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蘭枝
(福建省南平松溪縣實驗小學 福建 南平 353500)
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應注重學生探究環境的營造,合作探究等多元化學習方式的運用,有利于創新實踐的啟發式教學的推進,滲透核心素養是構建高效的數學課堂要求。當今,新課程改革如火如荼,教學方法不斷更新,我們這些在一線的教師正在為探索一條更加有效的教學途徑而努力。一堂課要上得學生小手常舉,小口常開,小臉通紅,教師就要創設一種吸引,來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基于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吸引學生融入教學氛圍,以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與學好數學的愿望。讓學生顯示各自的聰明才智和潛在力量,從中獲得認識的快樂,成功的喜悅。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及其背景出發,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讓學生感受到他們是在生活情境中學習,學習的是有用的數學,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覺性,讓學生感悟到“生活數學”的魅力。
例如:在教學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生活中的比》時,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拍照嗎?
淘氣也是一個愛拍照的孩子,他下周就要成為志愿者啦!要交一大一小的兩張照片,他昨晚編輯了幾張照片,想讓大家幫忙選一選。(課件出示照片)
師:如果是你會選哪兩張呢?為什么不選C、E呢?
生:C變胖了,E變瘦了,不像。B和D比較像。(板書:像、不像)
師:觀察得真仔細,謝謝你幫了淘氣的忙。
在認識了“比”以后,說一說“比”。
(1)煮飯時米和水的比是2∶3,你知道這2∶3是什么意思嗎?
生:是2份的米要配3份的水
假如周末的時候爸爸、媽媽沒空,叫你煮飯,要煮2杯的米,那要放幾杯的水呢?3杯米呢?4杯呢?
孩子們興趣濃厚,小手舉得高高的,搶著說。
在找“生活中的有哪些比”的時候,老師這里也收集了一些有趣的比:(課件)
(1)嬰兒的頭長與身高的比大約是1∶4。
(2)成年人的頭長與身高的比約是1∶7。
(3)人的心臟與拳頭的比約是1∶1。
整節課都以生活為背景,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真正體現數學課堂教學基于生活,服務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應努力構建數學源自生活,數學問題從生活問題中提煉,將數學問題的解決方法應用生活實際的教學過程,使學生生活數學的意識和實踐能力不斷提高,創造潛能得以開發。
興趣是小學教學的基礎與促進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基礎。愛聽故事是小學生的天性,我們應該將數學知識的學習融入故事,以故事的形式呈現,孩子們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學習知識,讓學習水到渠成。
例如,教學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我以故事引入:唐僧師徒取經路過一個村莊,他們又饑又渴,于是,孫悟空就叫八戒去化緣,八戒高興地去了,不一會兒就興奮地抱回一個大西瓜。開始分西瓜了,悟空說:“每人吃四分之一,這樣就公平了。”八戒一聽,嘟著嘴巴說:“我化緣得來的,我應該多吃一點”。悟空靈機一動說:“師傅,那我們就把它平均分成8塊,給八戒2塊吧。”八戒還是不高興,還是嫌太少了!悟空說:“這樣吧,師傅,那就平均分成16塊,給八戒4塊吧!”“好!好!好!”豬八戒滿意了,拿著西瓜樂哈哈地笑。這時唐僧指著孫悟空說:“你這猴頭!”接著笑了,孩子們也在笑聲中進入了新課學習。故事與數學教學相結合,創設了一個有趣、和諧的教學情境,孩子們帶著濃厚的學習興趣自覺投入學習中,想象力、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特別是讓孩子們感受到原來覺得枯燥無味的數學學習也可以如此生動有趣。我們可以把與數學教學有關的故事、趣聞等作為素材,作為新知識教學活動的切入點,有利于學生理解教材,提高課堂實效。
