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摘要] 班主任的建班育人能力表現在能夠根據不同類型的班集體制定有針對性的發展目標,實施相應的建班策略。而面對學業成績突出的班集體,班主任需要引領學生沖刺卓越,從育分到育人,從育行到育心,從真正意義上培養有理想、有擔當、情緒穩定、勇于挑戰的優秀群體。本文嘗試從分析定位到措施推進,為卓越班級的成長全面護航。
[關鍵詞] 精準定位;全面護航;卓越班級
高中階段是個體道德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然而身處網絡時代紛繁復雜的輿論環境,學生接收種種外界言論,思想極易受到影響。因此,健康向上的班集體建設對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作用極大。正所謂生于民風,長于家風,立于校風,成于班風,班主任需要根據班級自身的特點實施有針對性的建班育人策略。
一、細致觀察,精準定位
任何教育活動的實施都應依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真實發展狀況。本班學業成績在年級中位居前列,學生對于學習的重視度普遍較高,目標大學明確,班級紀律性強。按照一般評價標準來看,這是一個很優秀的班級。然而,如果停留于此,學生的潛能便難以充分挖掘,容易陷入單一的成績評判中而忽視對于學生個性品質的培養。通過密切觀察和交流,我發現班級的常見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學習方面:部分同學存在“以成績論英雄”的狹隘認知,忽視學習以外個人能力的培養。同時,將考取高等院校作為學習目標的功利化學習現象普遍存在。此外,作為理科優勢班級,學科均衡性不足,且個別同學甚至出現以“理科頂尖、文科弱勢”為榮的認知,以此作為自己高智商的標志。
心理方面:作為重點高中的重點班級,學生大多自小學起便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各方面比較順利,較少遭遇挫折,缺乏抗挫能力。寄宿制生活下被動脫離家長的全方位保護,加上本身處于心理急速變動階段,學生的心理世界既豐富又脆弱。
人際交往:寄宿制高中里,同伴關系、師生關系成為學生社會關系的主體。從各種利益的獲得者到巨大競爭壓力下的參與者,部分學生因自視過高而缺失平等待人的正確心態。
理想信念:將理想等同于高校的現象普遍存在,且鑒于上海生源學生的特點,大部分學生以復旦、交大作為自己的目標,缺少更高的動力源。此外,對于未來專業和職業的選擇較少考慮國家需要和時代特點。
通過對班級優勢和問題的多方面分析,我班確定了“心懷凌云之志,篤行平凡小事”的班訓,依托主題教育課、實踐活動和日常交流等多種方式,培養有理想、有擔當、情緒穩定、勇于挑戰的優秀個體。
二、多方入手,育人育心
1.理想信念教育,喚醒學生內在動能
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記》中認為,一個人若想成功,志、力、物三者缺一不可。這三者之中志又排在首位。對于處在優勢的學生而言,崇高理想能夠讓他們不斷挑戰自我,沖刺卓越。
(1)理想結合現實,確定目標
選擇什么層次的學校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努力程度。因此,高一伊始,我首先在播放和介紹國內一流高校的基礎上,以“種下一顆種子”為題開設主題教育課,引導學生們在自我合理認知的基礎上,清晰定位高考目標,確定前進方向。在收集學生理想大學的基礎上,根據個體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例如,班級中的程同學高一給自己制定的目標是交通大學,根據程同學的個人潛力和資質,在常態的努力下,他就可以達成此目標。因此,我通過專業介紹、校友了解和影視作品等,進一步引導他制定更高的大學目標,沖刺清華、北大,以超越其現有實力的目標喚醒其內在的學習動力。
(2)關注時代需求,激發內驅力
確立目標是第一步,實現目標是漫長的過程。能夠堅持下去的個體必然有著恒久、強大的原動力。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每日好似向著未來闊步前進,時時刻刻想著未來,關注著未來。由理解社會理想到形成個人崇高的生活目的,這是教育。”因此,在主題教育課實施(見表1)和日常交談中,班主任需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明確,個人的命運只有和國家的命運緊密結合,才不至于使人生之帆偏航。將大學目標與時代的需要相聯系,使學生在真正意義上理解國家對于未來人才的需求與國家的形勢,喚醒其學習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作為內驅力。這種內驅力是激發其生命動力最恒定的力量。例如,借助“華為風云”“航天精神”等熱點新聞引導學生思考國家強大背后對高新技術的渴求和對精英人才的素質要求。
2.學業規劃指導,促進文理協調發展
雖然班級整體成績比較優異,但弱勢學科依然存在。相對于驕人的理科成績,部分學生文科成績顯得比較弱勢,而成績是決定其能夠沖向超一流學府的硬性指標。因此,班主任的綜合學業規劃指導必不可少(見表2)。
