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樂
[摘要] 自省作為一種自我提升的途徑,為中西方傳統教育所推崇。自我意識的發展為高中生進行自我省察提供了心理基礎。在高中階段開展自省式德育活動形式是多樣的,老師設計的自省主題和問題一定要有針對性、目的性。我們也應注意自省式德育活動開展中存在的問題,積極尋找對策,真正發揮出塑造“拔節孕穗期”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功能。
[關鍵詞] 自省式德育;反思;塑造;健全人格
一、自省的傳統視角與心理學視角剖析
自省即自我省察。從中華文化傳統的角度看,自省是君子美德,為圣人所推崇。如孔子曰:“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荀子曰:“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朱子曰:“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自省是君子養德之道,通過反復省察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也曾說:“未經自省的生命不值得存在。”生命的意義在于覺悟、自省、進取。自省作為一種自我提升的途徑,自古為中外所推崇。
自我的發展是畢生持續性的。在現代心理學視域中,自我意識是中學生能夠自我省察的心理基礎。
在高中階段,隨著大腦、心肺系統等器官的發展,學生的自我認知機能、自我評價能力相較于小學、初中階段有了較大發展;隨著道德觀念和抽象邏輯思維的發展,高中生明顯地表現出從道德原則出發進行自我評價,并顯示出較高水平的全面性和深刻性。在自省的過程中,人們往往要經歷事實回顧——標準對照——自我評價——自我調控,最終實現自我教育的目的。自省的核心是自我評價,這種評價是一種原則性和批判性的評價。所謂原則,就是一定的道德觀念和社會行為準則。所謂批判,就是用辯證的思維進行全面的、深刻的自我評價,且往往伴隨著自我批評。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而立德樹人是外鑠的過程,也是自省的過程。德育中的自省行為能夠讓高中生開啟靈魂的自我對話,通過對自己的內部世界的分析來調節自我,不斷對自己的德行和學識進行積極有效的批判與重構,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為習慣、學習態度。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逐步實現自我認識、自我悅納、自我更新,以及自我超越,從教育的客體轉向成為教育的主體,增強社會適應能力,更好地實現青少年階段社會化的任務。
二、開展自省式德育活動健全人格的類型探究
自省的具體形式應該是多樣的,反思的主題或內容可以由學生自定,也可以由老師根據班情擬定。筆者在德育工作中對高中生自省式德育活動進行了一些探索。
1.獨立型靜思
靜思是自省必不可少的方式。在一個安靜的環境中,學生寫下自己學習、生活等方面的片段經歷,寫下自我評價、自我改進的話語。
(1)反思周記
從內容上說,可允許學生對學習、生活進行漫談式的反思,不限定格式,擁有充分的空間與自由進行反思。更多的時候,由老師確定事項,讓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反思。比如,老師可以確定這樣一些事項:
事項一:本周學習表現最優學科
事項二:本周學習表現最差學科
事項三:同學相處
事項四:家庭生活
事項五:校規校紀考評事項
事項一的目的在于讓每個學生努力確定自己在過去一周里表現最好的學科,這個“最好”不僅指取得了比較高的分數,也包括積極向上的學習狀態、學習行為。學生不僅要寫出學科、具體表現,還要總結出一些自己的經驗。一位英語成績比較落后的L同學這樣寫道:“總體來說,英語水平已經提高了半個檔次,也逐漸摸清了學習英語的方法,主要靠平時的積累。不要認為它不重要就不去管,英語是個分水嶺,我已經認清了它的重要性。”言語之間可以看出,這位同學解決了自己思想認識這個根本性的問題,也在努力摸索學科學習方法,非常難得。
事項二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反思自己最差學科的學習表現并提出改進措施。該事項緊隨事項一之后,讓學生自我借鑒,將好的經驗運用到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如S同學這樣寫道:“政治表現最差。考試得了25分,我感覺自己像吃了煤一樣。上政治課的時候我慌極了,但是老師還是很給我面子,她并沒有點我的名,只是看了看我的卷子,我好心虛。我得好好做題,不能再懶了!”本來政治是她的優勢科目,但是這次考砸了,及時反思能夠幫助她懸崖勒馬,回歸到正常的學科發展軌道
上來。