“問題”是數學的靈魂,沒有問題就不會有較高質量的思維。對于課堂教學,每位教師都有自己不同的教學風格,對教學內容的展開也有差異。:“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是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名言。問題意識在數學學習中尤其重要,因為,問題意識是思維的動力,是探求問題并解決問題的保證,是創新精神的基石。所以教師要隨機地利用學生本身生成的問題切入,鼓勵學生自己生成問題。
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年、月、日》時,我創設這樣一個情境:同學們,大頭兒子與小頭爸爸的故事你們喜歡嗎?有一天放學,大頭兒子哭著跑回家對小頭爸爸說:“爸爸,我同學麗麗每年都過生日,可我12歲才過了3個生日……嗚嗚嗚”小頭爸爸笑著說:“乖孩子,爸爸不是不給你過生日,你不像她們一樣每年都有生日的。”教師話語一出,孩子們的腦中就冒出許多疑問:為什么大頭兒子12歲才有三個生日?他是在哪一天出生的?哪幾年日歷沒有小頭兒子生日這一天?等等。這樣,由學生自己動腦筋,經過思考,刨根問底,孩子們的學習興趣頓時高漲,迫切想獲得結論,促成了想學樂學強列探究欲的激發,促學生“想”問。經過教師適當的啟發誘導,師生一起去探索,一起去發現,只有這樣的教學,“不用揚鞭自奮蹄”,真正讓學生成為知識的探索者和解決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現代教育認為,游戲是超越兒童生活中一切水平的包羅萬象的活動,是兒童學習的最有效的手段。為此,把游戲融入到數學教學中,能適應小學生心理特點,活躍課堂,凝聚注意力,提高教學效率。玩是孩子們的天性,通過游戲活動,讓孩子們在玩中學習數學知識,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2、5的倍數特征》一課時,課前先和學生玩一個游戲:
師:請孩子們來考老師,你們隨便報一個數,我能馬上說出是2還是5的倍數。(孩子們很好奇,紛紛舉手)
生1:18。
師:是2的倍數。
生2:245。
師:是5的倍數。
生3:12564。
師:是2的倍數。
……
這時,有的同學報出更大的數,教師均能對答如流,學生感到非常神奇!求知欲與探索欲就被充分激發起來了,對新知學習的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當找到了2、5數的倍數特征的時候,又和孩子們玩游戲:號數是2的倍數的同學請起立,號數是5的倍數的同學請起立,為什么有的同學站起來了兩次?從而發現有的數既是2的倍數,又是5的倍數。孩子們在玩中進一步鞏固2、5的倍數的特征,學生的學習興趣非常濃厚,不知不覺在游戲活動中即掌握了新知,又鞏固了所學知識,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數學知識是枯燥的,抽象的,但表達方式及運用于實際應用卻該是多彩生動的,故培養學生數學興趣的有效途徑可以是富有情趣、幽默的教學方法。教師要把“枯燥”的知識變為“生動”,把“死”的知識講“活”,將原本枯燥的內容施以豐富的藝術加工,把孩子們感到抽象的數學概念,以生動風趣的事例對照說明,這樣學生就會喜歡數學,熱愛數學,對數學“情有獨鐘”。
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克和千克的認識》一課時,
師:孩子們你們看,動物王國舉辦“森林運動會”啦!
(課件出示“運動會”的熱鬧場景)
看,小狗和螞蟻正在拔河比賽,比賽開始,小狗的嘴巴一甩,就把一群螞蟻甩到半空中,螞蟻就敗下陣來。
師:孩子們!這樣的比賽是否公平嗎,你們有思考嗎?
生:我覺得不公平,它們的力氣相差懸殊,小狗的力氣大而且重,螞蟻的力氣小而且輕。
師:你是怎么判斷它們誰重誰輕的?
