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麗娟 張驁
【內容提要】2021年4月28日,歐盟對外行動署發布《涉新冠肺炎疫情“虛假新聞”評估報告》,批評以中國和俄羅斯國際傳播媒體為主的傳播主體在疫情話題上釋放“虛假信息”,“誤導”國際輿論。然而,報告指出的所謂“虛假信息”并不存在。這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歐盟對疫情下中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形象不斷提升、中國國際輿論影響力與議題設置力分析增強的警惕與擔憂。《評估報告》實際體現出中西在涉疫情重要話題上的信息競爭與話語爭奪,其本身也可以視作西方對華輿論信息戰的一部分。基于此,中國媒體應對國際疫情信息競爭時,應進一步聚焦熱點,降低和彌補信息赤字;站穩立場設置議題,跳出西方敘事框架;提高輿情響應速度,增強輿論斗爭技巧;剛柔并濟共情傳播,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聯合各界更多力量,同頻共振形成合力。
【關鍵詞】歐盟 新冠疫苗 信息競爭 涉疫情話語權 輿論信息戰
2021年4月28日,歐盟對外行動署(European External Action Service)發布《涉新冠肺炎疫情“虛假新聞”評估報告》(以下簡稱《評估報告》),指責中國和俄羅斯在涉新冠肺炎疫情議題上散布“虛假信息”。《評估報告》中有關中國發布“虛假”疫情信息的闡述,主要以中國外宣媒體為研究對象,列舉分析了這些媒體2020年12月至2021年4月間刊發的24篇報道,話題集中在中西疫苗、全球疫苗分配、疫情溯源等方面。在《評估報告》關注的時間段內,歐盟先后出現了內部疫苗分配不均、矛盾公開化和受到疫苗民族主義指責的“形象危機”等問題,而同時期的中國抗疫成效突出,并將疫苗作為全球公共產品,積極推動全球疫苗公平分配。這個報告發布的時機,正是中西媒體涉疫情話語權爭奪異常激烈的時期。
本文通過對《評估報告》提及的中國媒體報道進行分析,發現其指出的所謂“虛假信息”并不存在。這反而凸顯出歐盟對疫情下中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形象進一步提升、中國國際輿論影響力與議題設置力增強的警惕與擔憂。本文以《評估報告》為基礎,結合涉疫情國際輿情,針對疫情下中西輿論交鋒情況,提出中國媒體打破西方話語霸權的策略與建議。
一、《評估報告》所指中國媒體的“虛假信息”并不虛假
歐盟對外行動署是歐盟的專職外交機構,《評估報告》由其戰略溝通與信息分析部撰寫。據報告內文介紹,該報告旨在“與歐盟有關機構和成員國分享,為歐盟打擊虛假信息的努力作出貢獻”。①其中對中國發布涉疫情信息的研究主要基于中國三家外宣媒體的24篇英文報道,包括《環球時報》英文版16篇報道,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4篇報道和《中國日報》4篇報道。
《評估報告》認為,上述中國外宣媒體的報道將中國疫苗包裝為全球公益產品,強調中國疫苗易獲取、供應穩定,并認為它們更適合發展中國家;“放大”了西方疫苗的副作用,并加強了對中國疫苗的推廣;批評西方國家將疫苗政治化,助長“疫苗鴻溝”;對外界指責中國進行“疫苗外交”的做法反駁為“信息誤導”,批評任何“反華聲音”;關注美國生物實驗室安全,引導病毒溯源話題。然而,報告并未就其研究得出的結論舉出任何明確的論據,即無法證明中國外宣媒體的報道是“虛假信息”。
