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雪
摘要:目的 分析長時間側臥患者壓瘡形成病癥護理中應用術中改良體位護理模式的效果。方法 圍繞本院收治的70例長時間側臥位手術患者展開研究,所有患者均于2021年7月-2021年12月期間在本院就診,并以隨機抽樣法為分組依據,將納入患者分為常規組(n=35)及改良組(n=35),常規組采用常規護理,改良組采用術中改良體位護理模式,對兩組患者壓瘡發生情況、壓瘡形成面積及舒適度進行分析,并比較分析結果。結果 改良組術后即刻、術后30min及術后24h壓瘡發生率(8.57%、11.43%、5.71%)均低于常規組(28.57%、31.43%、22.86%),P<0.05;護理前常規組及改良組簡化舒適狀況量表(GCQ)評分無差異,P>0.05,護理后改良組均優于常規組,P<0.05;改良組不良反應發生率(11.43%)低于常規組(37.14%),P<0.05。結論 在長時間側臥患者壓瘡形成病癥護理中應用術中改良體位護理模式可降低壓瘡發生率,縮小壓瘡形成面積,同時提高患者舒適度評分,具有較高護理意義,建議采納。
關鍵詞:壓力性損傷;長時間側臥;病癥護理;術中改良體位護理模式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2107-2306(2022)08--01
在側入路脊柱椎間孔鏡下椎管擴大成形術中,由于患者需長時間維持側臥位,以及麻醉后患者肌肉松弛,生理反應變差,因此壓瘡發生率較高,需在術中采取有效護理措施,降低其發生率[1-2]。常規護理是臨床應用較為廣泛的護理措施,具有系統化、整體性的優點,但在長時間手術護理中常常忽略體位的重要性,無法有效降低壓瘡發生率。術中改良體位護理模式以常規護理為基礎,針對手術體位開展相關護理,減少術中局部組織受壓,并通過相關物品減少肢體與手術床之間的作用力,從而在不影響手術的情況下降低壓瘡發生風險,對改善患者手術預后具有顯著作用。本文現針對院內70例患者展開研究,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隨機抽樣法將本院納入研究對象的70例長時間側臥位手術患者分為常規組及改良組,每組分別納入35例,所有患者均于2021年7月-2021年12月期間在本院就診。常規組納入男女比20:15,最小20歲,最大70歲,均值(45.37±5.64)歲,其中左側位11例,右側臥24例;改良組納入男女比比22:13,最小21歲,最大70歲,均值(45.68±5.57)歲,其中左側位13例,右側臥22例。組間一般資料無差異,P>0.05。
納入標準:①均為接受側入路脊柱椎間孔鏡下椎管擴大成形術治療者;②美國麻醉醫師協會分級為Ⅰ~Ⅱ級者;③符合手術適應癥者;④自愿參與本次研究者;⑤患者及家屬均了解研究內容。
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腦血管疾病者;②既往有壓瘡史者;③術前處于嚴重營養不良狀態者;④術中出現大出血者;⑤合并肝腎等臟器功能異常或障礙者。
1.2 方法
常規組:護理方案為常規護理,按照臨床常規完成術前準備,進行健康宣教、心理護理等措施,術中在患者受壓部位墊海綿墊進行保護。
改良組:護理方案為術中改良體位護理模式,如:①術前采用壓瘡危險評分表對患者壓瘡發生風險進行評估,主要評估內容包括年齡、身體質量指數(BMI)、受壓部位皮膚情況、預計手術時間等,并根據評估結果制定護理計劃,針對總評分>14分的患者需進行風險預警。②在患者進入手術室前,將手術室內溫濕度調整至適宜范圍內,在與患者體表直接接觸的地方墊上棉墊,保證手術床干燥、整潔。③在協助患者擺放體位時,注意動作應輕、穩,避免擺放過程中擦傷患者皮膚。④協助患者翻身側位,頭部平床頭,頭下置頭枕,高度平下側肩高;頭枕間空出患者手臂寬度放置50cmx30cmx15cm大小的長方形海綿枕;肩背部平床緣,下側上肢放于頭枕與胸墊之間,前胸置直徑30cm球形軟枕,術側上肢自然屈曲環抱軟枕; 雙下肢屈曲約45°呈跑步位錯開放置,兩腿間墊一大軟枕,避免互相受壓。⑤在患者背側下方墊吸水防水隔離墊,待手術醫師消毒后緩慢撤出,防止患者術中低體溫。術中及時詢問患者感受,定時觀察患者皮膚受壓情況,若局部出現壓紅,在不影響手術的情況下可適當給予減壓措施及按摩,并在醫生的允許下適當活動,術后針對存在皮膚紅腫情況的患者,立即給予翻身、皮膚護理等減壓措施。
