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安邦
摘要:文章從中藥傳統技術傳承、規范和產業創新發展方面對中藥傳統技術的傳承與創新研究開展論述,提出目前在傳承中存在著“三缺”、在規范中存在著“六個不規范、一個不統一”、在產業創新中存在著“三重三輕”等問題,并針對上述存在問題,提出可行的解決思路,為中藥傳統技術傳承與創新再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中藥傳統技術;傳承;創新
中藥炮制是一項我國獨有的、具有傳統特色的制藥技術,是中醫臨床用藥最顯著的特色之一。中藥炮制與中藥飲片的質量有密切關系,并直接影響藥性,從而影響中醫臨床療效。中藥炮制不僅是一項技術、一門學科,更是一種文化。因此,中藥炮制既是中藥與臨床的紐帶,也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融合。
在數千年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我國勞動人民創造了豐富的炮制傳統技術體系和理論知識。但近年來,由于各種原因,中藥炮制技術面臨衰退甚至瀕臨失傳的局面。2006年,中藥炮制技術被列為我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持續開展中藥炮制傳統技術的傳承與整理、炮制技術的規范和標準、炮制技術的創新與產業化發展等方面研究,將會促進中藥炮制在我國的衛生健康和經濟產業發展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中藥傳統技術的發展現狀
傳承發展中醫藥文化對于提升我國全面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義,而在傳統中醫藥傳承中,中藥傳統炮制技術作為我國獨有的制藥技術,對于它的挖掘和傳承則尤為可貴。一方面是因為炮制傳承具有具有歷史和文化價值,它所承載的已遠遠超出了“醫”與“藥”的本身;另一方面,炮制傳承還具有經濟推廣價值,只有通過大力提升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中藥炮制地位和水平,才能在激烈的醫藥競爭中脫穎而出,帶動中藥產業的發展,更好地為人類健康事業服務。
中藥材加工、炮制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早在先秦時代的《伍十二病方》中,就出現了大量炮制中藥的內容。在中藥炮制技術領域,由于全國各地的藥材的自然資源、用藥習慣、生活習俗、文化傳統、方言語音的不同,而使各地的炮制加工各具有鮮明的特色,從而形成了不同的炮制技術幫派。根據區域位置的不同,全國主流的炮制流派大致可以歸納為4個:即江西的樟幫、建昌幫,北京的京幫以及四川的川幫田。如樟幫的炮制,不論炒、浸、泡、炙或烘、曬、切、藏均十分考究,選購道地藥材,并應用獨特的傳統方法,使中藥飲片的醫用療效較高,被御醫選為皇宮用藥,為古今醫家推崇‘“樟幫”的中藥炮制,提倡“制雖繁,不惜工”,一絲不茍,其精湛工藝切制的中藥飲片因“薄如紙、吹得起、斷面齊、造型美”而久負盛名。建昌幫發源于江西建昌府,即現今江西省南城縣,是我國南方的一個古藥幫,以擅長傳統加工炮制,藥材集散交易著稱‘建昌幫”的傳統炮制風格是:工具輔料獨特,工藝取法烹飪,講究形色氣味,毒性低療效高。京幫炮制的特點主要體現在炮制方法和輔料特色上。在炮制方法方面,京幫飲片的姜制法除了姜煮制、姜炒制外,還有姜腌制;在炮制輔料方面,京幫善用輔料豆腐,強調用烏豆制作豆腐,如以烏豆腐炙附子等;京幫在蒸制時多采用銅燉罐國。
2.中藥傳統技術發展存在的問題
