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互動影像裝置這一綜合藝術中,媒介融合帶來內容多元化呈現、跨界的結合等優勢,但是不免也帶來部分作品內容同質化、過度追求科技手段的不良后果。部分作品使得形式噱頭喧賓奪主,引發作品的情感元素缺少、受眾的審美體驗缺失,甚至消失殆盡的現象。由此,便失去了藝術的精神觀念。本文從審美體驗的角度對互動影像裝置審美情趣進行呼喚,從而呼吁人們重視精神層面的體驗。
【關鍵詞】互動影像裝置;審美體驗;情感;畫外;畫內
中圖分類號:J9?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2.04.063
1. 互動影像裝置的多元藝術特征
1.1 反饋性
反饋性即受眾參與體驗得到裝置的反饋,從而達到的雙向溝通,是互動影像裝置最基本的特征。反饋性使得互動影像裝置區別于單向輸出的裝置藝術和影像藝術,使得互動影像裝置更具體驗感。受眾的參與體驗﹐使互動影像裝置作品完整化﹐受眾參與作品創造。受眾的參與使得裝置的邏輯更加完整,得到即時的反饋信息,從而沉浸在裝置營造的環境氛圍之中,影像敘述的邏輯更加明確。反饋性使得受眾在互動的過程中,更易沉浸到裝置之中,期望得到裝置的“回應”,不同的受眾會得到不同的反饋信息,甚至引發深層次的再反饋行為,達到情感上的升華,促成特有的審美體驗。從反饋-得到反饋-再反饋,是一個無限循環的過程,受眾在互動影像裝置之中的體驗每一次都可以獲得新鮮感。在互動影像裝置中,“互動”二字就已經展現其互動特性,反饋性從交互體驗的角度出發,以信息交換的方式表現出來。
互動影像裝置的反饋性特征同時在未知性與趣味性:受眾參與體驗的過程,沉浸于其自身的創作,潛移默化傳達他們對裝置認識的展現。即時的反饋性使得受眾在交互過程中得到即時的信息反饋,是雙向的溝通,大大提升了觀賞的樂趣,進而促成審美體驗。
1.2 移覺性
移覺即"通感"。移覺原是一種文學常用的修辭手法,使感官存在互通的效果。在互動裝置中,移覺性的特征渾然天成,即將互動的行為移覺為視覺或者聽覺或觸覺、嗅覺等其他感官。互動影像裝置的重點在視覺的轉移,將可感的行為轉化為可見的物象。互動影像裝置使得影像內容由受眾掌控,受眾就是導演,自己主宰畫面,進行畫面的蒙太奇組接。
移覺特性是將互動裝置影像通感特性展現出來,藝術移覺使得受眾的情感得到立體的共鳴,提升受眾的認知度和情感體驗。在互動影像裝置集多感官于一體的綜合藝術中得到淋漓盡致的體驗感受。在互動影像裝置中,移覺性的體現重點找到兩種觀點的內在聯系,使得感官互通的邏輯性保持順暢。讓受眾得到的感知更加連貫,獲得更完整的審美體驗。
2. 互動影像裝置的審美體驗特征
2.1 影像特征-實驗性表現
互動影像裝置打破了傳統影像的完整的敘事邏輯,使得受眾成為創作者,成為影像的主導者,雙方共同完成作品的呈現。實驗性本身是一種非商業化的表現,以實驗為目的制作成的影片往往具有先鋒特征,是一種超前的展現,對于未來發展的大膽展望。互動影像裝置將實驗性特征展現的淋漓盡致,同時也促進了交互式電影的出現,影游融合的發展。互動影像裝置中的影像藝術性難以和專業電影或電視相媲美,觀賞效果有時甚至是不連貫不完整的,很難將其定義為藝術影片。但是在互動影像裝置中的影像為互動、為裝置所服務,其效果才得以大顯神通。使得裝置的主客體通過影像的樞紐使得受眾和創作者邊界消融,共同開發潛力來完成一個作品。
互動影像裝置中的自我風格、形式、技巧以及制作方式的獨特使得影像的實驗性表現大展神通。在互動影像裝置中,影像作為連接互動與裝置兩個名詞中間的“潤滑油”,此時影像不單是動態圖像,其構成是多樣藝術的綜合作用下的組合體。