1.3 觀察指標
(1)比較組間壓瘡發生情況,分析術后即刻、術后30min及術后24h壓瘡發生率。
(2)比較組間壓瘡平均面積及舒適度,舒適度于護理前及護理后采用簡化舒適狀況量表(GCQ)進行評估,舒適度越好,評分越高。
(3)比較組間不良反應(肢體麻木、情緒緊張、頸肩痛)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組間壓瘡發生情況比較
改良組術后即刻、術后30min及術后24h壓瘡發生率(8.57%、11.43%、5.71%)均低于常規組(28.57%、31.43%、22.86%),P<0.05,見表1。
2.2組間壓瘡形成面積及舒適度比較
護理前常規組及改良組GCQ評分無差異,P>0.05,護理后改良組均優于常規組,P<0.05,見表2。
2.3組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改良組不良反應發生率(11.43%)低于常規組(37.14%),P<0.05,見表3。
3 討論
在手術過程中,為保證手術順利進行及獲得良好的手術效果,通常會要求患者長時間保持同一體位,而隨著手術時間延長,患者體表局部組織受到的壓力不斷增加,最終可引起壓瘡,造成潰爛、壞死等癥狀,影響患者機體安全與健康,因此術中需采取有效護理措施[4]。
常規護理是臨床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護理措施,但在術中常忽視對體位的護理,因此無法有效降低壓瘡發生率。術中改良體位護理模式是一種新型護理模式,以常規護理為基礎,更加注重對患者手術體位的護理,因此可降低臨床手術中壓瘡發生風險,對患者術后康復奠定了良好基礎[5]。本文經過研究發現,護理前常規組及改良組GCQ評分無差異,P>0.05,護理后改良組相較于常規組GCQ評分較高,壓瘡形成面積較小,發生率及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P<0.05。表明應用術中改良體位護理模式可降低壓瘡發生風險,縮小壓瘡形成面積,提高患者舒適度。術前通過對壓瘡風險進行評估,能夠針對高風險的患者給予預防措施,從而使其風險降低,并在術前進行手術室準備、皮膚護理,針對手術床及相關器械進行處理,采用體位架協助患者擺放體位,降低壓瘡發生風險,體位架能夠與手術患者的軀體銜貼緊密,且架體重量較輕,不同程度上減輕架體的重量,方便工作中的使用,具有成本低,體位擺放成功率高的優點;術中觀察患者皮膚受壓情況,并及時采取處理措施,緩解患者體表局部組織壓力,避免促進壓瘡發生。
綜上所述,應用術中改良體位護理模式可降低壓瘡發生風險,縮小壓瘡形成面積,提高舒適度,在長期側臥患者壓瘡形成病癥護理中具有良好護理價值。
參考文獻:
[1]焦翠麗,張艷艷,陳曉,等.預防性護理預防老年脊柱骨折術后患者壓瘡和下肢深靜脈血栓風險的價值[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21,30(7):774-777.
[2]張倩瑩,邱迪聰,張澤勇.利用機器學習預測術前護理對手術壓瘡預防的效果[J].中國數字醫學,2021,16(4):45-49.
[3]方旭琴,朱邦順,陳雨虹,等.預見性護理方案預防長期臥床患者壓瘡發生的效果[J].浙江臨床醫學,2021,23(10):1519-1520.
[4]梅巧云,胡慶,柏艷,等.改良臥位護理在后腹腔鏡手術病人中的應用[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9,44(1):124-126.
[5]穆曉川.手術室改良體位護理對長時間側臥位患者壓瘡及舒適度的影響[J].山西醫藥雜志,2021,50(8):1341-1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