通過分析《評估報告》中所提到的報道可以發現,《環球時報》英文版16篇報道包括新聞報道10篇、評論文章6篇,其中有15篇涉及中西疫苗和全球疫苗分配,1篇聚焦疫情溯源。具體內容主要包括:報道各國批準使用中國新冠疫苗的進展,展現中國將疫苗作為全球公共產品;報道西方疫苗分配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歐洲可以與中國展開合作;報道中國疫苗臨床研究的進展,反駁西方對中國疫苗有失偏頗的報道;關注輝瑞等西方疫苗的相關負面事件;批評西方媒體報道中西疫苗時的雙重標準;質疑美國生物實驗室安全,等等。《評估報告》列舉的中國國際電視臺4篇報道全部聚焦于疫苗,具體包括:王毅外長圍繞全球疫苗合作和分配的表態;關注阿斯利康疫苗引發血栓風險,使歐洲國家對該疫苗信心下降;以歐盟為例,講述全球疫苗分配的混亂;以專訪的形式,介紹中國國藥新冠疫苗研發、面市進展,等等。列舉的《中國日報》4篇報道中,2篇用簡訊的形式,分別報道了歐洲國家采用中國疫苗的進展以及歐盟對有關其“疫苗民族主義”指控的回應;1篇轉載自新華社的評論文章,批評西方用“疫苗外交”抹黑中國研發新冠疫苗的動機;還有1個視頻節目,報道了西方媒體就涉疆話題發起的輿論信息戰。
在上述報道關注的議題中,提及歐洲疫苗分配混亂問題和報道西方疫苗相關負面事件的比重較大,分別為9篇和6篇,占比總報道數量的37.5%和25%,且這兩個議題中各有一篇報道被《評估報告》兩次“點名”,說明歐盟對此類話題的相關報道尤為關注和敏感。本文通過對《評估報告》提出的指控和中國媒體報道的事實進行比對后發現,“虛假新聞”的指控沒有實際依據。
例如,在關注疫苗分配話題上,《環球時報》英文版的報道《歐洲疫苗分配混亂 巴爾干國家開始尋求中俄疫苗》在《評估報告》中被提及兩次。歐盟認為該報道,“表達了中國疫苗更適合發展中國家,強調了西方疫苗的延遲交付問題”。②實際上,該報道中關于“批準使用中國疫苗的塞爾維亞,加快步伐成為歐洲人均接種率最高的國家”“歐盟向西巴爾干地區國家許諾的新冠疫苗面臨交貨延遲”③等內容均為事實性報道,皆來自于公開信息源西方主流媒體英國《金融時報》和彭博社的報道。該報道還分析了巴爾干國家尋求中俄疫苗的趨勢,反駁外界抹黑中國進行“疫苗外交”,強調實際行動說明一切,上述相關觀點均源自對中國權威歐洲研究學者的采訪。《中國日報》的簡訊《歐盟拒絕疫苗民族主義的批評》聚焦歐洲理事會(European Council)主席米歇爾(Charles Michel)對有關歐盟“疫苗民族主義”指控的回應,全篇皆為事實性報道,卻被《評估報告》評價為“負面報道歐盟疫苗接種過程,指責歐盟囤積疫苗”。④在有關西方疫苗的報道中,《評估報告》重點關注并兩次提及《環球時報》社評《輝瑞疫苗致挪威多人死亡,美媒為何沉默?》,認為該社評“指責西方媒體涉嫌雙重標準”“強調與輝瑞疫苗有關的負面信息”。⑤事實上,文章中有關輝瑞疫苗潛在副作用的評估內容,均來源于挪威藥品管理局(Norwegian Medicines Agency)發布的信息。社評提出“西方各大媒體在第一時間熱衷炒作有關中國疫苗的不利信息,卻對西方疫苗的負面后果視而不見”⑥的觀點,也是對客觀事實的評述。《環球時報》英文版另一篇新聞報道《輝瑞挪威事件后,中國專家呼吁暫停輝瑞疫苗老年人接種》,通過采訪中國權威病毒和衛生學者,從老年人自身免疫力、輝瑞疫苗老年群體實驗數據尚不足等客觀情況和專業角度進行分析。暫停老年群體接種輝瑞疫苗、開展更多研究的安全建議也來自對相關領域專家意見的采訪。該報道事實和觀點來源清晰,但相關呼吁和建議在西方媒體中較為少見。《環球時報》英文版的上述兩篇報道都曾產生了較為明顯的傳播效果,累計被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華盛頓郵報》、路透社等國際主流媒體共計420余篇報道引用。
