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民樂縣新天學區錢寨學校 錢述才
在新課改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小學數學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將情境教學引入課堂,幫助學生理解與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小學數學有效情境應遵循創設情境服務于教學內容,必須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原則和真實性原則。而在運用教學情境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激發學生探究欲望的問題情境教學,注重培養學生思維的操作,滿足學生心理需求和貼近學生生活的情景教學。數學知識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學生理解起來存在一定難度,將數學知識置于特定情境中,通過科學合理的方式呈現教學內容,對學生的發展至關重要。本文將從四個方面系統分析小學數學有效情境的創設策略。
創設情境服務于教學內容是小學數學有效情境應遵循的首要原則。在課堂的教學活動中,無論教師創設哪種類型情境,都應為學生能夠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學會運用并解決實際問題為最終目標。隨著新課程改革逐漸深入,小學數學公開課教學過程中必然會在某個環節創設情境,否則將會被認為是不合格、不符合課改標準的課堂。為了順應教育改革的要求,小學數學教師會想盡方法創設有效情境,雖然情境形式豐富多樣,但并非深度考慮到情境與教學內容之間的聯系,進而出現顛倒主次問題,所創設出的情境也不能被稱之為有效情境。雖然形式豐富的小學數學情境會更加具有“觀賞性”,課堂氛圍也非常活躍,但這些僅僅只是表面現象,易于使情境教學流于形式,反而會降低課堂教學效果。實際上,一些與學生經歷相符合的樸實情境反而會比華麗外表的情境更加具有教育性,學生也能在情境內輕松掌握知識,并在所熟悉的情境內進行運用解決生活問題。出現形式化情境教學的主要原因在于備課階段小學數學教師創設情境時未能將學生發展需求擺在首位。因此,需要高度重視此問題并加以解決,以確保創設情境的有效性。
小學數學有效情境應遵循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原則,在尋找素材、情境設計及內容滲透等過程,都應當滿足學生當前認知層次發展需求,超過或低于學生認知水平將會失去情境教學的價值,更不用談有效性。超過學生認知的小學數學教學情境的營造,學生難以理解某個或幾個環節內所涉及的知識。因此,情境探究的參與度也會降低,對情境的興趣也會隨之降低。如在教學初步方程相關知識時,小學數學教師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方程的意義,創設天平稱重的情境,然后運用問題進行情境導入:“同學們,你們知道天平的原理是什么嗎?”雖然部分學生見到過天平,有些在科學探究活動中也有所接觸,但卻無法通過語言去陳述天平的原理。小學數學教師的目的在于通過天平原理引出方程概念,但此問題全班幾乎無人能夠作答,即便有學生舉手,回答的效果也會與教師的預期有很大偏差。當學生無法回答教師的提問時,只有教師自己進行解釋,這樣不僅會浪費課堂時間,引入后的天平情境,學生也不會產生探究學習欲望,有些甚至會認為“這是科學課還是數學課?”,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創設有效情境時,必須要遵循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原則。
小學數學有效情境應遵循真實性原則,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與運用。真實性的情境能夠讓學生感到熟悉,使學生能產生良好的學習內驅力。因此,真實情境符合學生生活經歷,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觀察及數學分析思維能力。當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后,會不由自主想在真實情境中嘗試運用知識解決問題。脫離真實性的小學數學教學情境,雖然會很精彩有趣,學生也會積極參與,但學生無法理解情境內涵。此外,有些學生在生活中運用所學知識時會感覺到困難,主要在于情境創設脫離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生難以在知識結構中調用知識點。例如,經典的水池加水與漏水情境,問水池需要多久才能夠加滿或者放完。小學階段的學生也難以接觸到此情景,所以小學數學教師應抓住情境的真實性特點,遵循有效情境創設的真實性原則。
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進一步啟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及思維習慣,并在此過程中,進一步激發小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及探索欲望。因此,教師也需要合理運用生活情境教學方法,將學生日常學習與生活之中的細微情境引入到具體教學環節中。在創設相關教學情境前,教師必須要認真分析小學生當前的學習問題,以及學科知識點方面的理解問題,并且結合課程大綱標準及新課改的具體教學要求,為學生提供較為全面化的教學思路和相關教學方式。小學數學有效情境創設必須與課堂教學相聯系,雖然教師創設的情境理論層面上看非常有效,但是缺乏合理運用將難以發揮出有效情境的價值。有效情境創設應為教學活動與學生發展而服務,但仍然有部分教師因為各種原因難以充分發揮出有效情境的價值。創設有效情境要求教師必須要著重提高教學效率,必須要注意完善主要的教學流程,豐富具體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多方面學習能力的過程比較復雜,不同學生在學習與而自我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具體問題也有所不同,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要考慮有效情境創設的實際要求,以及具體的創設過程,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各式各樣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充分幫助小學生感受到課堂教學的無限魅力。首先,有效情境運用單調是最常見的問題。情境教學與其他教學形式相比較,最主要的特點在于生動形象、種類豐富等,它可以適用于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如課堂導入、課堂探究及復習鞏固等,但一些小學數學教師會將情境固定在某個環節使用,習慣于在課堂導入中使用情境。雖然在課堂開始階段,有效情境能夠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但其他環節仍然可以使用情境輔助教學。例如,在練習口算時,為了避免機械式地做題而使學生產生抵觸心理,陷入枯燥乏味的口算訓練中,小學數學教師可創設搶答比賽情境、游戲接龍情境等。其次,小學教師在創設有效情境時,經常存在形式單一問題。情境的創設形式有許多,如生活類、多媒體、游戲類、競賽類及實物展示等,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大部分的小學數學教師喜歡運用生活類情境,其他情境創設頻率相對較低。若學生長期處于同一形式下的情境學習活動,即便所創設的情境非常有效,但仍然無法阻止學生感官與認知方面的疲勞,學生難以長久保持良好的學習內驅力與激情。因此,小學數學教師需要在合適的環節豐富情境創設形式,以增強有效情境教學的效果。最后,在互聯網時代下,許多小學數學教師喜歡下載網絡資源作為有效情境創設素材,缺乏自主創造性。網絡上的素材固然優秀,但與學生的實際認知需求仍然會存在差異性。為了縮小差異,確保有效情境教學效果,小學數學教師應創造、開發情境素材。如在教學利率問題時,通常情況教師會利用PPT 呈現情境,但教師可選擇利用存錢取錢的憑據,使學生能夠直觀看到各種數據,以激發學生探究數學情境的欲望。