關于事項三,高中生的社交行為變得更加復雜,對他們而言,與同學相處成為一個會左右自己情緒、影響學習與生活的大問題。Z同學這樣反思道:“同學之間的情感好像只要有點過度(學生要表達的意思是過分親密),就容易發生一些小矛盾。下午和自己不在同一個城市的初中朋友打電話,終于把很多事情看開了:你很珍惜的人未必會一直要好;做事情要細心細心再細心;好好學習,考個好大學!”在與同學相處時,高中生群體中一種常見的社會行為就是攻擊行為,包括身體攻擊(如打架)、言語攻擊(如辱罵)、關系攻擊(如散播謠言、孤立)。攻擊行為會給被攻擊者帶來巨大、持續性的苦惱,也能反映出實施攻擊行為學生道德缺失、性格沖動、法律意識淡漠等問題。對該事項的反思一方面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自我批評的機會,另一方面也能夠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C同學在與同學鬧了矛盾后寫道:“這一周內自己的脾氣有點不好,可能是壓力大導致的。這種情緒無論是于他人還是于己來說,都不是好的表現,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以平和的心態面對生活。”
關于事項四,很多高中生家長都會抱怨孩子跟自己的距離越來越遠了,疏離感越來越強了,讓人無法適應甚至感到失落。的確如此,科學研究表明,從初中到高中,親子親密程度呈現下降趨勢。高中生的認知水平不斷提高,他們不再把父母的觀點看作是唯一正確的,不再一味地服從父母的各種命令,他們經常對父母的建議和要求提出質疑和反對,認為自己在某些事情上知道的與父母一樣多甚至超過父母。這必然導致親子間沖突的增多和親密程度的降低。但是,無論在哪一發展階段,個體始終與家庭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子女同父母之間保留著強烈的親情。因此,我們不能因為與父母疏離是個體發展階段的必然現象就不去關注這其中發生的矛盾和問題。此外,高中階段家長普遍對孩子的成績表現出超強的關注度,這往往會成為親子矛盾的導火索。W同學寫道:“家庭成員相處很不愉快。父母不理解我在學校的學習壓力有多大,回家一味地要求我學習。關于心情方面,他們生氣就是理所應當,我稍微表現出煩躁就是無理取鬧,這樣讓我很有壓力。周末回家我有我的學習計劃,但總會被他們打亂。我對他們的體諒他們似乎感受不到,這讓我感到被忽視。可能是他們最近工作上的事情太煩了吧。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她有一種體諒父母的自覺,言辭間透露出對父母的理解。而家庭生活的某些特殊時刻足以讓學生產生直擊心靈的感想。L同學在參加完奶奶的葬禮后寫道:“心情悲痛之時同樣有一些感觸,生老病死是自然界的規律。時間是有限的,我們要好好利用它,同時也要好好地對待身邊的人,莫到失去后才后悔。”
關于事項五,校規校紀就是校園的“法”,學生應該敬畏它,遵守它。然而即便是非常合理的條款,也會遭到學生的無理質疑甚至突破。比如,在校期間學生需穿校服,個別同學深陷“校服丑”的思想旋渦中不能自拔。對于違紀,老師通常會在事后對學生做出處理,同時老師要提供適合的教育契機,讓學生自己意識到條款的合理性,實現思想上的自我轉變,樹立法的意識,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H同學頂撞老師后反思道:“在9月月考文綜考試結束時,因選擇題沒有涂卡而和監考老師發生爭執。我因個人錯誤惹怒了老師,這完全是我的過錯,今后一定改過自新!”
(2)專題反思
當班級面臨一些突出的,對每位同學都有教育意義的問題時,我們可以開展專題反思。
一段時間,班上小團體問題嚴重,已經影響到很多同學的學習生活。L同學給我留言:“同學之間的情感過于復雜,使人難以能繼續和某些同學再次相處。當面一套背后一套的惡習真的挺讓人覺得惡心的。同學之間相處真的有必要那個樣子嗎?班上女生小團體真的有利于學習嗎?這值得思考。請問班主任我們該如何處理現狀?現在的班級真讓人感到疲憊。”隨后又收到了G同學類似的留言。文科班女生居多,而現在女生之間又結成了幾個小團體,互相看不順眼。對此問題,我擬定了相關主題和有針對性的問題,在班上開展了專題反思活動。
我對班級團結問題的思考:
①團結友愛的班級氛圍會推動你學習進步嗎?為什么?(認真分析)
②你是團結友愛班級氛圍的破壞者還是建設者?有何表現?(認真分析)
③當你不喜歡的同學學習退步,你能做到不在背后譏諷他(她)嗎?為什么?(認真分析)
④高三對每位同學都很關鍵。你愿意放下或暫時放下與他人的敵對嗎?為什么?(認真分析)
⑤為了建設團結友愛的班集體,我們可以組織一些什么樣的活動?
同學們對這些問題做了比較認真的回答。在回答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每個人都在思考自己在小團體這個問題上到底扮演著怎樣的角色,這樣做的后果到底是什么。結合同學們對第⑤題的建議,班上又開展了能夠促進團結、增強凝聚力的活動。其后,我又帶著學生做了一次關于性格問題的反思,進一步解決同學相處問題。
性格問題反思:
①你最喜歡什么性格的人?
②如果你跟你最喜歡的性格的人做朋友,你們會相處得很融洽嗎?為什么?
③你最不喜歡什么樣的人?
