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虹茹 戴龐達
安徽工業技術創新研究院 安徽 合肥 230088
大院大所于地方而言,是科技創新的“源頭活水”。引進大院大所,是推動科技創新與地方產業融合發展的一條特別捷徑,是推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抓手。近年來,不少地方政府將引進大院大所作為一項戰略任務,安徽省于2018年6月出臺《支持與國內外重點科研院所高校合作的若干政策》,更是將促進大院大所科技合作上升到政策層面。
所謂“大院大所”,《政策》已給出范圍界定:國際著名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國家重點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知名跨國公司實驗室和國內行業龍頭企業科研院所、知名科學家及其科研團隊等。安徽省的大院大所科技合作模式呈現多樣化,大致可分為有無共建實體兩類。共建實體合作模式主要包括研究型實體、市場型實體、松散型聯盟3種模式。其中,共建研究型實體的準入門檻較高,是現有合作模式中的最高級形式。國家重點實驗室、產業技術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工程技術研發中心都是較為常見的共建的研究型實體。無共建實體合作模式按照合作的核心內容可以二次細分為以項目、人才為主體開展的合作。以項目為主體開展的合作包括科技專項、技術轉讓、委托開發、合作開發、科技咨詢、項目對接等。以人才為主體開展的合作主要分為人才交流、人才培養兩類。大院大所與地方之間的人才交流由來已久,如大院大所向地方政府和企業選派科技副職、科技特派員,又如地方政府和企業派遣管理干部和技術人員到大院大所掛職或進修。人才培養的范圍包括但不僅限于院(校)地合作管理人員、技術經理人、學術帶頭人、技術骨干、實用型技術人才等。
截至2021年1月安徽省已認定96家新型研發機構,其中45家是由大院大所依托在皖機構牽頭建設,占新型研發機構總數量的46.88%。安徽省是中國科學院與地方科技合作最為活躍的省份之一,2017年1月省院合作共建的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獲批便是最好的例證。省院攜手通過建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安徽工業技術創新研究院、中科合肥技術創新工程院、皖江新興產業技術發展中心等一批院地合作平臺,構建中科院在皖科技服務網絡體系。“十三五”期間,中科院與安徽省企業達成科技合作1098項,助力企業新增銷售收入累計1244.78億元,新增利稅累計152.94億元。2021年4月,由科技部、中國科學院、安徽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首屆“中國(安徽)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交易會”順利召開,中科院發布成果類項目120余項、展示成果類項目70余項,推動更多中科院院屬單位科技成果在皖交易、轉化、應用。
據《2020年安徽省科技統計公報》顯示,2019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計17747家,有研發機構的企業占比為27.1%,有研究與試驗發展活動的企業占比為33.4%,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占主營業務收入1.58%;全省大中型工業企業共計1391家,有研發機構的企業占比為52.4%,有研究與試驗發展活動的企業占比為62.8%,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占主營業務收入1.92%。由此可知,開展對外科技合作對企業而言至關重要。而實際上,考慮到投入成本及知識產權歸屬問題,企業更傾向于通過一次性購買成熟的技術成果的方式進行合作。這就導致很多的合作是短暫的,不具有延續性。
目前,安徽省所出臺的涉及大院大所科技合作的政策較少,現貫徹執行的《支持與國內外重點科研院所高校合作的若干政策》,雖對合作方向有所引導,但仍較為籠統,缺少具體的實施細則和管理辦法,而其余相關政策則分散在各個政府文件之中。未形成科學嚴謹的針對大院大所科技合作的管理體系,從而導致職能交叉、政出多門、投入分散等問題的出現。
安徽地處長三角,在人才引入方面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但也面臨著因地理位置帶來的人才流出風險。在科技人員的收入、待遇、政策等方面,安徽與北京、上海、廣東、浙江等相較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根據走訪調研,有一定數量的科研人員是通過柔性方式引進,但實際上與地方的聯系并不緊密,對地方創新發展的助力并未達到預期效果。
各地每年定期開展各類產學研對接交流活動,活動上達成意向合作的項目很多,但后期達成實質性合作并成功申報科技計劃項目的少之又少。“拉郎配”現象屢見不鮮,活動極易流于形式主義。工作人員對產業技術以及本地企業需求的知識儲備不足,脫離企業和大院大所的實際需求,從而導致實際的對接成功率不高。此外,海外對接渠道并沒有充分拓展,與海外大院大所開展的合作可謂寥寥。
通過調研可知,目前共建的研究型實體所參與到的績效考核,多是針對新型研發機構,或是科技企業孵化器,抑或是院士工作站的考核,并無針對研究型平臺自身開展的考核。隨著較早期簽訂的共建協議陸續到期,出現了兩種情況,一種是到期后續簽協議,政府繼續給予經費支持;一種則是到期后無固定經費支持,依靠自身運營存續。
