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莉
摘要:目的:探究在產房護理中開展助產士分層管理模式對產房質量控制的效果。方法:擇取2020年10月-2021年9月在我院自然分娩的產婦200例作為研究對象,以1:1的比例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在產房護理中實施常規助產士管理模式,觀察組在產房護理中則實施助產士分層管理模式,對比兩組產房護理質量評分、接生質量指標。結果:觀察組產房護理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產后出血、會陰側切、宮頸裂傷、新生兒窒息等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產房護理中開展助產士分層管理模式效果顯著,能有效提高產房護理質量,可有效減少產后出血、會陰側切的發生,有利于產婦的產后恢復。
關鍵詞:產房護理;助產士;分層管理模式;產房質量控制;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2107-2306(2022)08--01
前言
產房是產婦分娩的地方,也是醫院產科管理的重點。而助產士則是能獨立為產婦提供接生、護理工作的醫務工作者。助產士熟悉產程中的每一個環節,能夠應對產程中的各種突發情況,其護理質量對產婦、新生兒的健康安全、生命安全均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1]。因此,醫院需要采取積極、有效的手段提高產房護理質量。分層管理模式是近年來臨床新興的管理模式,應用于醫療領域主要根據職稱不同安排不同層級的工作,能有效提高臨床工作的質量。本文針對助產士分層管理模式對產房質量控制的效果進行分析,擇取我院2020年10月-2021年9月在我院自然分娩的200例產婦進行觀察,全文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基線資料
擇取2020年10月-2021年9月在我院自然分娩的產婦200例作為研究對象,以1:1的比例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100例,平均年齡(29.75±1.38)歲,平均孕周(38.42±1.06)周;觀察組100例,平均年齡(29.78±1.39)歲,平均孕周(38.40±1.05)周。對比兩組產婦的基線資料,差異不明顯(P>0.05),可以比較。所有產婦均符合常規臨床指征,自愿進行自然分娩者,排除妊娠期并發癥、神志不清無法配合研究者。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助產士管理模式,觀察組則實施助產士分層管理模式,主要措施有:①設置助產士分層管理小組,按照護士長、助產組長、責任助產士進行分層管理。②分層管理授權。護士長應具備多年的工作經驗,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能組織、協調產房的各級管理事項,并負責危重癥產婦的助產工作。責任小組長應具備豐富的臨床護理經驗,可以較好地對各類產婦分娩期進行護理,有良好的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指導下層助產士的工作。責任助產士應具備一定的助產經驗,可以獨立完成常規的助產工作,能獨立接生單胎產婦。③建立培訓、考核制度。定期組織不同層級的助產士進行培訓,培訓結束后進行考核。將護理質量評定與助產士的績效、職稱等掛鉤,提高其工作的積極性和責任心。
1.3 觀察指標
觀察、記錄兩組產房護理質量評分、接生質量指標,并對結果進行對比和分析。
產房護理質量評分:應用醫院自制的《產房護理質量評分表》進行評價,評價項目有專科護理、操作技能、服務態度、產房管理,每項滿分均為100分,分數越高提示護理質量越高。
接生質量指標:產后出血、會陰側切、宮頸裂傷、新生兒窒息。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統計軟件SPSS 21.0對上述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結果使用“均值±標準差”表達,運用t值檢驗;計數結果使用“百分比”表達,運用卡方值檢驗;結果顯示為P<0.05時,說明對比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產房護理質量評分的比較
觀察組專科護理(82.36±8.01)分、操作技能(80.54±7.83)分、服務態度(81.79±7.95)分、產房管理(81.22±7.90)分,對照組專科護理(74.18±7.19)分、操作技能(73.53±7.12)分、服務態度(72.06±6.09)分、產房管理(71.94±6.97)分。觀察組產房護理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7.600、6.624、9.716、8.809,P=0.000、0.000、0.000、0.000)。
2.2 兩組接生質量指標的比較
觀察組產后出血4例(4.00%)、會陰側切23例(23.00%)、宮頸裂傷5例(5.00%)、新生兒窒息1例(1.00%),對照組產后出血13例(13.00%)、會陰側切46例(46.00%)、宮頸裂傷14例(14.00%)、新生兒窒息7例(7.00%)。觀察組產后出血、會陰側切、宮頸裂傷、新生兒窒息等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5.207、11.705、4.711、4.688,P=0.022、0.001、0.030、0.030)。
3 討論
助產士是能獨立接生和護理產婦的人員,其技術水平和操作能力關系著母嬰的安危,對助產士實施科學的管理對助產護理質量影響非常大[2]。助產士分層管理模式是近年來應用比較廣泛的管理模式,目標責任明確,能通過對助產人員進行責任化、精細化的管理,根據職稱安排崗位并明確職責,以提高助產護理工作的效率,同時開展定期培訓、考核,加強其工作的積極性、責任心,以提高助產士的專業知識、臨床護理能力,能有效地減少產后出血、會陰側切等發生風險[3],保證產婦、新生兒的安全,從而達到提升產房質量的目的。
綜上所述,在產房護理中開展助產士分層管理模式效果顯著,能有效提高產房護理質量,可有效減少產后出血、會陰側切的發生,有利于產婦的產后恢復。
參考文獻:
[1]高春媛,彭久君.助產士分層管理模式對產房質量控制的影響[J].實用婦科內分泌雜志(電子版),2017,4(23):124-125+127.
[2]王璐.助產士分層管理模式對產房質量控制及對產婦出血率的影響研究[J].中國衛生產業,2019,16(12):73-74.
[3]吳窮.助產士分層管理模式對產房質量控制的影響[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99):254+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