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慷 譚庭治 蔡雨辰 郭旭輝
摘要:在假設大學生是經濟人這一前提下,本文深入分析了大學生就業與創業的理性選擇行為,尋找在風險、預期收益條件下大學生就業與創業選擇的最優均衡及其變動,考察了沉淀成本、風險認知、交易成本、企業家資源稟賦等影響大學生創業意愿偏低的內在邏輯,最后提出促進大學生創業的政策建議,關鍵在于完善競爭性創業市場和更好地發揮高等教育的引導作用。對于當前新常態經濟形勢,真正將大學生作為具有創新、開拓、冒險精神的創業群體,對于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沉淀成本;創業方向選擇
1、大學生創業培育何以如此緊迫
結合對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所處階段和背景及大學生創業者在創業倫理水平上暴露出的問題嚴重性的分析與把握,可知大學生創業倫理培育無論對整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還是高校育人使命的完成亦或個體創業生涯的發展都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大學生創業倫理培育是建設健康創業生態系統的必然選擇。2015年,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明確指出要“構建創業生態”。創業生態系統是創業型企業生存發展所在的外部環境,主要由創業參與主體和創業環境要素共同組成,建設健康的創業生態系統將有利于創業型企業的創設、生存和發展,這將有利于推進我國的創新驅動戰略實施,進一步實現向創新型國家的轉型。當前我國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型創業主體的培養。而大學生創業者由于其自身具有較高專業知識技能水平的優越特質,具有科技創新的科學知識儲備前提,必然會成為創新創業人才的構成主體和主力軍。在“雙創”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創業者或潛在創業者的整體素質必將深刻影響著創業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然而,大學生作為潛在創業者的優良素質不僅指他們的創新創業基本知識技能,還應包括良好的道德品質,或說是較高的創業倫理水平。某種意義上講,創業者的創業倫理水平是創業成功的決定性因素。因為創業技能只停留在操作層面,這種知識技能的欠缺可以通過不斷的學習和經驗的積累得以彌補,而創業者的倫理水平則決定了其創業實踐活動的根本性質,決定了這一創業型企業是否能夠給社會帶來積極的影響。
2、大學生創業意愿偏低的原因分析
大學生創業理性選擇的基本前提是要正確評估創業的預期收益和風險。只有當創業的預期收益高于就業的工資,或者就業后發現工資遠遠低于創業利潤的前提下,大學生才會選擇創業。如果創業與就業的預期收益相等,創業承擔的風險又高于就業風險,理性的大學生則不會選擇創業。創業需要承擔風險,創業預期收益高出就業工資的部分是對承擔風險的補償收益,只有當承擔的風險能帶來補償收益時,大學生才會選擇創業。影響大學生創業意愿的主要因素有沉淀成本、交易成本、風險認知和資源稟賦等因素。具體而言:沉淀成本,由于勞動市場不成熟,沉淀成本很容易發生。沉淀成本是指事前機會成本與事后再生產的機會成本之差,它是沉淀的機會成本的簡稱。人力資本投資是指投資者通過對人進行一定的資本投入,增加或提高人的智能和體能,這種勞動能力的提高最終反映在勞動產出增加上的一種投資行為。大學生人力資本投資主要體現在人力資本投資中形成的專業知識、思維方式、理念、信念、價值觀、習慣等方面。一旦創業失敗,無法補償,從而帶來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如名聲和尊嚴的嚴重損失,很容易產生沉淀成本。如果事前考慮沉淀成本的話,那么大學生就業與創業的均衡點就會發生變動,從而制約著就業邊界和創業選擇。由于沉淀成本的存在,大學生的風險偏好更趨于謹慎或更加厭惡風險,無差異曲線斜率變大,原有的大學生就業、創業選擇最優均衡點發生變動,更趨向于就業。大學生在選擇就業時,專業知識及其自身名聲都是典型的沉淀成本,限制了就業的邊界。如果選擇某一專業對口領域就業,就不會產生沉淀成本;如果選擇非專業對口領域就業,原有專業知識就會沒有用武之地,很容易產生顯著的沉淀成本。沉淀成本限制了人力資本的流動性,最終大多數大學生的就業邊界只能圍繞著專業相關方向展開。
3、促進大學生創業政策建議
綜上所述,大學生根據自身對風險和預期收益的偏好,尋找就業與創業的最優均衡,從而對就業與創業進行理性選擇。為了促進大學生創業,破解創業悖論這一難題,需要降低大學生創業的進人障礙,從而使大學生能夠充分發揮創新、冒險的創業精神。為此,我們需要采取相應的政策建議:降低沉淀成本,完善競爭性創業市場大學生創業沉淀成本的產生主要來自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大學生人力資本投資的主要形式,高等教育的基本職能是培養專門人才,專門人才的人力資本專用性決定了沉淀成本的產生,從而大大限制大學生的充分流動性。由于高校的不同層次,比如,"985”、“211"高校在專業方面的人力資本投資極大,跨行業的退出與進人壁壘高,大學生創業很容易產生沉淀成本,其結果是造成創業不足,從而轉向就業,減少人力資本沉淀成本。一般而言,知名、重點高校大學生的創業沉淀成本要高于普通高等院校的通用性人力資本產生的沉淀成本,因而普通高等院校大學生因找不到合適的就業工作而“被動”創業,因跨行業的退出與進入壁壘低,流動性強,最終就會出現高職高專院校創業率高于普通高校,普通高校高于重點高校(2012屆大學生自主創業率,“211”高校0.6%,非“211"本科1.3%,高職高專2.9%),從而解釋了創業悖論這一現象。這就要求高校內部不僅要開展創業教育,更要形成高校聯動的大學生創業市場,以及更廣泛的統一勞動力市場。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應該是培養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這要求不僅需要培養滿足就業需求的專門人才,更需要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創業人才。所以,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重點是積極發展創業教育,建立大學生創業市場。從就業教育走向創業教育,既是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總體趨勢,也是中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必然選擇。除了發展傳統的高等教育之外,高等學校還要積極發展創業教育,在創業理念、創業教育人才培養、創業教育課程設置、創業教育師資建設、創業教育實踐等方面為大學生提供專業教育,從而降低大學生創業的沉淀成本。
參考文獻:
[1]楊穎.創業教育對大學生創業意向影響的實證研究2013.
[2]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201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