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柏榮
【摘要】以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為主題的青少年健康危害行為研究日益受到教育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本文從青少年心理健康現狀,對其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及其教育啟示進行簡要的探析,以期拋磚引玉,供廣大教育工作者探討。
【關鍵詞】青少年;心理健康;原因分析;教育啟示
青少年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階段,也是人生中心理變化最激烈、最明顯的階段。他們的情緒容易不平衡,且伴隨著學習生活問題的到來,使得他們容易產生心理矛盾沖突,影響正常的學習和生活。隨著社會的發展,青少年的素質教育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尤其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也不容忽視。重視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幫助他們糾正心理問題,有利于促使他們克服自己的心理或行為障礙,健康、陽光成長,更好地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有利于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不斷地完善自己,促進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現狀
據相關數據統計,我國約有13%的青少年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城市獨生子女的數量也越來越多,正確家庭教育觀念的缺失、家長對孩子心理健康問題的忽視,以及不利的外部刺激和壓力,使得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出現心理健康問題。與此同時,青少年正處在從懵懂走向獨立、從幼稚到成熟的關鍵時期,自身生理特點和外界因素的雙重制約,更容易使其產生多種心理問題。青少年常見的心理問題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過度敏感。主要表現為學生在學習、生活的過程中,極容易受到外界干擾,產生情緒反應過過激。如,對教師和家長的評價過度在意,甚至于客觀的評價也會使其產生情緒低落、自暴自棄等不良行為。二是叛逆情緒。這是青少年成長中最常見的心理問題。叛逆期是青少年心理的過渡期,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生活閱歷的豐富,青少年的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逐漸增強,他們感到或擔心外界忽視了自己的獨立存在,叛逆心理因此而產生。在強烈的叛逆心理下,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常使用叛逆、暴力、孤僻等手段來確立“自我”與外界的平等關系,如果沒有及時接受心理指導或教師、家長的耐心勸導,他們就會出現心理問題,甚至會產生犯罪心理問題。三是社交恐懼。社交恐懼最主要的特征就是青少年在學習生活中,常常對群體活動拒之千里,無法與學生正常相處,不能融入到集體中,并產生被冷落從而產生拒絕溝通、拒絕團隊合作等行為習慣。四是自卑或自負。青少年自我意識的增強,但其對自己的認知還不夠科學和全面,在對自己進行評價的時候,常常出現評價過低或過高的現象,進而出現自卑或自負的心理問題。五是學習焦慮。受教階段的改變使得青少年需要接受和學習更多更難的知識,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容易受到觀察能力低、語言表達能力弱、計算能力差等因素的制約,在學習的時候常常出現學習困難、學習焦慮的心理問題,甚至產生厭學的情緒,嚴重影響自身的心理健康成長。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環境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產生的影響
在家庭教育中,大部分家長認為孩生的身體健康最為重要,在傳統教育觀念的熏陶下產生對心理健康發展的輕視。他們認為身體健康和學習成績良好的孩子就是良好家庭教育的結果,他們更加關心孩子知識和文化的培養,而輕視了其心理健康發展。家長沒有從青少年自身出發,制定了不適合青少年心理發展的教育方式,使他們長期處在重壓之下,一步一步地對其心理造成傷害。同時,在家庭結構的變化,如,父母離婚或家庭暴力等現象使得家庭氛圍出現問題時,由于青少年的內心相對敏感,在父母壓力及家庭氛圍的影響下承擔了本不應該屬于自己的焦慮與責任,并給他們的心理造成了莫大的負擔。不僅如此,傳統的家庭教育觀念中,當青少年心理出現問題時,家長的第一反應是覺得他們不夠堅強,不能面對壓力,而不是從科學的角度去找尋造成他們心理問題的原因。最后,青少年與家長之間的溝通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在學習成績方面,青少年對自身的理解和認識肯定是最為深入的,但是當學習成績與家長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時,必然會與家長單純追求最終成績的愿望產生矛盾,此時也會出現拒絕溝通或溝通不當的現象,并演變成心理問題。
(二)學校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重視
學校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活動場所,但大部分學校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盡管部分學校設立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存在課程計劃不明確、課程安排不夠科學合理,甚至一些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學校只是應付上級行政部門檢查等問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欠缺實效,對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方式的創新更是不足。同時,心理健康教育是對全校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其種類應該是豐富多樣的。如果學校充分重視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多樣化,那它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就會通過班會、課題研究、心理健康教育主題講座、小組指導等方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但就現階段情況來看,絕大多數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僅限于心理健康課程和心理健康主題講座等,且心理健康主題的講座也欠缺指向性,無法達到良好的育人效果。而且由于學校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重視,心理健康教師的專業性也不足,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不清楚,這使得課堂心理健康教學僅僅成為了一門理論課,根本無法達到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效果。
三、青少年心理發展的教育啟示
(一)學校應重視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開展個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
