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澤偉,陳自旺,張夢歌
(河南師范大學,河南 新鄉 453007)
本文以師范類大學生體育素養現狀為研究對象。
本文通過中國知網、維普、河南師范大學圖書館等渠道檢索與研究相關的文獻,分析師范類大學生的體育素養現狀,為本研究提供研究基礎。
選取河南師范大學公共體育課的大學生為調查對象,共發放調查問卷250份,其中有效問卷為243份,有效回收率為97.2%。問卷內容主要涉及體育技能、體質水平、體育知識、體育意識、體育行為和體育品德6個方面的內容。
運用ExceL對所搜集的數據進行深度處理分析。
賴天德教授是我國首位提出體育素養的學者,他認為體育素養是自身體育文化水平的體現,主要包括體育意識、體育知識、基本的運動與活動能力、體育鍛煉能力和欣賞比賽的能力。余智則從2個方面對體育素養進行解釋,他認為體育素養是在先天遺傳的基礎上,通過后天的環境影響和體育教育的改造所產生的。陳思同、劉陽將國內外學者所提的多項體育素養概念歸納與分析后得出,體育素養是人類在生命過程中獲得利于全人生存發展的運動要素的綜合,它包括體育意識、體育知識、體育行為、體育技能、體質水平。雖然各學者對體育素養的概念有不同見解,但解讀范圍大多是由多種維度所構成的綜合性概念。綜上所述,本文認為體育素養的發展對象是全面的、發展過程是終身可持續的;體育素養由體育技能、體育水平、體育知識、體育意識、體育行為和體育品德6個部分構成。
體育技能是體育素養的重要構成部分,是指身體在體育運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綜合能力。調查顯示,有超過67%的師范類大學生認為在參與體育活動時要了解并且掌握該運動的課前熱身活動、規則、方法、動作要領、健身功能以及相關的運動安全知識。體育技能最直觀的評價方式就是大學生每個學期的期末測試成績,因此,本文在問卷中設置了“最近一個學期的期末成績”這一問題。調查顯示,所調查的師范類大學生大部分對技能的掌握已達標且考試成績優良,只有10.7%的師范類大學生考試成績為60~69分。但是,在調查“是否能制定出科學系統的體育鍛煉方案”和“是否能夠正確使用體育器械及醫療資源,從而達到預防身體疾病的功能”這2個題目時選擇“基本能”的師范類大學生分別占比69.14%和62.14%。雖然大部分師范類大學生具備獨立完成體育鍛煉的能力,但是仍然有24%左右的師范類大學生不能獨立完成。
由表1可以看出,有69.96%的師范類大學生選擇了跑步運動、53.91%的師范類大學生選擇了慢走。選擇這2項的師范類大學生超過了總人數的一半,其原因在于這2項運動不受場地、器材、時間和人數的制約,方便且簡單的特點深受大學生的喜愛。因此,在“你認為自身哪個方面比較突出”這個題項中,耐力排在第一位,占比為47.74%。值得注意的是,體育舞蹈和健美操的開展在高校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可能是因為長期練習舞蹈類運動項目能快速提升大學生的靈敏、柔韌和協調能力。因此,在“你認為自身哪個方面比較突出”這一問題中,有42.8%和34.16%的師范類大學生分別選擇了協調和柔韌。由表1可知,舞蹈類項目已成為師范類大學生喜愛的運動項目之一,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師范類大學生愈發趨向于體、美方向發展,舞蹈類項目可以有效地提升師范類大學生自我表現能力和藝術鑒賞能力。而排在最末位的是網球,這說明目前師范類大學生對網球的認知以及了解程度需要加強,師范類高校應創造較多的參與機會,引導師范類大學生積極參加各項體育項目。

表1 師范類大學生經常參加的體育運動項目(多選) N=243
體質水平受先天影響因素較大,但個體體質可隨后天的訓練而發生相應的變化。體質水平是評價身體健康水平的重要參考因素,對體育技能和行為有著直接的影響。調查發現,有68.31%的師范類大學生就“最近一次體質測試成績”這個題目的選項為良好(70~80分),低于60分的師范類大學生只有2名,說明現階段多數師范類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有所提高。
表2顯示,有63.37%的師范類大學生會時常感到身體疲勞,注意力不集中與經常身體疼痛的師范類大學生分別為55.56%和36.63%。所調查的選項內容均屬于亞健康狀況中的一種,說明現階段師范類大學生的健康狀況已出現問題,其影響不容小覷,只有好的身體才能做更多的有意義的事,因此師范類大學生體質水平必須得到重視。