教師可以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結合教材及課本中的主要內容,為學生提出個性化的學習問題,以及各種學科知識問題,引導學生在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的過程中,認真理解比較復雜的學科知識,并且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以和探索欲望;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具體環節中,不斷培養學生綜合學習能力,尤其是問題探究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及理性判斷能力。在教師提問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考慮學生當前認知能力的發展水平,結合小學生具體的學習情況,以及綜合學習能力發展,需要為學生提供較為全面的學科知識內容。隨后依照課本中主要的理論知識及相關數學概念,提出相關的學科知識問題。小學生具有強烈的探究欲望,對待新鮮的事物能夠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小學數學教師應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能激發學生探究欲望的問題情境,進而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問題情境能引起學生認知上的沖突,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使學生的思維能夠快速活躍起來。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可以先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所存在的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再提問學生:“同學們,圓在我們身邊很常見,那么如何測量它的周長呢?請利用現有知識提出解決辦法。”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紛紛開始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見解。有些學生會說:“用軟尺進行測量”,有些學生則會說:“將圓滾動一周后,用直尺進行測量。”通過學生的回答,教師可以發現學生的建議具有局限性,無法測量虛擬的圓。教師在黑板上畫出一個圓,繼續引導學生探究如何測量。當發現學生進入狀態后,便引入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同學們,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便能夠輕松測量出圓的周長,大家有沒有信心快速掌握?”問題情境在小學課堂中主要運用于新課導入環節,不僅可以快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進入到思考、探究狀態,還能夠讓學生帶著疑惑進行學習,進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要將專業理論知識及各式各樣的學科知識傳授給學生,而且要開展個性化的實踐操作教學活動,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進行緊密聯系,然后幫助學生感受情境化教學的無限魅力。在開展實踐操作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也需要利用生活情境的教學方法,在具體的教學環節中融入繪聲繪色的教學情境,進一步啟發學生的良好學習意識和思維意識,引導學生有意識、有目的地注重自身的能力發展過程,全方位培養高素質、高水平的現代化人才。小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主要從動手操作開始,若割裂操作與思維之間的聯系,那么思維將無法得到快速發展。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尚未發展成熟。小學教師需要全面分析各階段學生的思維發展特點,集合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創設操作情境,讓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中。除此之外,教師也需要合理、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例如,在教學“三角形內角”相關知識時,在課前教師可以讓學生準備剪刀與紙張,在課上讓學生親手操作裁剪形式多樣的三角形,讓學生利用量角器測量出三角形的內角和。學生在動手操作探究的過程中,能夠逐漸發現三角形內角和的特點。有些學生在操作過程中,會將三角形的三個角裁剪拼接,最后發現是一個平角。通過不同的探究方式,學生能在實踐中總結出三角形內角和的規律。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操作情境,能夠真正實現學中做,做中學,進而顯著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基本每一名小學生都是故事迷,因此將數學知識與故事相結合,不僅能增強學生課堂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還能激發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可能性”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一段動畫,在風和日麗的春天,鳥兒在自由自在地飛翔,突然烏云來了,鳥兒也隨之飛走不見了。突然出現的變化會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這個時候教師接著提問:“同學們,烏云來了,接下來可能發生什么事情呢?”小學生會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回答,有些學生會說:“刮風下雨!”,有些則會說:“電閃雷鳴,還可能會下雨!”,還有學生認為:“說不定,過會天又晴了!”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天氣變化。當學生回答結束后,教師再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有些學生說的可能性很大,而有些學生的說的可能性則很小,甚至不可能發生。通過具有趣味性的故事情境,讓學生能夠初步感知“可能性”,后續的教學過程也會更加順利,學生對于可能性的理解也會逐漸加深。故事情境不僅可以滿足學生的心理發展需求,同時還能夠提高學生認知,進而確保課堂教學有效性。故事情境主要適用于小學低年級階段,此階段的學生對故事最為感興趣,因此創設故事情境會具有更好的效果。
現代教育對小學數學有了新的要求,更加注重對學生實行多方面的培養,實現學生全面發展教育。小學數學的學習內容具有較強的邏輯性,這就要求教師需要把教學方式變得貼近學生,使學生能夠更加容易接受數學內容。在教學設計中要貼近學生的情境教學,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在小學數學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把貼近學生的情境教學應用到教學中,實行數學理論知識和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增加教學的趣味性,從而可以讓學生對小學數學的興趣更加濃厚。除此之外,與學生相貼近的教學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對小學學習的積極性,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對其他學科的學習同樣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總之,小學數學的學習與生活中的各方面都息息相關。因此,實施情景教學學習方法不僅能夠幫助小學生更好地學習,而且能把小學數學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相信融入情景教學方式,一定會受到學生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