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聰燕
對于中學生的教育問題我們應當全面地看待,學生的成績固然重要,但是同樣重要的是學生的相關品性與能力,內外在的發展教師都應當進行全面地看待,結合學生發展的具體訴求開展針對性的教學,實現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而且傳統的家庭、學校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發展被當下普及的互聯網所影響,受到了一定的挑戰,中學生的品德在此背景下受到了正負效應的雙重影響,傳統的教育教學理念需要得到家長與教師的及時更新,以便能夠在最大程度上發揮出互聯網效應的優勢作用,建立健全的家庭、校園教育的新系統。教師在教學中需要不斷提升自身對于學生立德樹人教育的引導,家長也需要做好自身的榜樣模范作用,共同促進學生的健全發展。
一、互聯網下開展中學生立德樹人教育的現狀
在互聯網開展的背景下,中學生的立德樹人教育受到了一部分消極的影響,由于教師以及家長對于互聯網的普及未能及時更新,導致學生過度沉迷于網絡,無法辨別網絡環境的優勢與劣勢,出現很多不利的因素。首先在家庭教育中來說,大部分家長一味地將互聯網的劣勢告知給學生,阻礙學生進行互聯網的學習,而中學階段的學生對于新奇的事物總是充滿興趣,這就會使家長與學生之間出現較大的隔閡,進而學生會出現叛逆的心理。
其次,在學校教育中,教師對于互聯網教育的普及程度過低,而且對于中學生而言,對于互聯網充滿著興趣,加之教師對此并未進行及時的關注與引導,進而會使學生的興趣無限放大。學生由于年齡過小,對于互聯網上的新鮮事物沒有自己的準確判斷,會出現諸多的不利情況。
但是有部分具有先見之明的學校已經開始通過互聯網來進行教學方式的創新,讓互聯網在教學中發揮出其實際的價值,改善教學的相關課堂模式,營造更好的教學氛圍。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于教育類工作的講話中,將“立德樹人”作為提高當下教育質量、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首要任務。因此當下的關注重點應該放在如何更好地將立德樹人作為教學的目標,實現學生的綜合發展,這對于當下中學生是極為關鍵的。教師與家長需要共同作為,發揮當下互聯網的優勢,進行教學的完善以及家庭教育的改進,促進新時代立德樹人背景下的德育教育水平。
二、互聯網對于開展學生立德樹人教育的重要價值
1. 提供更多的德育立德樹人教育素材
當下中學生的德育課堂中,教師大都是以教材的知識為基礎,進行相關的德育引導,這對于學生的需求而言是遠遠不足的,教材的知識在長時間的發展中是一成不變的,但是時代在發展變化,這種以教材為基礎的德育教育不能夠很好地滿足學生的相關訴求?;ヂ摼W時代發展下,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學生的德育教育。
互聯網在信息資源獲取方面是極為便利的,能夠從多方面進行網絡資源的獲取,對于德育教學過程中資源匱乏這一現狀有一定的改善。就像在中學課堂中對于中華傳統美德的教學引導中,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的優勢向學生講解相關優良品質,通過相關紀錄片、電影資源等,來加強對于學生的引導。以《長津湖》為例,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統一觀看的形式,在觀看結束后讓學生以觀后感的形式鼓勵學生進行自主的表達,在觀看前,教師可以向學生進行相關背景的講解,讓學生沉浸在電影的氛圍內,從而讓學生更好地對電影傳遞出來的情感進行把握,更好地發揮出互聯網作為德育教育媒介的關鍵意義。
2. 推動德育教學手段的完善
在對學生立德樹人教育環節中,如果能夠將互聯網與德育教育進行相關的融合,在多個角度讓學生進行相關的體驗,往往能夠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由于互聯網本身就具有開放性與共享性的特點,在信息的傳播以及獲取方面都是快速靈活的,同時互聯網的消息也較為豐富、多元化,因此互聯網的發展背景下能夠很好地打破傳統的德育教育形式,為德育教學提供一種新的思路,這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實現教育教學的全面發展。德育教學的課堂內容也不再是局限于教材,內容變得更加豐富多彩——視頻、即時通訊等,為當下的德育教學課堂提供了更多的教學手段,同時也推動了教學的進展,加深了學生對于互聯網的認知,引導學生發掘互聯網的優勢潛力,加強了對于德育知識的把握。
3. 豐富立德樹人的教學情境
對于中學生的德育引導的最終目標是能夠讓學生將其內化為自身的能力與素養,進而在生活中予以具體的表現,真正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身,這才是德育教育的教學目標。在此要求下,教師在教學引導中應當加之以具體的教學情境來加深學生的理解。
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囿于教學大綱和教學理念之中,側重于對于相關道理以及理論的引導,對于德育教育的引導效果甚微。可是如果更好地進行德育教育的情景設置,加強學生的相關體驗,就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進行立德樹人教育的理解,推動德育教育的順利開展。比如,在引導學生公交車上禮讓老人、小孩這個環節中,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的資源向學生進行相關展示:“大家可以看到這個視頻里,這個小朋友給爺爺讓座,爺爺說我不坐,孩子你坐吧,你學習了一天也辛苦了。一個很小的動作,但是給爺爺和孩子帶來的卻是不同的體驗。爺爺感受到了孩子對他的關懷,孩子感受到了爺爺對他行為的認可,這是一個極小的行為,但是卻讓我們感受到了溫暖。”以互聯網為基礎,加之教師的引導,推動德育工作的開展。