表2 師范類大學生最近出現的亞健康癥狀(多選) N=243
體育知識是體育素養的基本組成部分,是由基本鍛煉知識與專項理論知識組成的。前者基于日常生活角度,其涵蓋范圍廣泛;后者基于專業學術角度,具有主導性作用。體育知識是運動實踐的前提,只有掌握基本知識和專項知識才能更好地發揮體育技能水平。
表3顯示,超過半數的師范類大學生對基本體育知識比較了解,說明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師范類大學生對教師教授的體育知識有所掌握并能夠充分理解。雖然回收問卷的結果顯示較好,但仍需多方面考量。為驗證所得結果的真實性,本文以“如果你在體育鍛煉時不慎扭傷腳踝,你認為正確的做法”為例,發現有74.08%的師范類大學生能選擇正確選項,有14.81%的師范類大學生認為應立即使用熱毛巾濕敷,有6.17%的師范類大學生認為應立即用手揉搓扭傷處,還有4.94%的發生師范類大學生認為應立即用藥,緩解疼痛。

表3 師范類大學生 體育知識的掌握情況 N=243
在對專項體育理論知識的調查中,以“體育的價值和功能”和“體育提高大學生體育素養的價值”為例進行分析。根據表4可知,師范類大學生普遍認為健身是體育最大的價值與功能。體育素養的價值是能夠強身健體、塑造良好的身體形態、緩解不良情緒和保持積極向上、活潑開朗的心態,完善校園體育基礎設施的建設和促進高校體育課程與素質教育的順利實施。

表4 師范類大學生對體育的價值和功能的認識(多選) N=243
體育意識是由自身對體育的認知、思維和判斷3個部分構成的,它主要來自體育知識的學習和體育運動的實踐。體育意識和行為之間有密切的關聯,其形成是樹立終身體育理念的關鍵,因此體育意識在體育素養中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你參加體育運動的目的”一題中,師范類大學生所選內容的比例從低到高分別為強身健體、減肥塑形、緩解壓力、消遣娛樂、學校考試、人際交流和參加體育比賽,說明大學生的體育意識與其自身的參與動機和目的有直接關系。表5為師范類大學生對體育意識的理解程度。

表5 體育意識的理解程度 N=243
體育行為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體育行為是指人們在參加有關體育活動和運動訓練中表現出的動作形式;狹義的體育行為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的跟體育有關的動作方式,它能直觀反映個人的體育素養。
調查發現,有74.9%的師范類大學生基本能夠掌握2項及以上的體育運動項目。其原因在于河南師范大學的體育公選課1年1選且不可重復,這有利于培養師范類大學生多樣化的運動技能。每周參加1~2次體育運動的師范類大學生占67.9%、3次及以上的占30.46%,選擇“每次鍛煉時長為30~60min”“每次鍛煉大于60min”的師范類大學生分別占比57.2%和17.28%。除去學校每周的體育課外,結合已有的數據發現,大部分師范類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主動性較差。師范類大學生被動參與體育活動不利于形成正確的體育意識,更不會養成良好的體育行為。因此,師范類高校需要改變傳統教學方式,增添趣味游戲,從而激發師范類大學生的運動興趣,引導師范類大學生積極參與體育活動,養成良好的體育行為。
由表6可知,師范類大學生除可在運動過程中獲取體育資訊外,網絡以及日常交流已經是師范類大學生獲取體育資訊的重要途徑。師范類大學生通過網絡可以隨時隨地獲得信息,方便快捷的特點使得網絡成為師范類大學生獲得資訊的主要途徑之一,但是與此同時師范類高校也不能忽略傳統媒體的特殊作用。同時,雖然日常交流能夠促進師范類大學生的人際交往,但可能缺乏專業性,且比較容易帶有主觀色彩。

