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偉
【摘要】近年來,隨著廣大人民群眾對于自身健康意識和維權意識不斷增強,醫患糾紛案件頻發,醫療糾紛的預防和處置體現了醫療機構的應急處理能力。本文對比中關于醫療損害責任的新舊條款,界定何為醫療法律風險以及它的特性,針對性提出醫療法律風險防控的原則,并結合醫療機構在日常管理及處理醫療糾紛實際提出具體醫療法律防控措施。
【關鍵詞】民法典;醫療法律風險;防控原則;具體措施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6-5328(2022)02--01
一、概述——《民法典》中關于醫療損害責任的立法新變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對比原《侵權責任法》,《民法典》中將醫療損害責任的規定放置于在第七編“侵權責任”第六章“醫療損害責任”中,規定在第1218-1228條,雖然均為十一個法律條文,但內容修改較大,僅原《侵權責任法》第五十六條、第五十七條和第六十三條三個條款得以保留,其他條款或多或少都進行修改和完善,修改處高達十八處。
《民法典》的立法變化充分考慮了診療活動的公益性、專業性、風險性等特點和規律,使醫療衛生事業的科學發展和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生命健康權益達到有機平衡。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醫務人員在診療過程中的過錯屬于職務行為,由其所在的醫療機構承擔賠償責任;2、將告知方式從“書面同意”改為“明確同意”,要求告知落到實處而不是流于形式;3、推定過錯責任要求明確患者的損害必須發生在診療活動中,將遺失病歷作為推定醫療機構過錯情形之一;4、增加患者“個人信息”隱私保護,增加醫療機構個人信息保密義務;5、更全面保護醫務人員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與《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的規定“醫療衛生人員的人身安全、人格尊嚴不受侵犯,其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相一致,體現對國家對醫務人員的關愛。
二、醫療機構常見法律風險及其特性
醫療機構對醫療糾紛的處置程序是有國家法律規定的,處理過程中必然要依照法律法規進行,一旦未做到或是不作為以及違反法律規定是要承擔法律所規定的不利后果,即醫療法律風險,包括承擔民事賠償責任,接受行政處罰甚至刑事處罰。
醫療法律風險特性可大致分為三種,廣泛性、可預見性和強制性。
廣泛性是指隨著科技的進步,高科技設備、技術、手段、治療方法、藥物在實踐中應用的同時增加醫療法律風險產生幾率,患者對疾病發展的認知偏差以及藥物或治療導致的副作用也多被患者認為是醫療機構的過錯,具體到個案,則有病歷資料遺失、病案書寫不規范、風險告知不到位,疑似輸液、輸血、注射、藥物等引起不良后果等。醫學是循證的科學,但經驗豐富的醫生能夠根據理論和經驗判斷出因某些處置錯誤導致的不良結果,即醫療法律風險發生結果的可預見性。醫療法律風險的強制性則是指國家對醫療侵權責任是由法律嚴格規定,一旦發生即強制賠償。
三、《民法典》下醫療法律風險的防控和措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對于醫療法律風險防控的重視力度空前加大,要求醫療機構完善醫療法律風險防控措施,以免陷入到大量訴訟案件和巨額賠償的困擾中。
3.1醫療法律風險防控原則
全面性原則,要求醫療機構全面加強對整體醫療活動的管理,全方位防控醫療法律風險。主要體現在:1、過程的全面性,即對于醫院所有具體診療行為整體把握、全程管理;2、人員的全面性,全面提高全體醫療人員的醫療風險防范水平,引導醫療機構全體員工參與到醫療法律風險防控工作中,建立起由法律顧問提供法律風險保障、醫院領導決策主導、全體醫務人員共同參與的醫療法律風險防控體系;3、手段的全面性,要求醫務人員從自身實際出發,結合人員情況、業務性質、科室特點來綜合采用多種法律風險控制手段來進行風險防范與控制。
前瞻性的原則,要求醫療機構處理醫療糾紛盡早、盡快。與事先防范相比,事后救濟通常需要第三方介人來進行仲裁或者訴訟,大幅度增加醫療糾紛處理成本,且效果也差強人意。
3.2醫療法律風險的防控措施
建立醫療法律風險管理委員會是健全醫療質量管理的體系保證。醫院可根據國家的相關規定并結合具體情況,建立院、科二級質量管理組織,院長是醫院風險管理第一責任人,科主任是科室風險管理第一責任人。主要責任人起帶頭作用,與風控部門相配合,嚴格執行風險防控制度,在實施過程中不斷完善院內風險防控體系。
樹立全體醫務人員醫療法律風險防控意識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定期組織全體人員學習研究衛生主管部門發布的新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以及醫療行業協會和各家醫院發布的醫療糾紛案例和各類媒體報道的醫院醫療風險,在提高醫療業務水平的基礎上,從觀念上樹立醫療法律風險防范意識。只有提高思想上的認識,才能在醫療活動過程中更好地履行醫療法律風險防控職責。
3.3完善醫療風險告知制度
《民法典》第1219條對對醫療機構及醫務人員對于醫療風險的告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使告知內容及程度達到法律規定的有效要求,建議如下:1、強化醫患有效溝通,保證告知內容實效,在傳統格式模板的知情同意書外,對于特殊病情的患者,結合患者的特異體質及特殊診療方案,用常態化語言進行詳細的個性化告知,同時通過錄音、錄像、微信等多種信息化手段,對告知的過程及內容進行固定;2、探索第三方見證制度,與其他告知形式構筑雙保險,對重大、疑難或復雜的病例,在書面告知的同時,可通過其他方式如醫務公開、律師見證、公證等進行補充,尤其是遇到疑難復雜病例或高風險擇期手術,或者患者對治療效果預期過高等情況時,臨床醫生應根據情況及時向醫院遞交相關申請,邀請醫務處管理人員、律師或公證處人員共同參與醫療告知活動,見證談話內容,以達到醫患雙方共同分擔風險的目的。
四、結語
《民法典》的出臺,在醫療領域更新了既往規定,給醫療機構提供了多樣性法律保障的同時,也對醫療機構于醫務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醫療機構應做好醫療糾紛處理制度和處理流程的建設,及時總結分析在醫療糾紛中出現的法律風險問題,定期結合案例開展醫療糾紛突發情況的演練,提升醫務人員應急能力,減少醫療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