通過對《評估報告》所提報道文本進行分析不難發現,中國媒體報道符合國際通行的新聞報道慣例,但中國媒體在報道中以事實為根據,跳出了西方敘事框架。如在《評估報告》發布的2021年初,歐盟疫苗分配“內訌”公開化,歐盟高層極力為疫苗分配不均和疫苗民族主義的指責進行辯護。中國媒體的相關報道顯然揭露了更多事實真相,與歐盟在疫情中塑造和維護自身國際形象的努力相悖。這也是引發《評估報告》對中國許多報道批評的主要原因。
不少被《評估報告》列舉的報道,如《環球時報》英文版的《專家:歐盟官員對中國的指責旨在掩蓋自身推進疫苗接種的失敗》《專家:“美國之音”扭曲對國藥疫苗的評論,以抹黑中國產品》《校正西方媒體對中國疫苗的偏頗報道是為全球抗疫負責》,以及《中國日報》轉載刊登的《應戰勝籠罩中國疫苗研發努力的信息戰》等,都反駁了西方國家對中國疫苗和中國援助國際抗疫行動的誤解和抹黑。《評估報告》將這些報道視為“虛假新聞”,欲消解中國對國際涉華不實負面輿情的澄清和回應,更加凸顯出其對不同觀點的零容忍態度和打壓手段。
同時,《評估報告》大篇幅著墨于俄羅斯,指責俄羅斯媒體、俄外交部和外交官員攻擊歐洲藥品管理局(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及西方疫苗,認為俄意圖批評歐洲和西方國家將疫苗政治化,指出俄相關部門對本國疫苗進行了大量商業宣傳并借小語種報道刻意渲染歐盟應對疫情的混亂情況等。
通過比較可以看出,《評估報告》對中國與俄羅斯的關注點幾乎相同,均集中在疫苗本身和全球疫苗分配有關報道上。可見,以歐盟為代表的西方諸國已經感受到中俄媒體在上述議題中已經有能力在國際輿論形成中發揮重要作用,已對西方長久以來主導和塑造輿論的態勢形成了挑戰。
二、《評估報告》觀點與國際涉疫情輿情的對比分析
2021年,全球開始大規模接種新冠疫苗。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形勢下,疫苗不只是單純的健康產品,還與國家實力、地位以及國際形象密切相關,在國際輿論中各國掀起一場激烈的“疫苗信息競爭”。無論是抗疫成效還是在促進世界疫苗公平分配方面,中國的表現都與西方國家形成鮮明反差。在此背景下,在涉疫情話題上,西方媒體借助其在國際話語權上的優勢,不斷操縱輿論走向。
在《評估報告》選取的研究時間段內,筆者通過融文數據庫分析了相同時間段境外媒體相關數據發現,境外涉疫情輿情呈如下態勢:新冠疫苗受到高度關注,西方對中國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發起不實攻擊,卻對西方疫苗負面事件輕描淡寫;富裕國家“疫苗民族主義”受到國際輿論廣泛關注;西方媒體大肆炒作所謂“疫苗外交”,借以抹黑中國為促進世界疫苗公平分配所付出的努力;西方媒體傾向性刊發有關病毒溯源進展的新聞,等等。上述輿情態勢與《評估報告》描繪的“西方在涉疫情話題上遭受中國大舉信息誤導”⑦的圖景截然不同。
首先,2020年12月至2021年4月,國際輿論高度關注新冠疫苗的相關信息,“新冠疫苗”一詞被境外媒體提及372萬次。但西方媒體對中西疫苗的雙重標準非常明顯,尤其體現在其對疫苗相關負面事件的報道中。例如,以中國科興疫苗在巴西的臨床試驗因后被證實與疫苗無關的“不良事件”暫停和23名挪威老人接種美國輝瑞疫苗后死亡兩個具體事件為例。在科興疫苗事件發生當日,美國媒體報道量達1100篇。美聯社、《華盛頓郵報》、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華爾街日報》、彭博社、《財富》雜志等主流媒體幾乎都在第一時間發文。多數美國媒體強調這是一起“嚴重不良事件”,美聯社稱“事件在巴西引起驚訝和擔憂”,⑧《財富》雜志對疫苗安全性提出質疑。⑨然而,在輝瑞疫苗事件發生后,美國媒體僅發文124篇。主流媒體僅有美聯社、《華盛頓郵報》、彭博社和《財富》雜志刊文,口徑較為一致,均簡單提及挪威官方通報,并表示任何大規模疫苗接種都會出現嚴重不良事件。