表6 獲取體育資訊的途徑 N=243
在“每年體育方面的消費情況”一題中,有85.6%的師范類大學生消費情況在500元以下,其用途大部分為購買運動服飾用品、體育設備、書籍及音像制品。課余時間購買健身卡的師范類大學生只有5.35%,聘請私人教練員的僅有0.41%,其原因可能與日常課業繁重、體育意識薄弱和健身費用較高等有關。
體育品德是指個人在鍛煉或訓練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自身情感的宣泄,包括對不良行為的認知,對體育道德情操、意念和品行等方面的理解。調查發現,有98.35%的師范類大學生能夠遵守相關規定,有77.37%的師范類大學生認為團隊合作意識和拼搏精神在體育活動中十分重要。在面對體育比賽和活動過程中出現裁判員誤判、錯判的行為時,有95.88%的師范類大學生能夠冷靜地與裁判員溝通,理性地解決問題,但也存在極少數的師范類大學生選擇辱罵裁判員或者口服心不服的現象。調查發現,有97.94%的師范類大學生能夠積極樂觀、沉著冷靜地面對運動或比賽中出現的困難,但也有1.65%的師范類大學生表現出驚慌失措、手忙腳亂的現象,甚至還有0.41%的師范類大學生逃避問題、自暴自棄。因此,師范類高校需對這些師范類大學生實施正確的教育觀念引導,提升師范類大學生體育品德。
當代師范類大學生體育素養的發展現狀為:(1)體育技能水平比以往有明顯的提升,但在體育項目選擇上出現嚴重的失衡現象;(2)多數師范類大學生的體質測試雖能及格,但高分較少,這也從側面說明目前師范類大學生的身體素質普遍還未達到理想狀態,因此,這就要求師范類高校、體育教師、家庭以及師范類大學生要格外重視增強體質;(3)師范類大學生的體育知識儲備量較充足,能滿足日常基本體育運動的需求;(4)師范類大學生體育意識已逐漸呈現上升趨勢,但仍舊薄弱;(5)師范類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主動性較差、消費水平普遍偏低,表明多數師范類大學生的體育行為具有一定隨意性和不確定性;(6)體育品德與其他5個維度比較而言相對較好,這就說明當代師范類大學生基本具備健康向上的體育精神和良好的體育品德。
為避免出現運動量和運動負荷失衡的狀況,首先,體育教師要充分解讀學年教學大綱,了解基本學情,厘清前后課程之間的銜接關系,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其次,體育教師不能因循守舊,要學會靈活變通;最后,師范類高校和體育教師一定要重視體育課程的建設與發展,不斷豐富和優化課程內容,制定詳細的體育規章制度,使師范類大學生提升自我約束力,進而增強體質、增進健康、提升專業技能。
新課程改革中提到:大學生是發展的人、獨特的人和獨立的人。因此,體育教師要做到因材施教、有教無類。“教會、勤練、常賽”是培養師范類大學生發展體育活動最基本的途徑。因此,體育教師應積極鼓勵和帶動師范類大學生參與到“競賽”中,邊學邊練,讓師范類大學生在享受競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提升體育素養,從而達到促進體育素養核心層面發展的目的。
繼續教育是教師專業發展中重要的部分,同時也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重要的環節。體育教師也許會產生職業倦怠感,但一定不能故步自封,脫離時代的腳步。言傳身教大于說教,教生先教己。體育不單單需要專業技術水平高的教師,還需要具有濃厚的終身體育意識、真才實學的教師。因此,體育教師在職業生涯中一定要加強自身專業素養的提升,從而達到通過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來推動師范類大學生體育素養發展的目的。
校園體育文化的建設對師范類大學生體育素養的提升至關重要,因此可以從課內、課外2個方面對師范類大學生進行培養。從課內來講,體育教師要改善課堂教學環境,營造輕松活潑、自由和諧的環境,調動師范類大學生的參與性與積極性,激發師范類大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課外而言,首先,學校應建立“碎片化”時間管理制度,倡導師范類大學生合理利用零散時間進行體育運動;其次,學校應針對社團制定相應的管理、出勤和獎懲制度,增加師范類大學生的招收數量和相應地放寬招收要求,以求達到師范類大學生最大化參與量;最后,學校應利用節假日開展各種各樣的文化節,不能只局限于春秋運動會,參與的主體可以是學校、學院和班級,組織的形式可以是集中性和分散性,以達到加強師范類大學生的體育意識、優化體育行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