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燕青
高中政治教育肩負著提升學生道德認知、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社會和認識自我的任務。學生道德品質的提高會使其更好地參與到學習和生活中,以積極的狀態融入班集體,以樂觀的心態面對校園生活,推進班級建設向更高層次邁進。教師作為學生學習上的引路人,要以教材為切入點,挖掘引導和點撥學生的素材,積極拓展課外材料,尋找推進班級建設的突破點。教師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和綜合素質,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會提高班級的凝聚力,推進班級建設。本文主要探究了高中政治教學中推進班級建設的有效策略,塑造學生的完美人格,建設優秀班集體。
一、積極利用教材,主動滲透融合
1. 尋找班級建設切入點,主動聯系
高中政治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培養學生道德素質、思想觀念和法治意識的學習內容,教師要善于利用教材,主動挖掘,尋找切入點。教師主動地聯系和滲透會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更好地參與到班級建設過程中。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具有了法治意識、理性思維和高尚的道德品質就會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成為高素質人才,更好地融入社會。例如在學習必修一《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時,教師可以通過近代中國的國情讓學生了解中國社會發展的悲愴歷程,使學生認識到落后就要挨打;中國共產黨作為一支有旺盛生命力的領導力量,組織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拯救了人民,給人民帶來了幸福的生活。教學中教師由此及彼,引導學生認識到在班級建設中同樣需要一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領導力量,這支力量就是班委會成員,需要班委會的全體成員共同努力,明確建設目標,保持先進性,用自己的語言和行為帶領學生共同提高,積極向上、奮發進取,推進全班同學的共同進步和提高。班委會的力量強大了,充滿了“正能量”,讓學生清楚地認識該做的事和不該做的事,實現班級的強大和進步。
2. 創設班級建設情景劇,引導思考
情境教學是學生喜愛的一種學習方式,學生會融入到教學情境中,借助情境進行感知和體驗,展開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知識的理解深度。教師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情景,會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對知識形成直觀的領悟,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學生具備高尚的道德和優秀的品質,會提高班級建設的效果,呈現出積極向上的班風和班貌,為學生提供好的學習環境。教師要從學生的興趣創設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情境,點燃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促進學生參與到課堂探究過程中,主動思考,積極分析,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例如在學習選擇性必修二《權利行駛 注意界限》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孔繁森》《焦裕祿》《李保國》等影視片段,把學生帶入到學習情境中,使學生認識到共產黨人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能濫用權利,以權謀私等腐敗行為,要保持清正廉潔,在人民心中有公信力。通過對這些共產黨人的光輝形象的觀看和學習,學生會認識到做人需要具有高尚的品質,做事要造福人民,不能滋生腐敗,否則貽害無窮。教師可以在情境中因勢利導,告訴學生,正因為有了這些優秀共產黨員的存在,國家才變得繁榮昌盛。在班級建設中,班級要想變得出類拔萃,也需要有像他們一樣的班級成員。這樣的聯系會打動學生的心靈,讓學生瞻仰榜樣的同時獲得強烈思想道德體驗,促進學生在內心中思考如何更好地規范自己的行為和舉止,更好地融入到班級建設中,成為推進班級建設的積極一員,奮發向上。
二、拓展課外素材,豐富教學內容
1. 利用時政熱點,把握時代脈搏
時政熱點是當下的最新動態,是學生關心的內容。教師結合時政熱點教學,增強了教學內容的時代感,豐富了課堂內容,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會感覺到政治學習的有效價值和作用,更加主動地參與探究,提高學生平時對時政熱點的敏感度。例如在學習《積極維護人身權利》時,教師引入“孟晚舟事件”,讓學生了解孟晚舟在經過了一千多天的煎熬后回到了祖國的懷抱。正因為祖國的強大,她重新獲得自由;正因為有了堅定的信念,她才不怕任何困難和煎熬。教師用該事件聯系班級建設,每一個學生都是班級中的重要成員,都對班級的強大起著重要作用,只有班級強大了才能夠更好地保護和提高每一個學生。同樣,只有每一個學生對班級充滿了信心,才能用實際行動增強班級的凝聚力,共同創造一個溫暖而和諧的大家庭。教師把時政熱點和班級建設聯系起來會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他們在實際問題中學會積極思考,共同為創造一個奮發向上的班集體而努力。
2. 挖掘生活元素,結合實際生活