學校應成立由主要負責人、責任人、心理健康教師和輔導教師組成的心理教育管理小組,實施全方位的心理教育,在保證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課時的情況下,開展更豐富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確保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能夠獲得實際成效。其次,學校應根據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實際,適當調整心理健康教師的教學工作量,未心理健康教師預留充足的時間和精力來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斷提高教育質量。最后,學校還應改善教學管理和評估系統。每個學生的性格特征都不相同,身為教師要了解每一個學生的人格特征、興趣愛好及心理發展狀況。教師如果沒有掌握不同學生的心理特質,也就難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因此,教師要基于了解不同學生的人格特征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應密切觀察學生在課上和課下的表現,是否在課堂上積極發言和回答問題,是否全面融入同學,課后是否快樂玩耍等。不僅如此,教師也要對學生個性的優缺點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及時做好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記錄。教師在編寫學生心理健康情況記錄時,要公正客觀,保證記錄的真實有效性,確保能真實反映學生的心理狀況。之后,教師可以根據建立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檔案,在下午課外活動時間跟學生進行一對一交流,交流時間不要太長,控制在五分鐘到十分鐘之間,交流方式也要和藹可親,并在交流過程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心理健康記錄和交流談話的方式來監測學生的心理動向,并將結果及時對接相應的心理健康教師,有利于心理健康教師采取相應措施,引導青少年面對和解決心理問題。例如,我校開展了“導師制”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即每一個班級設有一到兩名導師,重點關注學生的心理動向,負責于學生的日常談話,督促學生完成成長檔案的填寫等,這就是個性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體現,值得推廣與應用。教師根據每次和學生談話的內容來了解學生的心理變化,從而不斷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排解學生心理困擾,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
(二)教師應平等對待學生,誠心尊重學生
傳統教育實踐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直占據主體地位,這給師生之間的交流造成了障礙。教師在實施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體,積極主動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并注意交流的態度與交流內容,這樣學生才會敞開心扉傾訴內心的真實情緒,教師才能更深入了解學生。其次,教師作為班級教學的管理者,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尤其不能區別對待優等生和后進生,更不能感情用事。教師要明白只有平等地對待學生,學生才能在感情的深度上對教師產生尊重和信任。另外,教師需要對學生有耐心。高素質的教師能夠在日常工作中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關心學生的成長。不僅如此,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也是學生學習的榜樣,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的影響更大。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要規范自己的言行,為學生樹立正確的榜樣。最后,教師可以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之中,讓學生感受到親近感,建立亦師亦友的、平等的師生關系。例如,教師在課下可以積極參與到學生的游戲活動中。課堂上的交流互動與課外活動的合作參與,能夠培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默契,教師在融入學生群體的同時也能夠讓學生更容易接納自己。再比如,教師可以多談論學生的喜好,多聆聽學生的心聲,從學生的平常生活中提供心理健康教育,進而讓學生擁有積極陽光的心態,快樂學習、健康成長。
(三)加強有效的家校溝通,營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長環境
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學校和家庭共同努力,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創造寬容、平等、快樂、獨立和積極的學習環境。有效的家校溝通能夠積極推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促進青少年更好地成長。首先,學校應正確選擇內容,進行實效溝通。學校應選擇家長較為關注的內容,如,學生的在校表現,與同學之間的相處和家庭教育等。在青少年學習成長方面,教師可以通過在線平臺來發布學生的具體情況,以便家長了解學生在學校的成長過程。在家庭教育領域,教師可以定期轉發或者發布一些可以供家長學習的良好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適當的內容可以確保家庭與學校溝通的一致性,并使家校的共同教育更加有效。其次,學校可以建立一個多維家校協作的交互式平臺,讓家庭與學校的合作平臺成為青少年學習、生活和成長的管理平臺,成為家長和教師之間交換信息和相互交流的教育平臺,并成為家長監督學生的開放平臺。同時,家長還可以通過平臺參與學校管理,學校也可以通過平臺展示自身教學成果。有效的家校溝通可以增進家庭和校園相互了解,更好地為青少年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總的來說,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需要得到重視。教師必須站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視角,認識到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斷積累實踐經驗,從青少年的需求出發,開展科學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尊重和了解青少年,促進青少年人格的健康發展;為培養學生素質、提高發展質量提供扎實的基礎。同時,家庭教育作為青少年接受教育的關鍵環節,與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必不可分。家長應充分認識到家庭教育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性,為青少年提供科學的家庭教育,促使青少年健康快樂成長。
參考文獻:
[1]魏燁.社會興趣與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相關性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9,46(24):5.
[2]張敏,王振勇.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分析[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2001,15(4):3.
[3]張大均.青少年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整合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4(5):7.
[4]鄭占杰,王冠軍.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分析[J].精神醫學雜志2008,21(6):420-422.
[5]張振中,張付,吳曉曦.現代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M].國防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