(1)科學合理分析,明確弱勢
我首先直接從分數入手,引導學生明確如果目標是頂尖院校,要了解各科分數的大致區間,明確弱勢學科,進而通過分析高考試卷與常態試卷存在的微小差異,使學生們明白高考時理科方面的無限接近,利用數據明確語文、英語等學科在高考中的影響度。問題解決方向確定后,指出文科的學習更需要去功利化的態度,去除短期見成效的浮躁心態,從基礎閱讀和練筆開始,制定貼合實際情況的文科提升計劃。
(2)應對社會需求,發展素養
為了改變對“學習即考上好大學”的單一認知,我借助各種勞模資源和家長資源,從成人的角度向學生們分享學習對于未來人生的真實意義,明確今天的社會需要的不僅僅是智商卓越的頂尖人才,更需要自律、平衡、愿意正視問題并解決問題的實干者。在此基礎上,更重要的是,使其明白文科學習不單單是為了綜合成績的再提升,更是人文素養的提升。伴隨著現代科技的發達,我們對人文的渴望反而愈發強烈,而能夠兼有理性思維和人文思考的個體,才能真正保持長久發展。
3.日常溝通交流,喚醒學生堅定信念
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一書中這樣解釋教育的內涵: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這種喚醒需要醍醐灌頂式的靈機時刻,更需要春風化雨式的心靈溝通。
(1)常態心靈溝通,陪伴成長
從高一到高三,隨機化、針對性的交流貫穿著我和學生們的日常。這種交流不局限于成績溝通,更重要的是心靈的交流和問題的解決。當學生們在反復受挫的瓶頸中掙扎徘徊時,傾聽他們的苦惱,引導他們正視問題存在的必然性和常態化,激發學生們的自信心。利用海明威筆下《老人與海》中主人公桑迪亞哥的故事,引導學生思考當一個人面對茫茫大海手無寸鐵時,意志力的作用有多么重要。對于有著自己學習方法的優秀同學,陪伴他們找到原因,給予他們支持與信任也許是更重要的力量。此外,對于青春期的孩子,各種成績獲得下偶爾的驕傲與浮躁也是在所難免的,作為班主任,一方面肯定學生們的付出與成績,建立彼此信任的關系;另一方面,抓住教育時機,提醒其注意浮躁背后隱藏的陷阱,引導他們進一步專注與踏實。
(2)優選集體教育,整體引領
高三階段許多心理問題具有普遍性,如人際交往、學業壓力、親子關系等,如果僅僅依托點對點的個體交流,一方面缺少足夠的時間,另一方面不利于整體的思考和改進。因此,班主任需要針對共性問題進行群體正向引導,開展以心理保障為目的的主題教育課(見表3)就顯得尤為必要。
4.豐富實踐體驗,引導學生釋放潛能
高中時段是學生距離大學這一目標最近的階段,也是個體道德品質提升的關鍵時期。作為班主任,我一方面關注學生成績與心理的變化,另一方面盡可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讓他們在各種體驗中不斷發現自己,激發自我多元潛能。
(1)體悟班干角色,優化性格
首先是班干體驗,我們班級采用“模擬社區”的方式,人人有崗位,崗位無大小。在確定班干的過程中,我時刻關注到學生性格特點和崗位之間的適配性。例如,班級中一位學生責任心不夠強,性格比較粗疏,我建議他擔任班級的安全委員,負責每日的門窗開關。這項工作需要極強的責任心和極高的細致度。最初他也曾因為遺忘而導致班級常規分被扣除,然而在同學們的包容和班主任的信任、鼓勵下,他漸漸地成熟起來,安全委員的工作讓他更加沉穩,也具有更強的奉獻精神和責任意識。
(2)鼓勵活動參與,多維釋放
其次是各類學生活動的參與,從運動會的接力比賽到傳統文化節的舞臺合作,從感恩節的義拍義賣到科技節的創意勞動,從家務達人的評選到辯論比賽的組織,從志愿服務的參與到紅色之路的體驗。三年里,我支持學生們在繁忙的學習之外,積極參加各類活動,使活動成為他們的第二課堂。學生們在這里學會付出與收獲,學會平衡與調整,不同的活動激發了他們更多的可能。
(3)挑戰學科競賽,沖刺卓越
學科競賽和各類比賽的參與也是沖刺卓越和磨礪必不可少的一環。以五大聯賽為例,從高一開始,作為班主任,我提醒同學們如果參與五大聯賽可能面臨的挑戰和種種壓力,讓他們系統思考是否選擇參加。當部分同學確定后,我們一起商定不同階段的精力分配策略,并且尋找競賽與常態學習間的關聯,以期實現共同提升而非互相影響。同時,當比賽遭遇低谷時,及時提醒他們看到“人生痛苦”背后的價值,幸福不過是努力后的額外所得,將挫折轉化為成長的一課。
5.卓越班級培養實施成效
三年的寄宿制高中生活,班主任與學生成為成長的共同體,結合全員導師制的開展,學生的個體需求和群體需求都能夠得到最大程度的滿足。在學業、生活、活動的全面指導和家校的護航協作下,學生們如愿考入理想的大學。然而,比這份耀眼的成績更重要的是,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仍然保有一顆純凈的赤子之心、勤懇的態度、極強的責任心和不懼挑戰的少年氣。正如程同學在清華大學自薦信中引用的唐納德將軍的話——這個世界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從心底給出的真心、正義、無畏與同情。我想,這就是班主任工作的意義,是德育人的幸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