隨著大院大所科技合作走向更深層次、更寬領域的融合,政府的角色愈發凸顯。三螺旋理論提出,政府、大學、產業在區域創新中打破傳統邊界,構建協同創新的螺旋上升空間。新公共服務理論認為,政府的職能是服務,而不是掌舵。這與我國“放管服”改革、“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的目標相契合。基于理論與實踐的雙重需要,在此探討因應之策。
3.1.1 加強頂層設計,“勁兒往一處使”。大院大所科技合作是一項系統性的復雜工程,需要一個強有力的領導組織系統性地推進大院大所科技合作工作。建議設置“虛擬機構”作為“第一責任人”,通過“實體運作”將分散在各部門的政策制定、經費管理、績效考核等職能整合到一處,作為制訂工作計劃、出臺支持政策、建立服務體系、搭建服務平臺、開展對接活動、實施督辦考核的“統一出口”。
3.1.2 優化經費管理,保障合理需求。根據2020年安徽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19年,安徽省研究與實驗發展經費支出總計約754.03億元,其中用于基礎研究的部分39.55億元,占總支出的5.25%;用于應用研究的部分60.79億元,占總支出的8.06%;用于試驗發展的部分653.68億元,占總支出的86.69%[1]。基礎研究是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的大前提,政府應加大對基礎研究的資金投入力度,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到基礎研究領域,保障科技成果轉化市場的源頭供給。當創新鏈條不同環節的經費比重出現偏差時,應保障財政經費在各個環節的科學合理配置。
3.1.3 擴大海外合作,提升國際化水平。拓展海外合作渠道,是大院大所科技合作轉化擴散的重要環節。一是應鼓勵共建的實體機構在境外通過新建、入股、并購等多種方式建立分支機構、辦事處,強化國際高端技術和高端人才儲備。二是鼓勵合作共建的實體機構參與國際交流活動、開展國際合作項目、加入國際行業組織,可根據境外業務的開展情況給予境外運營專項經費補貼,并在稅收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探索制定支持細則。
3.2.1 厚植人才沃土,筑牢發展之基。安徽省通過建立編制“周轉池”、推動高校院所工資激勵機制改革等有益嘗試,已初步構建一個良好的引人、用人、留人環境。下一步建議實施更加柔性的人才管理政策[2]。對外輸送人才方面,探索建立全省的畢業生追蹤調查機制,為后期合作尤其是科技合作提供信息資源網絡。向內引入人才方面,持續探索“靈活”的柔性引進制度,構建“有吸引力”的薪酬福利制度,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人才評價制度。
3.2.2 創新金融服務,增添發展動力。安徽省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于2019年10月揭牌,通過直接股權投資和參股設立子基金等方式助力科技成果轉化。建議創新基金管理方式,建議將安徽省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中的小規模子基金,委托給具有基金管理資質和能力的共建的實體機構進行管理,用于定向投資產業領域內由科研人員創辦的科技企業,支持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同時鼓勵共建的實體機構利用自有資金以引導性投資入股企業,通過股權將企業發展與機構發展綁定,建議根據機構實際投資額度給予一定的風險補償獎勵。
3.2.3 實行“量體裁衣”,對接企業需求。通過“量體裁衣”建立更加精準的企業需求對接渠道。一是進一步加強政策宣貫,將以往“單向”政策灌輸,轉為“雙向”政策互動,鼓勵企業向政府主動“灌輸”其在科技創新實踐中總結的技術合作需求。二是“追根溯源”,根據重點產業技術發展方向對接在相應技術領域擁有雄厚科研實力的科研院所,通過定期的成果對接會等形式掌握行業最新成果。三是從“廣撒網”向“少而精”轉變,專注某一細分行業領域,舉行中小規模的定向對接。
3.3.1 設置關鍵樞紐,構建“全省一張網”。根據前期調研情況來看,目前合作共建的實體機構數量多、種類全、分布分散。當務之急,是串點成線、連線成面,搭建效能倍增的產業技術服務體系[3]。一是建議設置安徽省產業創新網絡中的“關鍵樞紐”,探索安徽省產業技術研究院組建方案,探索“全省一張網”模式。二是建議政府將管理權委托下放至該“關鍵樞紐”。這里的管理權是指針對合作共建的且納入“一張網”管理的實體機構,管理內容包括“一張網”的準入門檻、過程監控以及績效考核等內容。
3.3.2 探索多元共治,激發治理活力。“多元共治”的本質是多中心的協同。理事會制度是典型的多元共治模式,也是目前國內外產業技術研究院普遍采納的一種治理模式。政府以參與者而非管理者的身份,與大學、科研機構、企業共同參與共建機構的治理。探索構建理事會領導下的多元共治模式,一是對現有共建機構中的理事會運作情況進行梳理,二是逐步完善理事會制度細節,將各方的權利義務以文件的形式加以明確,三是采取“線上+線下”“授權出席”等舉措保障理事會議事制度。
3.3.3 實施考核評價,促進健康發展。大院大所科技合作急需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一是建立允許試錯、寬容失敗的觀念導向,將容錯機制引入共建的實體機構。二是探索分門別類的考核評價標準,避免“一把尺子量全部”。三是建議引入外部評價機制,主要包括:具有專業學科背景的第三方機構、市場和用戶、政府。四是建議將考核評價結果與政府經費投入掛鉤。目前的局面是“僧多粥少”,在政府財政經費投入有限的情況下,根據績效評價結果調整各機構分配所得財政經費,是最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