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景全
摘要:人文旅融背景下的非物質傳統文化旅游開發,促進不分物質歷史文化遺產的繼承。同時,將非遺元素運用到游客對演藝產品的再創造,游人在旅行中可以感受更深文化內容,以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旅游業發展共贏的嶄新局勢。本文探討旅游演藝和地方特色文化的相互作用的關系,總結五邑僑鄉旅游演藝作品中非遺文化元素運用的實踐,強調旅游演藝要在深挖非遺內涵中促進文旅融合。
關鍵字:旅游演藝非物質文化遺產
江門市是廣東有名的"非遺大市",同時作為我國知名的僑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具有濃郁的僑鄉人文特征,促進了江門市文旅業的高質量發展,不但能夠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同時也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人文灣區建設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文旅融背景下非物質文化旅游開發滿足旅游者對文化旅游產品的新需求,同時也更好地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游客在旅游中體驗文化內涵,了解文化精神,提升非遺保護的積極性,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業發展雙贏的新局面。文化是旅游表演的靈魂,成功的旅游表演必定與其所運用的文化元素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而伴隨著旅游業的興起以及文化的不斷升溫,隨著旅游業與文化的融合發展而產生了一個全新的旅游業態——文化旅游表演。旅游表演屬于創意文化旅游產業,在旅游表演產業的文化創意中運用非遺元素,可以優秀的旅游表演具有"城市名片"的功效。旅游表演有發揮地方特點,繼承人文傳統;樹立地方文化名牌,增強文化競爭力。
(一)旅游演藝和地方特色文化的相互作用
近年來,由于旅游表演勢頭不錯,"白天觀景色,夜間看演藝",旅游表演已形成夜間娛樂的潮流。類似于印象系列、宋城千古情、山水盛典等較有成的演藝作品,都是旅游演藝產品的典范。在經過白天的密集出行后,年輕的游客喜歡用用本地獨特的演出活動豐富夜生活。作為旅游體驗中"娛"的必要環節。旅游演藝化是指人們創造性地把文化演藝資源和自然景觀結合,為演藝創造豐富客戶、拉長客人在旅游地點的停留時間、提高游客和文化消費,進而豐富整個文化旅游行業價值鏈的一個營銷思路。文化是旅游表演的靈魂所在,成功的旅游表演也離不開對地方文化元素的提煉和利用。但反過來看,旅游表演對當地的歷史文化傳承和文化產品創造也同樣發揮著不可估量的影響。文化傳播和文化產業創造、旅游城市形象的樹立和宣傳、旅游核心競爭力的形成還是旅游產業鏈的拓展等,都受到了旅游表演文化元素運用的影響。展示中華文化的窗口透過舞臺表演形式呈現出來之后,都可以使旅游者跟隨著情節的發展跌宕起伏進而感受地方的歷史人文魅力。所以,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傳統文化元素搬上旅游表演舞臺,將賦予旅游目的地傳統文化全新的生命力,為弘揚傳承中華文化創造了一個全新的有效途徑。隨著旅游者日益關注于旅行的體驗性,將非遺元素注入文化旅行中可以極大的提升旅游者的文化感受深度,從而引發了旅游者的濃厚興趣。為提升自身唯一性和特色,中國非遺傳統文化主題的旅游表演創作者將會越來約關注于本土非物質歷史文化遺產等中國傳統社會主義文明元素的傳播,并積極與本土非物質歷史文化遺產傳承人交流請教,努力的把文化真實性融于舞臺演出之中。
(二)五邑僑鄉旅游演藝作品中非遺文化元素運用的實踐
目前,江門市共有縣級以上的無形文化財產建設項目二百零九個,包括國家建設項目8個、省市級建設項目二十九個,包括中國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技術,地方民俗、民間文學等多個類別。這些非遺項目觀賞性、藝術性、互動性較強,展現了江門文化藝術的魅力。作為將文化旅游資源嵌入旅游場景、重新開發旅游資源項目,也能夠提高僑鄉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品位,從而提升游客競爭力;它能夠讓旅游者從娛樂消費中得到當地人文藝術的深層次感受,滿足旅游者感受城市文明的深層次游的需要。五邑非遺和風俗音畫《僑都記憶》,是江門第一部表現五邑非遺和風俗音樂的重大文學創作。在這個演藝作品里。以反映廣東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荷塘紗龍的《騰龍》的作品對競技游戲類非遺的表達得淋漓盡致。競技類型游戲類以主題設置、故事架構和知識融入的方式進行借鑒,選擇適合的競技、游戲類的非遺項目進行舞蹈創作與轉化,用舞蹈的方式引領觀眾對某項傳統競技和游戲產生興趣。女子群舞《思鄉面》是對江門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外海面這一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項目的演繹。在舞蹈作品中融入手工技能類非遺的專業知識,以舞臺形象為載體表現并傳達給受眾。而觀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也在觀看中自然完成。另一方面通過對手工技能的熱愛和追求的表達,使舞蹈作品喚起觀眾對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自豪之情和傳承欲望。群舞節目《醒獅耀嶺南》重新演繹了五邑的地方風俗。雖然民間風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蘊含著大批的"美"的元素,但是由于現代人日常生活節拍的加速、娛樂方式多元化等因素,民間風俗之"美"也常常被我們所疏忽和輕視。民俗傳統類舞蹈作品,能夠引導觀者去領略真實的風俗之美。并通過敘事方法與情境的設置,賦予了傳統民俗舞蹈一定的"時尚元素"。
(三)旅游演藝要在深挖非遺內涵中促進文旅融合
1.立足地方特色,打造主題產品
旅游演藝產品的取材是增強特色的關鍵。可重點打造故事性強、整合音樂舞蹈類非遺表現形式。應用這些非遺資源天然的優勢,以藝術手段提煉加工,依托專業創作、制作團隊,加強非遺傳承基地專業人員與地方群眾文藝機構、高校以及專業劇團的合作,共同參與旅游演藝的策劃、創作、演出。在節目種類上,應該針對江門的旅游市場實際情況來發展中小型表演項目,并突出主題與特點,以建立全方位、多樣化供給系統的表演與旅游商品。
2.依托文旅融合,促進產業融合發展
充分利用現有知名旅游景點、僑都大劇院、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東湖公園以及市區各大廣場等場景來推出演藝產品,還可以利用廢棄廠房、工業園區等改造轉化,成為新的旅游演藝空間。圍繞演藝產品開發相關文創產品、比如節目畫冊、書籍、音樂、服飾等衍生品,并在演藝場景中推廣演藝衍生品,實現演藝產品的二次盈利。
參考文獻
[1]齊思懿,陳婭.江門市"非遺"音樂文化的發展現狀及對策建議[J].北方音樂,2020,10(19):224-226.
[2]曹詩圖,魯莉.非物質文化遺產旅行發展探析[J].國家地理學資源和地理信息科技,2009年7月.
[3]榮浩.全域化視角下旅游促進江門文化軟實力建設研究[J].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1(20):65-68.
[4]謝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場域的再生產[J].湖南社會科學,2011,(5):177-180.
[5]田勇."非遺"傳承人與旅游演藝的互動性研究[J].才智,2013:234.
注:本文系江門市2021年度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資助課題《文旅融合理念下江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活化開發》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