高中政治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有著緊密的關系,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日常生活以及情緒心理變化,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從細節入手,將實際生活與班級建設結合起來,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認識,共同推進班級建設。生活元素給學生一種熟悉的感覺,會喚醒學生的已知知識和生活經歷,活躍學生思維,給學生帶來愉快的學習體驗。例如在學習《家和萬事興》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介紹他們的家庭和睦表現在什么方面,用具體的現象和故事來講述。當學生講完他們家庭的故事后,教師可以由此及彼,讓學生思考廣為流傳的一句話“國安享太平,國強民才富,民富國安定。”使學生明白只有每個家庭成員和睦相處才能夠變得和諧;我們的統一多民族國家只有民族團結、親如一家才能夠實現國家的繁榮昌盛。我們的班集體,只有每一個成員的和睦相處和相互團結才能夠推進班級建設,增強班級凝聚力,實現班級的團結和進步。
三、注重教學方法,啟迪點撥
1. 設計問題,引導思考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問題是啟迪學生思維、活躍學生大腦的最好“催化劑”。教師在政治課課堂教學中要善于利用問題來點燃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促進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分析,在對知識的加工中形成客觀性認識,把握本質。例如在學習選擇性必修三《不作簡單肯定或否定》時,學生會明確肯定和否定的含義,闡述肯定和否定的辯證關系,認識到簡單的肯定或否定的危害,學會用辯證的觀點來看問題。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在班級建設過程中學生是否可以自主管理?”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學生可能會說自主管理好,也可能會說自主管理不好,或者是采取自主管理與教師管理相結合的方式。學生可以從自主管理對學生能力的提高、思維的培養、自覺性的形成等角度來分析;可以從自主管理過程中學生沒有系統而完整的方法,需要通過摸索的方式來嘗試,可能會走彎路的角度來探究,要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從不同的角度來判斷和分析,形成對知識的客觀性認識和理解。問題會活躍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主動探究和評價,在思考中與班級建設相結合,推進班級建設。
2. 合作討論,拓展思維
學生才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政治教學中要多給學生提供發表觀點的舞臺和空間,使學生能夠在課堂上動起來。學生暢所欲言會活躍課堂氛圍,而且從不同角度和不同層面來探究問題,實現學生在對知識的交流中拓展思維,深化認識。例如在學習必修四《價值的創造和實現》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提供抗疫的視頻和圖片,并鼓勵學生討論:“勞動對人生價值的創造有何作用?”通過教師的指導和點撥,學生會認識到勞動著的人是幸福的,醫務工作者救死扶傷讓人落淚,人民子弟兵的貢獻讓人感動,他們的勞動才是最美的,也會給人民帶來幸福。教師也要積極讓學生討論:“在班級建設過程中,怎樣做才能夠創造出價值?”學生會通過醫務工作者和人民子弟兵的例子認識到,在班級建設過程中也應該積極地用勞動的方式來為班級服務,多為班級做貢獻,增加自己的幸福感,為全體同學創造幸福。所有的學生都能夠主動地勞動和創造幸福,就會呈現出一個充滿幸福的班集體。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和思考會思維活躍,在探究中加工知識,在分析中強化認識,提高自己的理解。
四、參與實踐活動,積極感知體驗
1. 課堂角色表演,主動感悟
新課改強調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通過參與的方式來思考和體驗,讓學生通過動起來的方式來獲得知識。學生參與其中改變了被動的學習狀態,會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在學習選擇性必修一《做全球發展的貢獻者》時,教師就可以在班級組織一個表演活動,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圍繞“做班級建設的貢獻者”進行小組表演,展示他們的具體做法和行動。學生在情境中會利用所學的知識,充分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展示在班級建設過程中他們的積極作用,發揮他們的智力、體力、意志和情感等,更好地理解每一個學生在班級建設過程中的作用,共同推進班級建設。學生通過主動參與表演并扮演一定的角色,改變了課堂被動學習的傳統模式,成為了主動探究知識的思考者和分析者,會主動地加工知識,分析規律,感受到探究的樂趣。學生通過“動起來”的方式來分析知識會提高課堂效率,促進學生在參與中內化知識。
2. 課外實際體驗,參與鍛煉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政治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積極地組織學生通過實際體驗的方式來參與到實踐活動中,促進學生形成客觀性認識和直觀性體驗。學生在活動中會收獲知識、深化認識、提高能力,通過理論聯系實際的方式來學習和思考,更好地解決實際問題。例如在學習必修四《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用實際行動的方式為班級做一件事,并且能夠提升和推進班級建設。在實踐中有的學生通過制作手抄報的方式來宣傳建設文明班級;有的學生建立了“學習園地”;有的學生為班級打掃了衛生;還有的學生幫助學困生解決學習上的困難……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增加了班級凝聚力,使學生感受到了班級的溫暖,促進班級建設的發展和推進。學生在實踐中也感受到了“做才是硬道理”。
總之,在推進班級建設過程中,教師要從教材中主動挖掘,從生活中主動尋找,關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思考,積極分析,為班級建設獻計獻策。學生成為了主體,在學習和班級建設過程中都會綻放出魅力,把最好的一面展示出來,提升學生的能力,推進班級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