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玉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改革不斷深入,國家進一步提出了“雙減”政策,以改革應試教育模式下采用“題海戰術”贏取教學“質量”的弊病,從而推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項政策的出臺,給語文學科教育的閱讀教學帶來了極大的沖擊。因此,本文將從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實施原則,探索雙減背景下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意義,進一步提出一些教學策略,僅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雙減政策、閱讀教學
前言
一直以來,閱讀在語文學科中素有“半壁江山”之稱,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過去,基于應試教育模式下的閱讀教學顯得較為單一、呆板,部分教師為了提高分數總結出所謂的“閱讀答題模板”讓學生套用,使得閱讀教學失去其實質效益。“雙減”政策的提出,有助于解決當前小學閱讀教學面臨的這種困境,優化課堂教學,促進學生高效學習。
一、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實施原則
根據《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的階段目標劃分,學校從3年級就提出了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引導學生培養閱讀習慣的要求,到了高年級,進一步提出加強語文內部聯系的綜合性要求,主張把閱讀與識字、寫作等相融合,協同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
作為小學語文教師,開展閱讀教學必須遵循以下幾點原則:其一,主體性原則。主觀能動性是影響學生成長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教師只有遵循主體性原則,充分尊重學生,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內生動力,培養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其二,直觀性原則。古往今來,作家們總是將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于文章之中,這種情感是抽象的,需要教師采取一定的手段將這些內容具象化,幫助學生直接感知學習的內容。根據教學活動的需要,讓學生直接感知學習對象。諸如實物直觀、模像直觀等。其三,啟發性原則。閱讀是學生獲取知識、啟蒙思想的重要渠道,它要求教師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積極主動探索知識,理解并掌握所學知識,使學生學有所獲。其四,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意義
所謂雙減政策,主要指的是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和壓減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過去,教師通過考試來判斷學生的學習情況,語文教學作為主要學科,不可避免的成為重災區,而雙減政策的出臺,淡化了分數在語文教學中的評價作用,緩解了考試壓力。例如:《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明確提出,學校不得有提前結課備考、違規統考、考題超標、考試排名等行為。這就有效解決了部分小學“周周考”、“月月考”的問題,這給教師實施素質教育化的閱讀騰出了空間和實踐,也避免了部分教師為了短時間提升成績,教學生套用模板的問題。與此同時,雙減政策規范了語文學科類校外培訓秩序,促進閱讀教學的轉型。
三、“雙減”下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一)以學生為主體,提升學生閱讀積極性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是接受教育的主體,只有發揮出學生的能動作用,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才能使學生高效閱讀,有所感悟。因此,教師應當正確認識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的引導作用,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閱讀教學中。以《扁鵲治病》為例,教師在講解的時候,可以通過角色扮演,把閱讀的素材活化。提前安排2個學生,分別扮演扁鵲和蔡桓公,在課堂上表演扁鵲見蔡桓公-勸其治病-蔡桓公堅稱無病-蔡桓公無藥可醫的故事,此刻教師要注意進行旁白補充,然后抽取臺下的各位“小觀眾”概述表演的故事情節,談談自己的感受。學生發言結束后,進行一定點評和解讀。最后由蔡桓公引申到現實生活中,請同學們反思自己看病是什么樣的情景,生病了有沒有遵從醫生的叮囑,認真吃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二)以問題激發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
閱讀的素材是多種多樣的,其中包含了詩詞歌賦、寓言故事、散文、抒情文等,這些素材中蘊含了作者豐富的情感以及關于人道德行為發展的哲理。因此,教師要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立足于教材,挖掘創新教材內容,通過設計問題鼓勵學生開動大腦,激發學生的閱讀思維和想象能力。例如《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教師可以安排學生提前查閱有關資料,在課上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然后逐步向學生提出問題。首先,談論什么是納米技術?其次,分享自己查閱的資料,我們生活中有哪些納米技術?最后,文章中又提到了哪些納米技術,納米技術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什么好處?分階段安排5分鐘的時間,請同學們閱讀課文內容,進行合作討論分析。討論結束后,請同學們派代表發言,教師在黑板上寫出討論結果,給予相應的反饋補充。通過這樣以問題啟發的方式,讓同學全程參與到課堂中來,不斷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思維能力。
(三)全面擴寬學生的閱讀范圍
閱讀的許多素材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緊密聯系,具有實踐性,其來源于生活,同時也要回歸生活。開展閱讀課堂教學,教師需要留心觀察,善于將閱讀與生活結合起來,全面拓寬學生的閱讀范圍。因此,在閱讀教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綜合實踐活動為契機,創新自己的閱讀方式,積極開展讀書活動。例如,教師可以開展“讀書分享會”,每周抽出一節課的時間,請學生上臺交流自己的讀書安排,分享自己的讀書心得或者讀書筆記。其次,教師可以在班級定期或不定期的組織“讀書展覽”,請同學們自行選擇閱讀素材,并根據文章內容繪制思維導圖,在班級進行展示評比,并對優秀作品進行解讀。
(四)運用多媒體教學,培養學生閱讀習慣
當下是互聯網迅速發展的時代,多媒體技術也被廣泛運用到教學實踐中,閱讀教學同樣如此,利用VR技術、投影儀、幻燈片等多媒體技術,能夠以展示背景圖片、音樂動畫、MV視頻的方式,進行圖文聲像并茂的動態閱讀,培養學生閱讀習慣。以《圓明園的毀滅》為例,教師可以通過展示圓明園毀滅前的圖片,結合文中形容的“金碧輝煌的殿堂,玲瓏剔透的亭臺樓閣,還有許多仿照各地名勝建造的景物,才凝結成這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引導學生感受圓明園的繁榮及美麗,再展示毀滅后的圖片,引出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的惡行,并播放“八國聯軍侵華”的動畫視頻,引導學生認識到圓明園的毀滅是我們國家的巨大損失。引起學生對于圓明園美景被毀滅的痛惜,進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緒。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將閱讀素材的文字內容形象表現出來,給予學生直觀的閱讀感受。
結語
總而言之,雙減政策的提出,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教學要求,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著多方面的積極意義。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導向,聯系實際,借助多媒體技術四方面入手,拓展閱讀渠道,豐富閱讀內容,創新閱讀模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真正愛上閱讀,從而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參考文獻
[1]張海峰.關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對策研究[J].教育教學研究,2020.05.
[2]馬宇銘.淺析“雙減”政策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J].天津教育,2021.07.
[3]駱冰軒.試論“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學對策.[J]教育論,2020.08.948506F9-078F-4A59-BF1D-4D64B981899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