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寒
摘要: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幼兒園的教育功能早已摒棄了入學前的學習能力的準備,而是更注重素質教育。然而,在大力發展德育、智育、體育的同時卻忽略對我們同樣的重要的食育,本文通過何為食育、為何食育、給幼兒最適合的食育教育幾大方面,以培養幼兒品格為切入點,尋根溯源,對幼兒進行生命教育,找回餐桌上缺失的素質教育。
關鍵詞:幼兒園;素質教育;食育;策略
藥補不如食補、藥食同源的理念,也是從古流傳至今,由此不難看出,我國傳統飲食文化意義深遠。食育也是一種飲食文化的教育,我國食育要從兒童時代抓起,要主動繼承和發揚本民族的飲食文化,從幼兒做起,從娃娃抓起。
一、何為食育?
“食育”的說法最早源于日本,由石冢左玄提出。石冢左玄說:“對于今天的兒童來說, 食育應該走在智育、德育、體育之前。“食育”概念于2006年由我國學者李里特引入國內。他提出“食育”即飲食行為教育,以科學的營養知識,適合本國國情的先進文化,通過各種形式,讓國民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二、為何食育?
(一)我國兒童營養狀況及飲食行為現狀不容樂觀
《2018全球營養報告》顯示,88%的國家存在多種形式的營養不良,全球1.58億兒童發育遲緩,超過5千萬兒童消瘦,約4千萬兒童超重,另有20多億成年人也面臨超重和肥胖問題的困擾,營養不良的雙重負擔引人擔憂”。
(二)開展幼兒食育是提高國民健康素質的基礎
研究指出,超重、肥胖等問題不僅會影響幼兒的身體健康,因為形象問題被嘲笑引起的自卑、孤僻等問題更會影響其心理健康。味覺形成的敏感期和飲食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期是在幼兒七歲之前的學前期。因此, 在學前期養成好的飲食行為習慣不僅可改善和促進其當前的營養狀況, 更有助于其成年后保持健康飲食行為方式,從而對其一生的健康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三)開展幼兒園食育有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
1.通過傳統節氣與食育結合,體會到食物的珍貴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萬物根據一年四季,二十四節氣形成的自然規律。中國是千年農業大國,傳統節氣養生則是對千年的農業生產和社會實踐的總結。教師將二十四節氣和食育相結合,通過節氣了解植物生長特性和周期,了解農民種植的辛苦,食物的來之不易,學會珍惜食物。
2.通過感受節氣養生中的營養均衡價值,養成健康的飲食行為
傳統節氣養生提倡飲食與節令相協調, 根據每個節氣的時令特點, 選擇應時的新鮮、綠色、健康的食材, 合理地安排飲食, 能更好地調理人體內的氣血運行和臟腑活動。
三、給幼兒最適合的食育教育
(一)在環境創設中,感受食育
通過環境創設,進行潛移默化和浸潤式的教育。
1.節氣標識
幼兒園食育的開展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為了讓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傳承“二十四節氣”這一重要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園教師利用各種自然材料,制作了四季以及節氣標識豐富班級環創。
2.小水吧和自診區
在教室一角,設立小水吧,為幼兒提供適合飲用的應季健康食材,如山楂、檸檬、陳皮、菊花等,并配有小鏡子和舌苔狀態對比圖,讓幼兒學會舌苔自診,不同狀態的舌苔飲用不同食材泡的水。在衛生間,設有尿液和便便的對比圖,通過觀察自己大小便的顏色和形狀來調整自己的喝水、飲食等等。
(二)在日常食譜中,感受食育
1.食譜與二十四節氣的碰撞
在食譜制定方面,我園食育坊工作人員根據節令和幼兒的年齡特點,合理安排營養食譜,依據“二十四節氣”進行配餐。例如,秋分后天氣轉涼,冷空氣會刺激皮膚,人體因著涼而免疫力下降,容易出現肺部及呼吸道疾病,羊肉蘿卜湯可以滋陰潤肺、補虛益氣,是秋季養生首選。
2.食譜與“五色”的碰撞
《黃帝內經·素問》提出“五谷為養, 五果為助, 五畜為益, 五菜為充”的膳食原則, 體現了植物性食物為主的平衡膳食模式。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熟知的五種顏色(綠、紅、黃、白、黑),各人不同的臟腑,各有不同的作用。不同顏色的食物,養生保健的功效是不盡相同的。不同顏色的食物,屬性不同的,歸經也不同。
比如目前,秋高氣爽,但“燥”字當頭,為了避免其對身體帶來的傷害,應當以潤為主,白色食物可以趕走秋燥,所以就要多吃一些。五臟中的肺對應的是白色。要想達到潤肺的功效,最好的辦法就是多吃一些白色的主食,因此我園在這個時段會主要以米面等白色食物作為主要食材。此外,小米屬熱性,黃色,最補脾胃,早晨食用好。因此,我園的早餐大多以小米、或者配以不同的菜,如菠菜、南瓜等,做成美味的小米粥。
(三)在一日活動中,感受食育
1.在一日活動中,把自然和食育知識相結合。
在自然角中種植簡單易活植物秧苗,像草莓、豆芽、大蒜、綠蘿等,引導幼兒觀察植物的生長,發現植物生長中的一些小秘密, 體會照顧植物的樂趣,享受植物開花結果的喜悅。在等待植物漸漸長大的同時,正是幼兒和植物在共同成長中實現生命與自然的對接。通過這些活動, 幼兒們感受到食物的來之不易,從而對生命更加敬畏,更加注重自己的健康。
2.在一日活動中,將食育融入課程。
我們會根據當下時令節氣,設置相應的食育主題活動。例如,以“秋分”為主題,結合秋季養生,老師和孩子們討論秋天節氣適合吃什么、用什么食材、怎么制作。另外,每逢中國傳統節日,我們都會在“食育坊”制作傳統節日的食物。 如在中秋節,老師和幼兒們會一起做月餅。廚房的師傅們會提前準備不同口味的月餅餡,還專門邀請會做月餅的家長前來教學。在做月餅的之前,各班老師給幼兒們講解中秋節的由來和中秋節有關的故事等等。最后我們一起分享品嘗美味的月餅。
食育,不單單只是關于吃的教育,更是吃什么、怎么吃,需要全民參與的素質教育。食育最終教會孩子的是學會選擇:學會選擇對自己身體健康有利的食物,學會自覺有度的生活,學會珍惜每一粒米,感恩周圍的所有。所以找回餐桌上的素質教育——食育,可謂迫在 眉睫,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努力,上好孩子人生中的最重要的一節課——“食育”。
參考文獻
[1]《做素質教育的過程踐行者 ——有關小學階段素質教育之淺論》 [期刊論文] 姜俊穎- 《科學咨詢》2020年27期
[2]《以兒童食育為抓手將傳統文化融入幼兒生活中》[期刊論文] 吳曉萍- 《教育界》2019年18期
[3]王迎蘭.加強食育研究構建食育理論體系[J].中國教育科學,20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