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貴靈
伴隨著基礎教育課改的到來,其中心思想是加強中學生的素質教育培養,在素質教育培養中,歷史與社會的教育培養更是重中之重,任課教師需要以豐富多彩的活動來強化學生對歷史的認知,在愉悅的學習過程中,加強學生的家國情懷。教師要將教學活動與教材內容融匯貫通,在活動中行之有效地滲透家國情懷,使得學生從認知能力以及情感態度等多方面深刻體悟到愛國之情。
在現代教育中,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及素質教育是極其重要的,而核心要素就是歷史與社會教學。在整個教育培養過程中,應該加強對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以學生的身心健康為教育的根本理念,結合歷史與社會教學培養的教學要求,展開全方位、多層次的愛國情懷教育,將歷史故事、社會教育、家國情懷連成線。教師作為教育引領者,通過帶領學生學習歷史知識,讓學生在認識歷史、了解歷史的同時,將個人情感帶入到學習知識的過程中,讓家國情懷不僅影響著學生階段,也影響著整個人生旅程。
一、加強學生對家國情懷的認知
(一)家國情懷的概述
家國同構、集體意識以及仁愛之心共同組成的家國情懷,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核之一。任課教師需要在結合歷史故事的基礎上,深刻解讀故事背后賦予的情懷,向學生普及家國情懷的內在含義。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歷史書中,“秦滅六國”一課講述了秦國戰勝其他六國實現統一中國的歷史現實,任課教師可以以秦國統一中國的原因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學會思考,究竟是因為秦國兵強馬壯、上下一心、人才濟濟的原因?還是秦國擁有的龐大野心,而其他六國又喜驕奢淫逸?細思每一個答案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其最關鍵的原因是因為每一代的秦王都有一顆愛國之心,心懷天下,希望廣大勞苦人民不再受戰爭困擾而流離失所,這一做法就是共同體意識的作用。通過解讀歷史來講述家國情懷,使家國情懷不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一個個可歌可泣的真實歷史故事,是無數革命先烈壯烈舉動的支撐,使學生對家國情懷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
(二)將家國情懷體現在教學中
現如今,家國情懷已經是中華兒女的正常意識導向,是最基本的價值觀取向。家國情懷不僅是一種虛擬的認知狀態,還可以通過實際的行動來體現。這就需要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將愛國情懷逐步滲透給學生,以史實故事來講述家國情懷。中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歷史書八年級教材上冊中,講述了戊戌變法、百日維新等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改革運動,任課教師可以通過講述這些改革的因果關系,深究其中的精神內核,領軍人物對引領的這場運動對當時社會造成的思想浪潮,將愛國情懷還原到整個歷史的節點中,讓學生知道愛國情懷在教育培養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將教學與家國情懷相融合
什么是家國情懷?家國情懷是如何產生的?如何用實際行動來體現家國情懷?這是任課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思考的問題,一代又一代的革命先烈為中華民族的崛起而不懈奮斗。隨著歷史進程的不斷推進,家國情懷的著重點也有所不同??谷諔馉帟r期,全國人民上下一心,統一戰線,共同抵抗外來侵略者的侵略就是家國情懷。在解放戰爭時期,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以人民利益為中心,順應時代的發展就是家國情懷。在歷史發展的浪潮中,我們可以發現家國情懷體現在中華崛起的每一個過程中,它在不斷地發展和變化,以動態、多樣化的形式展現在歷史發展的道路上,這也啟發任課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引導學生深挖歷史愛國情懷的精神內核,還要學會思考當代愛國情懷應盡之事,更應該展望家國情懷在未來的發展脈絡。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通過學習歷史將愛國情懷作為人生的價值導向。
二、將家國情懷滲透進歷史與社會教學
教材是學生在學習歷史與社會課程基本依據,伴隨著新一輪課改的到來,教師應以教材內容為基準,以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為中心法則,深度挖掘剖析歷史教材的內容。在講好中國歷史的基礎上,逐漸滲透給學生家國情懷的重要性,讓學生懂得“國家好,才是真的好”的基本道理。以史實為依據,讓學生在歷史課的學習過程中體悟到家國情懷在國家發展起到的決定性作用。在學生學習中國抗日戰爭這段歷史時,教師需要根據課本內容深挖本質精神,學生不僅需要掌握好課程知識,還需要形成強烈的家國情懷。教師需要在教學中,將家國情懷和課本內容有機地結合到一起,將九一八事變、西安事變作為核心要點,剖析經典歷史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讓學生認識到日本侵華戰爭是有意圖之、蓄謀已久,將事實完整地講述給學生,讓學生在課程中體會到中國人民對侵華戰爭的憎恨,體會到革命先烈在一次又一次的抗日戰爭中不懼犧牲、不畏艱難的斗爭精神,向革命先烈學習,體悟愛國情懷的真諦。
三、講述歷史案例,激發愛國情懷
