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泉?曹栩碩?易亮
摘要:目的:對腫瘤異質性及抗腫瘤靶向藥物的耐藥性特點進行了分析研究。方法:以PubMed、Medline、Cochrane圖書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和萬方數據庫中發表的與腫瘤異質性與抗腫瘤靶向藥物耐藥性有關的文獻為研究對象,并結合實際臨床經驗進行了分析探究。結果:靶向藥物的耐藥性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而腫瘤異質性則能夠影響到其實際治療效果。結論:臨床治療中可以腫瘤的異質性特點為參考,并根據不同耐藥性的產生機制給予相應的治療措施,以提高治療效果。
關鍵詞:腫瘤異質性;抗腫瘤靶向藥物;耐藥性分析
【中圖分類號】 R749.053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2107-2306(2022)08--01
對腫瘤患者來說,因為耐藥性而導致的治療失敗問題已經成為了臨床醫學的研究熱點。在基因組學、網絡藥理學高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已經基本證實腫瘤異質性才是導致耐藥性的主要原因,這一要點是新藥研發以及治療方案優化改進的關鍵。
1.一般資料
1.1腫瘤異質性的概念
所謂“腫瘤異質性”即因為同一腫瘤瘤體內存在不同基因型細胞而導致的表征不一樣的特性。現代臨床醫學中一般將其分為患者異質性和瘤內異質性兩種類型,前者指的是相同腫瘤出現在不同患者身上造成的差異,后者指的是同一患者、同一部位出現不同腫瘤而造成的差異[1]。
近些年,抗腫瘤靶向藥物取得了明顯的發展,相關藥物的臨床實踐也開創了惡性腫瘤治療的新篇章。過去我們認為只要深入研究腫瘤的發生及演化調節機制,進而推進靶向藥物的研究實踐,便可以達到治愈腫瘤的目的,但腫瘤異質性特點被證實后這一治療模式卻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1.2研究腫瘤異質性對優化腫瘤研究及治療的意義
面對未知的治療環境,對腫瘤異質性特點進行深入研究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腫瘤的發生機制、演化規律,并明確腫瘤不同發病階段不良反應的具體原因。現階段,腫瘤免疫療法已經在臨床中得到了相對廣泛的應用,且取得了較好的療效,有部分專家認為我們可以借此根治腫瘤,但其實如何選擇免疫治療的作用靶點仍是困擾該方案實踐應用與最終療效的根本難點[2]。我們需要認識到的是,并不是所有癌癥都適合免疫療法,說到底還是腫瘤的異質性特點在發揮作用。
1.3腫瘤異質性的產生機制
現階段,單細胞全基因組測序技術已經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我們也已經發現了正常細胞中單個細胞間存在的差異[3]。相關專家認為,基因組、表型、發育階段以及基因的隨機性表達均能夠造成同起源細胞間的異質性,只是因為人體的調節機制在發揮作用,所以其對機體正常生理功能并沒有產生明顯的負面影響。
大多數學者都認為腫瘤的異質性主要來自于腫瘤干細胞,它指的是腫瘤中存在的具有無限自我更新能力的干細胞樣細胞,發展演變后可以形成不同的細胞群,具有強異質性。實際狀態下,它受到細胞分化、克隆演變以及微觀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會出現表型與功能的異質性。若從遺傳角度分析,腫瘤細胞遺傳物質的不穩定也是導致異質性的主要原因。腫瘤細胞屬于異倍體。以結腸癌為例,我們可以在其中發現3個與DNA復制相關的基因,具體包括MCD4、MEX3C和ZNF516,如果上述基因出現丟失,那么DNA復制時也會出現應激反應,這一問題最終會導致異倍體及染色體異常并導致新的異質性腫瘤細胞。目前臨床中常見的抗腫瘤藥物主要包括細胞毒類、生物反應調節劑類、激素類以及單抗類等類別,想要分析其耐藥性則必須要由此著手(具體如下表1)。
2.方法
2.1腫瘤耐藥性概念
所謂“耐藥性”即患者對某類抗腫瘤藥物未出現“治療響應”現象,或實際治療效果不理想的問題。具體包括治療前就已存在的天然耐藥性和治療過程中逐步出現或加重的獲得型耐藥性。以抗腫瘤靶向藥物為例,對其耐藥性的研究已進行了30多年。有關學者認為,細胞膜上所特有的具有外派泵功能的蛋白的過度表達是造成其耐藥性問題的主要原因。雖說抗腫瘤靶向藥物在相關病癥治療的應用實踐中提高了治療效果,但卻有部分患者仍會在6—12個月后對藥物出現耐藥性,最終影響治療效果。這就是靶向藥物目前只對少數患者起效的原因,未來需加強對其給患者造成的獲得型耐藥性的研究。
3.討論
靶向藥物的普及應用極大提高了腫瘤精準治療的具體效果,然而結合實際臨床現狀分析,想要實現其精準治療首先就必須要克服其抗藥性。未來,我們需要進一步加強對于抗腫瘤靶向藥物耐藥性的研究,盡可能使用更加可靠的技術檢測分子標志物。
參考文獻:
[1]梁杰,劉柱,楊盼盼,王彤敏.腫瘤異質性與分子靶向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相關性研究進展[J].重慶醫學,2019,48(02):313-316.
[2]洪英財,王正,楊林.肺癌分子靶向藥物耐藥機制的研究進展[J].當代醫學,2011,17(24):23-24.
[3]王茜.新型分子靶向抗腫瘤藥物概述[J].名醫,2018(0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