三、互聯網下開展中學生立德樹人教育的實踐探究
1. 建立互聯網的溝通平臺,加強溝通交流
對于中學生的立德樹人教育是潛移默化的,學生能夠從很多細節方面感受到德育的魅力所在,進行自我能力的不斷提升與強化,最終塑造一個品德優良的學生。那么在互聯網的發展背景下,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進行相關德育教育的溝通平臺,比如說以群聊的方式進行了解,鼓勵每一位學生大膽發言,將自身經歷或者是親眼看到的事情進行表述。比如教師鼓勵大家在家庭中進行相關勞作或者是與長輩交流,并將其拍攝下來進行上傳。對于此項任務,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表示,有的為家長洗腳,有的洗碗、拖地,還有的給長輩按摩等,但無論是哪種形式都是值得認可的,通過上傳照片或者是視頻,來讓學生之間互相溝通,也可以讓家長看到不同學生的風采等,發揮出德育教學的魅力。
2. 家長以互聯網為平臺加強對于學生的引導
在信息化的社會中,部分家長其實對于互聯網的認可程度并不高,他們的固有思想認為孩子接觸到互聯網之后就會沉迷于網絡生活,簡而言之,就是對于互聯網處于一個片面的認知?;ヂ摼W有利也有弊,我們不應當放大一方面進行評論,應該進行系統全面地考慮。在互聯網下進行中學生的德育教育環節中,家長可以采取陪同孩子一起瀏覽實時熱點或者是觀看有關德育的紀錄片等形式,來將互聯網的優勢進行教育意義上的放大,通過與學生一同觀看的形式,能夠很好地拉近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距離,通過與學生進行交流分析,也能夠幫助家長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拉近家長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教師在此環節中需要起到中介作用,一方面與家長溝通,引導他們知曉互聯網的價值所在,同時也要與學生進行交流,讓他們知曉互聯網的正確運用對于他們的成長而言是有利的,同時也應當規避一些不利之處。
3. “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引導
在互聯網的發展下,教師可以通過教學手段的創新來實現線上教育與傳統教學的優勢相結合的“線上+線下”教學方式,通過將二者進行有機地結合,進而引導學生拓展自身的學習維度,加強學習的良好體驗。混合式教學,不僅僅是兩種教學方式的簡單相加,而是更好地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進行具體的問題情景引入的方式,來重視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借助線上的慕課教學,教師可以將一些優質資源進行線上的發布,鼓勵學生進行相關線上知識的學習;結合線下翻轉課堂的教學方式,來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能力的展現,完善對于學生的德育教育,將立德樹人的理念進行內化,鼓勵學生將其轉化為自身的生活實踐與道德修養。
4. 加強對于教師的師德師風建設
中學教師應當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理念,努力成為先進文化的傳播者以及弘揚者,教師對于學生的發展成長起著極為關鍵的作用,教師需要承擔起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者,擔負起自身的責任與使命。在此要求下,應當加強對于教師的師德師風的建設,這對于教學的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對于教師教學的行為起著決定作用,良好的教學態度與價值觀對于教師的行為以及教學方式都起著重要作用。在互聯網時代的發展下,為了更好地對中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工作,教師也應當以此為基礎,進行信息的共享學習,加強師風師德的教育;同時,也需要加強網絡輿論的監管,營造良好的環境,發揮出教師對于學生的表率作用,實現對于學生的引導。在互聯網發展的背景下,給德育工作的開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標準,教師需要更好地進行自我教育教學的完善,加強對于學生的引導,實現自身德育教學能力的提升。
四、結束語
當下我國正處于兩個百年的歷史交匯時期,每一個人身上都有自身所擔負的使命,也都應當為了自身的使命而不斷進行自我的充實與豐富。中學生作為與時代共同前進的一代,也應當有所作為,我們應當尊重時代的發展潮流,適應數字化的生存方式,尊重互聯網時代所展現出來的優勢,更好地實現對于當代中學生的立德樹人教育的引導,同時也需要推動他們增強對于他人以及社會的一種關懷意識,培養他們形成堅定的理想信念,為國家的進步貢獻出一份自己的力量,加強學校以及家庭對于當下中學生的正確引導。
*本文系:福建省電化教育館教育信息技術研究課題:《基于“互聯網+”開展立德樹人教育研究》(立項編號:KT21135)課題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