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思考能力,情感方面更是敏感,所以在初中歷史與社會科目中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能夠使他們從內心深處給予認同。初中歷史與社會科目與其他的初中科目相比較,這個科目當中包含了很多的歷史知識與歷史事件。教師可以針對初中歷史與社會學科這個特點,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講解歷史案例,讓學生以聽故事的方式來學習歷史知識。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育培養中,教師通常是讓學生以歷史事件為基礎,體悟深刻的歷史內涵。初中學生無論是生活閱歷還是知識儲備都不足,這使得他們在學習歷史時有更強烈的求知欲,教學課上積極性和表現欲更好。利用這一點,教師更應該在課堂上重點講述經典歷史案例,引領學生掌握經典歷史案例的發展過程,讓學生結合實際生活分析經典歷史案例,理論結合實際,強化家國情懷的引領作用。還是以辛亥革命為例,教師應該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革命先烈、仁人志士的斗爭精神,把這種精神融合到學習生活中,增強自己的進取之心,讓學習成為一種奮斗目標。除了時間相對久遠的歷史事件之外,教師也可以引用新中國成立之后的重大歷史事件進行講解,這些歷史事件與學生的成長時間相對較近,而且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影視劇、文學作品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通過講述新中國成立之后的艱辛以及取得的成就,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例如在人教版初中歷史與社會九年級下冊《艱辛探索與建設成就》教學過程中,章節中講述了新中國在成立之后經過了一段較為艱辛的時間,對于國家發展和人民生活都帶來一些挑戰。但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在上個世紀的七十年代迎來了偉大的歷史轉折,不僅使人民的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還在科研領域、政治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偉大成就,對中華民族的崛起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探尋歷史故事的發展過程中,以拋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讓學生認識到現在的生活是由無數先賢不斷奮斗形成的,是在歷史的進程中,中華人民無畏壓迫、勇于變革努力奮斗得來的。讓學生認識到家國情懷在歷史的浪潮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四、多媒體技術引領愛國情懷
隨著科技的發展,更應該將多媒體教育融入日常教學。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培養中,學習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由于初中歷史與社會教材的篇幅有限,某個階段的歷史實踐通常只能進行較為簡短的講解,不能夠讓學生對歷史內容有著較為全面的掌握。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教師需要積極拓展教學資料,并且將搜集到的教學資料進行整合梳理,將其制作成多媒體教學課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適時地為學生播放教學課件,穿插一些短視頻、圖片和音樂,讓學生能夠從聽覺和視覺兩個方面來接受教學課件的熏陶。這樣的方式能夠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素材,教師可以以此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史實故事有全方位、多層次的認識,加強家國情懷的感染力。展現形式不僅局限于課本書籍,還可以通過視頻、圖片、歌曲等不同的形式展現先輩們的家國情懷,讓學生從視覺感官、聽覺感官上仿佛身臨其境般了解到歷史事件,體悟家國情懷。通過對家國情懷氛圍的塑造,讓學生每時每刻都感受到家國情懷。在任科教師講述新中國的誕生時,不僅可以通過開國大典的視頻引入這節課,還可以播放國歌來讓學生體會身臨其境的感覺,無論是視頻還是國歌都很容易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在當時的那個年代,無數的革命先烈立志報國,以勇敢無畏的精神,為新中國的成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學生在多媒體教學課件的引導下,能夠保持較高的學習專注力,提升自身的學習興趣,進而逐漸產生了民族榮譽感,有利于后續教學工作的順利推進。課后通過愛國朗誦,讓學生自主學習愛國精神。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無論是音樂還是整體的畫面感,都可以加強學生對這段歷史的印象,再通過解讀這段歷史,沉浸式愛國朗誦,使學生進一步走進先輩的世界,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
五、運用新媒體平臺資源
隨著互聯網技術與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新媒體平臺的影響范圍逐步擴展。初中學生處于思維活躍的青春期,在成長過程中會接觸到眾多新媒體資源,自身的思想和行為會受到新媒體平臺的影響。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需要合理運用新媒體平臺的各項資料來推進教學工作。例如近幾年短視頻平臺的興起,使學生對于簡短、有趣的短視頻具有較高的興趣。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搜集富有愛國情懷的短視頻,將其分享到初中班級群組當中,讓學生能夠通過短而精的短視頻來提升自身的愛國情懷。例如在人教版初中歷史與社會九年級上冊《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相關歷史知識方面,短視頻平臺當中擁有很多的剪輯視頻。雖然這些視頻主要來源于影視劇,但是歷史還原度比較高,音樂渲染效果好。學生觀看這些短視頻能夠感受到情感共鳴,不僅能夠更好地了解相關歷史知識,領悟先輩的奉獻精神,還會激發自身的愛國情懷。
六、總結
歷史與社會教育培養是知識與情感的雙向培養,是課本上的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的體現。任課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緊抓教科書上的內容,以歷史史實為抓手,研讀歷史故事,品讀歷史經典,將家國情懷滲透到日常教學中。以多樣化的教學風格強化自身的教學本領,真正將家國情懷從課本上的知識升華至情感上的表達。以課本的知識、史實故事為根,讓家國情懷的樹葉散落至每一個學生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