④假定你最不喜歡的人為B,請你比較一下你與B的性格異同。
相同之處:
不同之處:
⑤如果你不得不與你最不喜歡的人相處,你會如何處理你們之間的關系?可舉事例說明。
2.表演型反思
對自己的學習和生活進行藝術化的演繹,是學生愿意做且能夠做好的事情。表演者要去反思生活和學習,而觀演者又能在觀看同學表演的過程中慢慢體會其中的深意。表演結束后,可以要求學生當眾反思或獨立
靜思。
曾經一段時間,住宿的同學對寢室管理員的管理方式有意見。事實上,這些同學是因為亂往廁所蹲位里倒垃圾碎屑、寢室熄燈后還在洗漱等原因被管理員批評后心情不滿。她們覺得管理員過于苛責,態度讓人無法接受。我請某個寢室的同學自編自演一次寢室管理員查寢,對她們的認真負責、艱辛、無奈進行情景再現。扮演管理員的同學是學校表演社的成員,近乎完美地再現了管理員查寢的典型場景,而其他寢室成員認認真真地進行本色出演,大家在觀演的過程中時而大笑,時而沉默思索。這樣的藝術再現給了所有人一個觀察、反思的機會,大家感受到管理員的不易。
如前所述,親子關系困擾著不少家長和學生。我請班上兩位比較外向的同學扮演父子,表演父親批評兒子不求上進——兒子反嗆父親——二人吵成一團——兒子怒不可遏摔門而出的場景。二人演得太過投入,以至于其他同學起哄說扮演兒子的同學在家里就是那樣做的。的確,在他摔門而出的那一刻,全班包括我都無比震驚。他們或許真的在演自己的生活,他們更可能映射出了其他同學的生活。在現實生活中,身處那種混亂情境中的人一時無法理清頭緒,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對家人造成了怎樣的傷害,而這樣的藝術再現則給同學們提供了一個觀察的機會,觀察“父親”,觀察“兒子”,相信他們必會有所反思。
三、應對自省式德育活動中存在問題的策略
1.認真自我省察,點燃育德熱情
有些同學認為自省無用,浪費這個時間還不如做幾道題實在。面對這樣的學生,老師通常會感到失落,自己辛辛苦苦提供的思想提升契機怎么不被學生理解呢?其實老師應該有這種預判,抱有這種態度跟學生的學業成績無關,跟學生對自省作用的認識有關。因此,老師在進行自省式德育活動之前應該深入、生動地向學生解釋自省在個體發展中的作用,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思想上的問題解決了就成功了一半。此外,老師應當對學生的反思做出適當的回復,這種紙筆互動,一方面展現出老師對學生認真自省行為的認可,同時也能給學生指點迷津或者進一步點燃他們學習、生活的
熱情。
2.引導自我評價,提升反思能力
有的同學反思能力有待提高,他們還缺乏一種原則指導下的自我評價能力,老師應當對這部分同學進行適當點撥。
有的反思只停留在回顧事實或者發泄情緒上。比如Y同學煩躁地寫道:“不好。身體不好。心情不好。成績不好。我的心情全是消極的。我什么都不好。不想寫了。”全盤自我否定,這意味著她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焦慮、困惑、不解,這很危險。這時,老師應當迅速開展面談工作,及時聯系家長,查找問題根源,幫助其順利渡過思想上的難關。
3.激發深沉思考,落地豪言壯語
反思是一種深沉的思考,也可能是激情支配下的思考。比如,有的同學在考后反思中樹雄心立大志,滿懷豪情。學業成績很差的X同學在診斷考試后寫道:“2019完了,2020充滿了新的挑戰,在二診我要打一場漂亮的翻身仗,為自己爭一口氣!”作為老師,對此感到欣慰的同時也會擔心他能不能做到,這需要我們對其進行持續地觀察和督促,努力讓學生的暢想變成現實。
4.探尋負面原因,防范“反芻思維”
反芻思維,又稱反芻式思考,是個體在經歷了負性事件后,對事件、自身消極情緒及其可能產生的原因和后果進行反復、被動地思考。反芻思維可能誘發抑郁等心理疾病。比如,個別考差了的學生在自省時一遍一遍地探究考差的原因,翻來覆去地想這對下一階段復習帶來的障礙,甚至由此覺得自己升學無望而產生嚴重的焦慮情緒,他們深陷負面的循環思考中難以自拔,不斷體驗身體和心理上的持續內耗。
作為一種思維方式,反芻思維出現持久且難以擺脫。當老師發現學生存在這種傾向的時候,應該對其進行必要的思想上的勸導,督促其多參加體育鍛煉,還可以對其自省的方式采取必要的變通。
習近平說:“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我們對學生的德育方式一定不能粗放,而要拿出繡花的功夫來組織實施。對高中生而言,自省能帶給他們以深沉的思考,對塑造自己健全的人格起著重要的作用,其具體的實施方式還需要我們進一步探索和完善。
[參考文獻]
[1]熊珍泉.學校“自省文化”建設的實踐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
[2]林崇德.中學生心理學[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3.
[3]李靜.是時候打破“反芻思維”了[J].心理與健康,2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