生:我是通過眼睛看判斷的。
生:我們可以用體重計,讓它們稱一稱體重,比較它們的輕重。
教師順勢引導,借助學生已有的經驗引出質量單位——千克,把枯燥的數學知識變成生動、形象,孩子們在一片笑聲中領悟到,抽象的數學知識原來也這么豐富而有趣!從而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以積極的情感投入到本節課的學習中。
要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兒童知識的形象性這一矛盾,有效手段之一就是實踐操作。俗話說“眼過百遍,不如手過一遍”。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對小學生學習數學來說,確實是這樣:“聽過了就忘記了,看過了就記住了,做過了就理解了”。學生在實踐操作中手、口、腦都動起來,眼、耳、口、手、腦多種感官協調,聽、說、看、做、想,有助于清晰表象的形成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再如:在教學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出示一個平行四邊形:

怎樣求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同桌交流,然后動手剪一剪、拼一拼,拼成一個長方形,如下圖:

通過觀察得出:長方形的長相當于平行四邊形的底,寬相當于平行四邊形的高,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通過轉化,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學過的長方形,從而推導出平行四邊行的面積。
實踐出真知!確實,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對孩子來說是很抽象的,只有化抽象為形象,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有利于激發學生探索欲望,有助于理解知識。在推導圖形的面積時,可以把圖形通過剪一剪、拼一拼,拼成學過的圖形,再通過對比,找到圖形之間的聯系,從而推導出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學生印象深刻。學生在操作活動過程中,通過知識的遷移、轉化,自然推導出新的知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時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自覺去發現的“探究式”學習是學習知識的最佳途徑,自主發現能加深理解,容易掌握事物、知識內在的規律、性質和聯系。“探究式”學習是學生在知識中的學習,通過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動手操作,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性活動獲取知識、技能和態度的學習方式,因此,我們強調“探究式”學習,在探究中學習。
同樣是《生活中的比》這節課,在學生判斷出哪些圖片和A比較“像”,哪些圖片和A“不像”的時候,師問:這些“像”的圖片,長和寬有什么關系?這些“不像”的圖片,長和寬又有什么關系呢?孩子們就會通過分析、比較,得出“像”與“不像”的圖片與長方形的長和寬有著密切的聯系,自然而然得出“比”的概念。學生創造性地構建了新知,體現“探究式”學習,是學生的自主學習。
《學記》說道:“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說明同學之間的相互學習是很重要的,合作學習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導,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指導,可以隨時發生爭辯,與同伴交流互動能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的交流是真實且深入的。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后進生也得到啟發,也能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體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中不同的發展。
我在教學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三角形三邊關系》一課時,進行如下教學:
師:三角形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封閉圖形,任何三條線段是不是都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呢?能圍成三角形的三條線段有什么特別的要求?下面4人小組合作探究:
每個小組先拿出長分別為2cm、5cm的兩條線段,然后再拿出長度分別為1cm-8cm的8條線段,動手去操作,一個同學記錄。學生在操作時便能得出不能與2cm、5cm兩條線段圍成三角形的第三條線段是1cm、2cm、3cm、7cm、8cm,能與2cm、5cm兩條線段圍成三角形的第三條線段是4cm、5cm、6cm。學生在把第三條線段與已知兩條線段進行圍的時候,便會感到是其中兩邊之和與第三條進行比較,如選擇1cm,與2cm、5cm進行拼的時候,學生就會感受到1cm與2cm合在一起不夠5cm長,如下圖:

通過多次這樣的拼擺,學生不斷積累活動經驗,并不是三條線段都能圍成三角形的,促進學生思維不斷深化,“兩邊之和與另一條邊”比較的思路也逐步清晰起來。整節課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通過互動性學習,真正體現學生學習主體的作用。讓學生自然而然地產生出一種“我也能行”的積極情感。
總之,教學活動中關注知識技能獲得的同時,更應該關注核心素養,因此,必須尊重兒童已有的知識與經驗,讓課程走向生活,創設面向兒童的生活世界和社會實踐的生動、活潑、有趣的情境,讓學生身在其中,激發學生肯學、樂學、愛學的欲望,以積極的情感投入到學習中。就讓我們給學生多一些的發展空間,讓他們在新課改下茁壯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