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學會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發揮自己的專業素養,體現出區域活動中的教學機智。有效的教師觀察不僅需要教師有教育觀念,能提出適合幼兒活動、促進幼兒思維發展的問題,還要求教師的知識結構不斷提升和優化,教師在觀察的過程中需要對整堂課的教學內容有一個全面地把控。并且,教師在整個觀察過程中的職業道德素養也是十分重要的,觀察活動的分析要因人而異,確保公正、公平,要讓每一個幼兒都有被重視的感覺。當然,教師還可以通過語言鼓勵學生的方式,使得每一位學生都可以在教師的激勵下,以更為積極樂觀的心態參與到活動的過程中。這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成效,幫助學生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取得卓越的成績。
以活動“神奇的海綿寶寶”為例,這個活動的目的是:樂意玩海綿,體驗擺弄或探索的樂趣,關注動作所產生的結果感知,發現海綿柔軟、能變形、吸水等特性。教師在進行這個活動時可以出示海綿寶寶以引起探究興趣,然后對海綿的相關知識進行簡單、形象地講解。第一次探索:和海綿寶寶握握手、抱一抱,感受海綿的輕。)幼兒通過握握、抱抱、壓壓、捏捏的方式自由操作,探索海綿,感知海綿的特性。第二次探索:游戲“海綿寶寶變變變”。引導幼兒通過卷一卷、扭一扭、彎一彎、捏緊、放開的方式探索海綿,并觀察海綿所產生的變形結果。此次活動中幼兒對于海綿寶寶的關注度比較高,通過教師的引導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自己進行海綿寶寶的探究活動。并以此為基點觀察幼兒活動中動手實踐的情況,慢慢培養幼兒自主開展區域活動的意愿。幼兒對于區域活動的認知都還處在萌芽階段,很多時候不是幼兒不想自主進行游戲活動,而是幼兒對于區域活動不理解。教師在日常的活動中要認真觀察和分析,充分發揮教學機智,讓幼兒理解游戲并自主游戲活動。
(三)區域活動觀察環境要和諧,氛圍要濃厚
小班幼兒的區域活動是教學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整個環境對幼兒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都會有很大的影響。首先,教師在觀察的過程中要有一個良好的環境,能夠全面、綜合地觀察到每個幼兒的活動情況,這樣才能讓幼兒對活動有一個切身的感受。此外,教師通過觀察、分析之后可以通過一些比較直觀的實物或者圖片、影像等為幼兒提供一個活動的范本,提高區域活動的效果。同時,一個合理環境的創設對幼兒來說也是尤為重要的,要讓幼兒在活動中有真切的參與感,只有幼兒有親身經歷之后,對基本合作理念的理解才能形成,也才能在此基礎上有所啟發。區域活動中和諧的人際環境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師和幼兒之間建立一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高效活動的基本保證,小班幼兒在進行互相合作的過程中肯定會有一些匪夷所思的問題和行為,教師要細心觀察,加以引導,讓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借助于良好的氛圍,教師在推動區域活動時,能夠增強學生的活動體驗,以幫助每一位學生更好地借助于對于活動的感知,完成活動任務,這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成效。
以活動“風車動起來”為例,這個活動的目的是:幼兒探索讓風車動起來的方法,關注動作所產生的結果,體驗玩風車的樂趣,與同伴交流風車的發現,體會到動手操作的快樂。在活動開始之初,引導幼兒拿著風車自由地跑跑、走走,體驗風車轉動的樂趣。引導幼兒觀察快跑的時候風車是怎樣的、慢走的時候風車又是怎樣的。當幼兒玩了一段時間之后說說自己的動作給風車帶來的變化:你是用什么方法讓風車動起來的?讓幼兒得出結論:讓風車動起來的方法有很多,如拿著風車跑、走、搖或吹風車等。鼓勵幼兒與同伴交流自己玩風車的發現,并適時引導幼兒演示讓風車轉動的方法。
在互相合作的過程中,幼兒之間會有很多的交流和溝通,小朋友對于游戲也能提出自己的想法,最終促進整個區域活動變得更加和諧、有趣。并且此類互相合作的區域活動中,氛圍比較和諧,幼兒也很放松,最終教師的觀察效果也會很好,能體現觀察的整體性和靈活性。
(四)觀察結合人工智能,促進幼兒個性發展
幼兒的認知發展是不盡相同的,因此幼兒在理解同一事物時會有所差別,區域活動中教師的觀察越細致,講解的內容越具體,幼兒的認識也就越充分。因此,區域活動的觀察過程中,教師的觀察手段需要靈活多樣,在實際的活動中可以考慮幾種方式優化整合,不斷促進幼兒個性的發展。在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下,各項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也給區域活動中教師觀察的探索和創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選擇性,教師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可以實時更新觀察手段,充分利用多媒體等現代技術將觀察過程變得更加直觀、生動,提高活動中教師的觀察效率。
例如:在“傳聲筒”的游戲活動中,此次活動的目的是:幼兒在游戲中學會傾聽和記憶,提高注意力;幼兒能夠學習傳話的小技巧,聽清每句話并能夠進行準確傳達;幼兒通過此次活動提升自身的聽、理解能力,在活動的過程中能盡量排除外界干擾,集中注意力。教師在設計此次活動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動畫音頻,便于幼兒記憶和理解,同時多媒體也可以幫助記錄幼兒在活動中的各項表現,將一些教師平時觀察容易遺漏的細節重現出來,提高觀察的效率。
總結:
小班幼兒的區域活動中進行活動教師觀察的探究,一方面可以讓教學目標順利地實現,另一方面也可以讓教師的觀察經驗不斷得到提升,從而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教師對區域活動中幼兒各項活動的表現要進行深入觀察和研究,不斷將區域活動進行優化和細致的改進,使之符合國家的教育要求。教師在幼兒區域活動中的觀察過程要有理論基礎作為支撐,要樹立一個科學的教育觀,并且在提高教師觀察力的時候也要有一個宏觀高度,不斷分析、不斷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