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德蓉
關鍵詞:“雙減”背景;小學語文;教學變革
引言
在“雙減”政策下,如何落實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是社會最為關注的話題,也是擺在每位小學語文教師面前亟待解決的難題。小學語文是一門基礎課程,對小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有著重要的引導作用,它為小學生綜合素質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暴露出了諸多問題,嚴重制約了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因此,構建高效的小學語文課堂,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刻不容緩。
一、布置實踐作業,促進學生充分參與
在當今的教學中,學科教學更加注重實用性,如何有效提高學生知識遷移應用能力成為教師更加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實踐是提高學生知識應用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同時,相比理論學習,實踐活動在激趣方面也有著一定的優勢。實踐作業的布置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知識應用能力,也有利于激發學生興趣,這就需要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積極布置實踐作業,在學生在充分參與的情況下有效提高作業效果。例如,在《漢字真有趣》這一課,教師就可以依據教學內容布置“制作手抄報”這一需要動手操作的作業。在手抄報的制作過程中,教師可以依據語文和美術成績將學生劃分為人數合適的小組,制作過程包括信息收集和手抄報制作兩步。在信息收集一步,學生需要通過書籍、父母、信息技術收集與漢字相關的趣味知識。而在手抄報的制作環節,學生則需要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將收集到的內容展現出來,其中,圖片既可以是學生繪制,也可以是選擇合適的素材剪貼。如結合當今網絡熱詞“叕”,有的學生制作了“四字相疊”為主題的趣味漢字手抄報,在“燚”這一個漢字中,學生就將四個火都繪制成紅色的火焰形狀,并寫下“火燃燒的樣子”這一釋義。在活動結束后,教師還可以將優秀的手抄報展現在教室的展示墻上。而相比傳統的書面作業,教師明顯發現學生在手抄報的完成過程中更加積極。
二、重視課前預習習慣的培養
課前預習是學習新知的重要環節。科學有效的預習,可以使小學生在課前對所學內容有整體上的感知,弄清楚即將學習的重點和難點,進而提高課堂學習的針對性。反之,如果學生缺乏良好的預習習慣,就會導致課堂教學效率大打折扣,教師在教學中往往會在簡單的知識點上浪費大量時間,而沒有更多時間用來講解重、難點,進而導致教學任務無法保質保量完成。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傳授給學生預習的方法,讓小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教師可以嘗試學案預習法,即提前一天給學生下發新課學習方案,分配課前預習任務,建立課前預習清單,并根據新課內容提出預習要求,讓小學生根據預習清單,在教材上圈點批注,要求學生動腦、動口、動眼、動手,勾畫出疑惑的知識點,以便在課堂上重點突破。
三、提高認知水平科學減負
“雙減”政策背景下語文課堂的提質、增效、減負需要結合課堂的實際標準,因此,教師應對語文課堂的減負有精準化的了解,做到精準減負、科學減負。課堂減負并非盲目減肥,它需要具體的實際工作,具體到學生本身,讓課堂減負真正發揮價值更需要教師的合理安排,既要強調教師教學工作的有效性,也要強調學生學習能力的興趣性,只有兩者全方位的融合,語文課堂才會真正實現提質、增效、減負。科學地做到減負,應注重以下兩點:一是要考慮到學生對課外負擔量承受的能力和能力的個性差異。對學生來講,課業負擔既具有客觀性,又具有主觀感受性,因為不同的學生對同一課業負擔量的承受能力實際上是各不相同的。如教師可以制定個性化課程,主要圍繞學生實際學習成績展開,假如學生A古詩詞方面的學習是強項,但寫作是弱項,那么教師則可以將學生A的課堂作業重點放在寫作方面。二要考慮課業負擔在學科和“五育”的分布上具有不平衡性。學生在語數外上的課業負擔量很重,而必修學科負擔相對較輕,學生在智育上的課業負擔很重,而在德、體、美、勞上的負擔卻很輕。這就要從措施上去引導減輕學生沉重而不必要的負擔,引導學生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引導學生全面發展。認知課堂進行科學減負既需要強調課堂教學的學科特性,也需要強調學生成長的實際需求,只有將“雙減”政策科學的與學生實際情況相融合,“雙減”政策的落實才會更有效率也才會更有價值,這一點需要語文教師不斷地創新實踐。“減負提質”重在提質,只有不斷提高教師自身專業能力,優化課堂設計才能更好地向課堂要效率、要質量。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雙減”政策的要求下,語文的高效教學也要滿足減負提質理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既需要以信息技術、批注閱讀、以讀促寫、小組合作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也需要以分層、個性化、多樣化的作業提高作業完成的效果。在“雙減”政策下,“減負”和“提質”應當同步進行,這樣,教師才能更加順利地落實“雙減”政策,切實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張永慧.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課堂氣氛的策略[J].小學生作文輔導(讀寫雙贏),2019(10):35.
[2]王彬.對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的途徑探究[J].中華少年,2019(1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