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賢 徐達 王芳 楊世豪
摘要:我國大學生創業精神培育尚處于起步階段,在學生的教育目標中并沒有把創業精神作為一種需要學生在大學教育中獲取的意識和行為特征,也就是在意識層面上,國內大多數高校重視不足。在創業教育研究中重能力培養輕精神培育,研究對象忽視個性化和主體化,培養目標和內容不明確,培養路徑缺乏系統性和整體性。我國相對落后的創業教育和創業精神培育體系難以滿足“創業者”個體需求和社會發展的要求。文章基于大學生創業現狀,探討分析創新精神的培養。
關鍵詞:大學生創業,應對策略,新時代
一、當下大學生創業精神培養存在的問題
目前,大學生創業精神培育和創業教育尚未被納入正規的教學體系。在科研方面創新創業教育科研力量嚴重不足,創業教育和創業精神培育缺乏堅實的理論基礎,難以上升到理論學科層面。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和讀秀圖書等數據庫進行搜索,從1978年至2014年,以“大學生創業精神”為主題進行精確檢索,得到專著2部,期刊論文128篇,博士畢業論文一篇、碩士論文三篇。現有關于創業精神培育的文獻顯示,我國創業精神發展現狀和培育狀況并不樂觀。面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國發展創新型國家需要創業精神的支撐和指導。現有教育體制下的學生知識結構和綜合素質難以滿足開展創新創業實踐的需求,創新創業實踐的綜合性與大學生知識結構的專業性相矛盾。高等學校創業教育涉及到教學體制和學生培養模式的改革,需要一個漫長的探索過程,在探索過程中亦需要創業精神作為支撐。創業課程體系建設處于起步階段,課程內容局限于《大學生創新創業基礎》、《大學生創業教育理論與實踐》等綜合類基礎課程,缺乏專業化、系統化專門教材;授課過程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的鍛煉;創業教育師資力量嚴重不足,教師積極性不高、專業水平低、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中注重就業,忽視創業。國內大多數高校忽視創業精神及其培育工作,在相關教育活動的開展中重能力培養輕精神培育、重知識灌輸輕社會實踐。我國創業精神培育的規范化、學科化、體系化還很薄弱。
二、大學生創業精神培育存在問題的原因
創業精神培育是一個系統化工程,通過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培育創業精神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在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涉及經濟、管理、心理等眾多學科領域,需要綜合性的理論知識。開展創業精神培育工作,需要眾多學科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合作進行科學研究,需要創業教育和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的積極開展,更需要國家社會的政策、資金、技術支持。目前我國創業精神培育和創業教育中所具備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有限,難以支撐創業教育的學科化發展和創業精神的宣傳和培育工作。雖然我國部分高校重視創新創業研究,積極開展創業教育和創業精神培育工作,鍛煉學生創新思維,鼓勵學生形成創業意識,以創業精神面對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但是優勢資源主要集中在重點高校、普通高校、職業院校、民辦院校等高等院校在資金、技術、師資等方面資源有限,難以滿足開展創業教育和創業精神培育工作的需要。當前,中國獨特的轉型經濟背景為大學生開創事業創造了無限的可能性,我國經濟結構優化調整、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升級等因素派生出眾多新職業、新行業和新階層,為大學生多渠道、多元化就業創業創造了條件,為大學生創業精神培育提供了契機。國家重視創新創業精神培育,出臺政策法規鼓勵大學生創業精神,但是形成對創業精神接納、支持和積極參與的社會環境需要長期積淀。高等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造就基礎寬闊、具有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能夠適應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創業創新型人才是高校義不容辭的責任。
四、推動大學生創業的主要策略
高校創業精神培育是一個受多個內外因素影響的有機統一整體,不僅涉及高校內部教育管理活動還涉及政府、社會、家庭、學生等多個因子。國家在全國范圍內鼓勵創業,出臺優惠政策,提供專項資金,建立完善的創業保障體系。例如成立專門的管理機構管理大學生創業教育和創業精神培育工作,促進工商業、學校、社會組織和學生之間的聯系,提高學校內部的創業文化建設。由高校、公司、非盈利機構、政府機關合作開展的“卡迪拉克計劃”在美國700多所院校展開,約有25萬大學生參加,讓在校大學生定期到他們的機構中參加工作實踐,使學生在課堂上所學到的理論知識在實踐中得到應用和檢驗。政府倡導創業精神,通過制度建設創造條件,家庭、企業及其他社會組織營造寬松的社會環境。社會環境對創業失敗的寬容態度鼓勵大學生創業并愿意嘗試創業的挫折和失敗,用實際行動提升創業精神。
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順利開展、實現從創新方案到社會生產力的轉化需要社會力量的支撐,這就要求我們完善社會組織建設,為創業精神培育提供全方位的服務。一是成立有效的服務平臺,大力發展創新創業培訓實踐基地等社會組織和網絡平臺,加大政府財政對相關機構的資助和財政補貼,完善社會組織的管理,優化互聯網政務服務環境。通過服務平臺為大學生提供信息、技術等專業咨詢服務和跟蹤式扶持,反映大學生創新創業訴求,進一步推進組織建設的發展。二是加強樞紐型組織的建設,充分發揮其在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企業資金技術支持、社會基金服務中的橋梁紐帶作用,匯聚社會力量、優化組織結構,提高大學科技園、孵化器等創業服務平臺的專業能力和社會公信力,提高社會資源利用率和經濟效益。三是政府設立專門的創業基金,鼓勵和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
家庭環境在大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發揮著啟蒙教育的作用,家長的思維方式、言行舉止、教育方式對孩子人格特征的形成至關重要,為大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活動奠定了基礎:一方面家庭環境塑造了孩子對創新創業的基本理念和人格特征,這是創新創業活動順利開展的關鍵因素;另一方面,大學生創業精神落實程度取決于家庭的精神支持程度。因此,我們要著力營造創業型家庭環境。在教育理念上,克服過強的回報心理,尊重孩子自主選擇的權利,重視孩子的德育教育與全面發展。教育過程中堅持科學的教育方法:調整心態,形成客觀的期望值;學會傾聽,建立平等的親子關系;以身作則,幫助孩子塑造健康人格:學會欣賞與寬容,鼓勵孩子的創新精神。鼓勵家長更新教育理念,踐行科學的教育方法,別讓家長因為“害怕傷害”禁鐲了孩子的思想、捆綁了孩子的手腳。努力營造相互理解、充分溝通、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鼓勵孩子獨立思考、敢于創新、勤于實踐、堅持學習,鍛煉孩子知難而進、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以創業精神面對生活。
參考文獻
[1]王新奇.高校大學生創業成敗與能力素質建設對策[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21(04):60-63.
[2]李琳璐.研究型大學大學生創業能力影響因素分析——以清華大學為例[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21,25(02):7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