2.2 信息重構-未完成狀態
互動影像裝置在新媒體時代下有著數字媒體藝術作品的共同特征-未完成狀態。未完成狀態主要體現在三方面:影像的內容未完成狀態、互動方式的未完成狀態以及裝置的未完成狀態。整個裝置的未完成狀態與受眾有機結合。這種未完成狀態可以稱為有效留白。吸引受眾參與其中進行交互、體驗、反思。
首先影像的未完成狀態建立在一個影像信息的未知狀態。影像的內容可以分為具象的或是抽象的,具象影像的未完成狀態更多地體現在:創作者預先制作幾段并列的影像,影像的發展由受眾操控,滿足作者預設狀態,影像畫面切換至另外一個影像,而相對而言抽象的影像更多體現在隨機性,計算機編程設置的隨機圖像,更具有炫目的視覺效果;互動方式的未完成狀態主要體現在互動方式的雙向特性,只有受眾產生交互行為才能完整。受眾作為媒介呈現在裝置之中。目前的互動方式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例如體感交互的交互形式需要紅外線傳感器的存在。非直接觸摸的形式出現,拓展了受眾參與的空間,使受眾與裝置形成的三維空間更具沉浸感;裝置的未完成狀態則更多體現在裝置的包容性,以開放的姿態面對受眾、吸引受眾參與其中。相對于裝置藝術而言,互動影像裝置的互動性使得裝置呈現出未完成狀態-即需要編輯的狀態。這種可編輯的狀態使得交互結果的不確定性,對于受眾來講每一次交互的過程就是全新的獲得體驗過程。影像內容的包容性和互動方式的留白使得裝置整個呈現未完成狀態。
以上三者的未完成狀態使得受眾獲得的信息重新組合,未完成狀態指向結果的不定性,對于信息接受方面不斷重新組合,獲得新穎的審美體驗。
2.3 體驗方式-技術性升級
自裝置藝術衍生開始,藝術作品便不局限于在美術館、博物館中展覽。“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可以很好地概括互動影像裝置的現狀。
互動影像裝置的體驗方式更強調的是互動體驗形式的變化。體感交互、動作識別、手勢識別、人臉識別、情感識別、眼部識別、語音識別交互、大腦皮層交互等多種交互方式的出現使得受眾的認知模式發生改變。技術升級使得受眾的水平也隨之提高,體驗方式升級,隨之審美的體驗得以提升,獲得更好地觀展體驗,深入發掘審美體驗。
3. 受眾主動解讀的畫外審美體驗
3.1 受眾在互動影像裝置中的感知體驗
受眾在互動影像裝置中的感知體驗指向可以體現在三方面:受眾對作品表現力感知;受眾對作品風格特點感知;受眾與創造者審美情趣的差異性感知。首先,作品表現力的感知通過身體的媒介進行傳播和接受。通過聽覺、視覺、觸覺、嗅覺、味覺、甚至被稱為第六感的心覺等多個感官進行接觸,從而得到反饋。作品的表現力就是其生命力,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其意境、節奏、格調都充分體現了互動影像裝置的表現力。尤其互動影像裝置的綜合性使得裝置本身和影像的雙重身份都有節奏、意境的內涵。裝置的體驗節奏,整個呈現的氛圍,以及影像的節奏和呈現出來的氛圍都是裝置的表現力。其次,受眾解讀作品的風格主要體現在裝置本身的特點,當然這更與藝術家個人的風格特點息息相關。藝術家結合自己的創作經歷,對裝置進行解讀,所呈現出的特征是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的,這也就是所謂的風格。
3.2 受眾的互動影像裝置中的情感體驗