個體加工炮制幾乎占據了中藥炮制加工的一半市場,在個體加工戶中,既有精通炮制工藝的藥工傳人,又有身懷絕技的飲片質量測試的篩檢工,這些人憑借幾代人“師傳徒”的延續創造了自成一派的炮制技能,但也正是因為祖傳的限制,導致相關技術難以廣泛流傳而漸漸失傳,很多精湛的中藥傳統炮制技術缺乏后續人才繼承,難以發揮應有的價值問。
國內缺乏自主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導致傳統炮制技術外流嚴重。我國中藥企業缺乏足夠的創新能力,政府對中藥傳統炮制技術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也較為滯后,且隨著外商涉足到中藥飲片產業,很多傳統炮制技術外流嚴重,例如江蘇地區以薄荷為首的多種中藥材專利被歐洲企業搶先注冊,日本的漢方顆粒藥劑、韓國高麗參等均成為我國傳統中藥的競爭對手。此外,大量國內學者在講學或發表論文過程中處于疏忽,容易引發知識產權糾紛,導致我國中藥傳統知識和炮制技術被竊取。
3.中藥傳統技術傳承的對策
對于傳統炮制流派技術,有必要在通過科技立項的形式,對其進行系統的傳承研究,可從人才、技術和文獻等方面進行。通過研究,將可以挖掘整理傳統炮制技術的學術思想、炮制經驗、炮制理論和炮制工藝;探討傳統炮制技術形成的社會、文化背景,總結炮制技術形成規律及技術特色,為中藥炮制及中醫藥發展提供借鑒;同時還可深度發掘炮制傳承人才,為傳統中藥炮制技術的傳承奠定人才基礎。
在文獻整理方面,應突出一個“全”字。如可通過實地采訪、錄音訪問等多種方式,并對前期文獻進行了大量檢索、歸納和總結。目前已經出版發行的“樟幫中藥炮制全書”和“建昌幫中藥炮制全書”等著作,為傳統炮制技術的流傳提供全面的載體。
在技術傳承方面,應突出一個“深”字。可通過組建相關傳承平臺,深入而系統地挖掘具有傳統和地域特色的炮制技術,為傳承傳統炮制技術并進行創新整理奠定基礎。
在人才傳承方面,應突出一個“用”字。一方面可通過邀請老藥工擔任技術顧問和客座教授,請他們將炮制絕技傳授給學生;另一方面,對炮制傳承繼承人進行遞選,優選出來的優秀師生通過“師帶徒”方式進行實訓。中藥應用于臨床中醫治療時,可結合中藥材自身特征,在保證藥物療效的基礎上,根據治療目的的不同要求和配方、制劑的差異盡可能選擇合理的炮制技術,達到“減毒增效”的目的。傳承中藥傳統炮制工藝時,需考慮到藥物對臨床療效的影響:減毒。諸如雄黃、川烏、馬錢子一類的藥物,生用或口服會導致中毒癥狀,而采取不同的炮制方法則可降低毒性,并能根據治療的病癥采取對應的炮制方法;增效。生食杜仲雖無毒,但有效成分的效用大大降低,通過鹽制法可提高杜仲膠的含量,從而增強療效;③便于制劑和儲存。將原藥材粉碎、切片后進行干燥處理,既便于患者服用,又延長了藥材的貯藏期,藥效得以穩定,不易變質;
規范研究要建立“三法一等級一規范”“三法一等級一規范”即指炮制工藝研究方法、飲片質量評價方法和輔料標準研究法,一等級為飲片等級劃分,一規范為制定統一炮制規范。
工藝研究方法:依據地域性炮制特點,許多飲片不太可能實現全國統一的規范化生產工藝,應針對各地用藥習慣不盡相同所形成的各具特色的炮制方法,開展飲片地域性生產工藝的規范化研究,在發揮飲片臨床療效和保持飲片地域特色優勢的同時,指導現代飲片生產,對于規范中藥飲片質量標準、穩定中藥飲片臨床療效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梁錦杰,盧楚霞,梁海清,陳紅英,翁志平.新興縣中藥傳統炮制技術的傳承與舉措[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21(01):202-204.
[2]楊明,鐘凌云,薛曉,劉榮華,龔千鋒.中藥傳統炮制技術傳承與創新[J].中國中藥雜志,2016,41(03):357-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