情感體驗屬于審美體驗下的一種層次,與情緒不同,更多地體現在情感感知這一范疇。情感的指向范圍十分廣泛,根據個人不同的感知程度范圍不同,在切實的親身體驗中去獲得。作品的真正審美內涵并不僅僅是通過外觀就能展現出來的,藝術家的裝置作品其形式并不復雜,所用的技術并非都是超前的,但是利用自身的創想和設計去傳達深刻的內涵。這樣作品的生命力是永恒的,受眾不需要提前了解,直接體驗就能獲得直觀的情感體驗。
4. 被“設計”的拆解與預設的畫內審美體驗
4.1 被拆解的影像:消解的“客觀”與“公正”的審美體驗
從畫外和畫內的形式進行解讀互動影像裝置,從畫內的角度指的是影像內涵,而在其中又有影像傳達的本體含義和影像傳達的精神含義;從另一方面指的是存在于畫外的交互形式。首先從畫內的角度進行分析。在之前的論述中可見互動影像裝置的影像特征的先鋒作用。此部分著重探究影像內容被消解的“公正”與“客觀”。即影像的態度傾向。
在電影電視中,影像具有再現現實的功能,又具有表現功能。使得影像一方面承載著記錄現實生活的功能,能夠記錄這個時代的風土人情、人文風貌、大眾的審美情趣等等另一方面具有藝術性,對生活進行加工創作,使其觀賞性得以大大提升。傳統影像一般不受受眾控制,在預設好的時間內播放,受眾所作的只需要在時間流轉之間欣賞畫面帶來的視覺效果,這種類型的影像是相對“客觀”的,即時一千個觀者有一千種想法,其劇情的設計和臺詞的情緒設計以及演員的表演,攝影機的鏡頭運動、燈光的不同組合以及剪輯特效的制作都是劇組全體工作人員精心設計出來的產物,是一種“公正”的呈現,受眾看到的內容是一樣的。由于個人的審美經驗不同,理解到的內容或有不同。總的來講,影像呈現的視覺是“客觀”和“公正”的。在互動影像裝置之中,影像的“公正”與“客觀”逐漸消解。內容由受眾去填充。
4.2 被預設的自由體驗空間:還原豐富多義的審美體驗
審美體驗是移情的過程,將實地獲得的立體感受轉化為自身的內化體驗。體驗是一種抽象的感受。審美體驗可以從感官的多元化進行產生審美體驗的情感和情緒美學。審美體驗是一種心理學的范疇,又與美學相結合。互動影像裝置產生的審美體驗中巧妙在于一種未完成的狀態。受眾參與裝置的交互之中去,自發地與創作者產生一種審美認同。在互動影像裝置之中,整個欣賞交流過程是雙向的、開放的狀態,更加自由的空間預設,給受眾呈現一種“客觀”的豐富含義的效果,使受眾自行體會別樣意味。與上一章的影像內容的“客觀”與“公正”的角度出于一轍,互動影像裝置存在的空間是自由沉浸式的立體空間,給與受眾自由的體驗空間。“在薩特看來,世界是一個充斥著偶然性的荒謬的世界,存在本身被異化了。但是只有意識到這一點,才能超越現實世界的束縛,實現更加自由的審美,由此產生存在主義的核心思想:自由選擇。”
本文從審美體驗的角度對互動影像裝置進行的研究只是淺嘗輒止,已經有作者對審美體驗這類情感接受的范疇進行研究,但是針對互動影像裝置的內容還是欠缺。相信在之后的研究,會不斷豐富互動影像裝置的審美體驗,互動影像裝置的技術和藝術的結合會更加統一,在不斷發展技術的同時,關注受眾的精神世界,從藝術觀念角度出發,將互動影像裝置接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尤達.當代美國電視劇新勢力——類型創作下的創劇人研究[M].武漢:華中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21.
[2]互動影像裝置給觀眾自由選擇的體驗空間,使觀眾超脫現實空間,還原多元化的世界。
作者簡介:張雪,江蘇新沂人,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數字媒體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