其次,在疫苗分配話題上,境外媒體提及富裕國家“疫苗民族主義”的報道有近4萬篇,印證了國際社會對此廣泛的關注和擔憂。但與此同時,在西方炒作之下,提及中國“疫苗外交”的境外報道也近2萬篇。
最后,在病毒溯源方面,美國等西方媒體報道傾向性明顯。如2021年3月30日,中國-世界衛生組織新冠病毒溯源聯合研究報告發布。在“武漢實驗室泄露”論等溯源陰謀論在西方盛行的背景下,西方媒體未充分重視該報告對“新冠病毒‘極不可能’通過實驗室傳人”的重要科學論斷,境外媒體受眾覆蓋面最廣的美聯社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的兩篇報道雖提及相關內容,但報道重點放在質疑報告“獨立性、可靠性”上。
通過對上述涉疫情國際輿情與歐盟《評估報告》對比可見,《評估報告》的結論與國際輿情的真實情況有較大反差,甚至明顯蓄意歪曲。這顯示出中西方在涉疫情重要話題上的話語爭奪,也可以看出歐盟試圖以發布研究報告的形式來設置涉疫情議題。《評估報告》本身也可以視作西方對華輿論信息戰的一部分。
三、中國媒體應對國際疫情信息競爭的對策與建議
新冠肺炎疫情加劇了國際輿論場的信息競爭,國際涉疫情輿論環境日益復雜嚴峻。該場域在未來較長時間內仍將是中西輿論交鋒的焦點所在。基于對《評估報告》和國際涉疫情輿論的分析,對中國媒體如何在涉疫情議題上應對和突圍西方話語壟斷,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一)聚焦熱點及時發聲,彌補和降低信息赤字
當前,中國外宣媒體的海外聲量已有顯著提升,但包括涉疫情信息在內,國際輿論中的涉華“信息赤字”依然嚴重。未來應提升報道議題的針對性,以疫苗效果性能、抗疫方式成效、新冠病毒溯源等信息競爭最激烈、國際主流受眾最關注的報道領域為主要發力點,把握涉華疫情信息發布和定義權,增加國際話題的中國信息量;積極打通和拓展信息渠道,做中國信息的第一發布者定義者;加強信息提煉和調研能力,提供有深度的信息內容;豐富傳播形式,用好生動直觀的視覺語言。
(二)站穩立場設置議題,跳出西方敘事框架
當今世界走向多極化,國際輿論也逐漸多元化,中國在國際輿論格局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中國媒體應更多參與和發起重要的國際性話題討論,努力打破西方引領輿論的慣性,用中國視角、世界眼光進行報道和評論,而不是陷入西方敘事框架隨波逐流。例如,中國媒體持續發起對美國德特里克堡生物實驗室安全問題的熱議,對輝瑞疫苗負面事件、西方媒體雙標報道中西疫苗等持續關注批駁,都是對國際輿論場中多元聲音的有力補充,也是對外國受眾關切的及時回應。
(三)提高輿情響應速度,增強輿論斗爭技巧
在“東升西降”的國際變局中,西方對華污名化加劇。未來應加強輿情監測,迅速響應西方發起的負面輿情,通過采訪當事人、走訪事發地等方式,用事實阻斷謠言傳播鏈。同時,提高預判能力,針對西方重點攻擊中國的話題,在熱點發生前提前介入,引導輿論,爭取讓真相走在謠言前。例如,當外國主流媒體大肆歪曲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承認中國新冠疫苗保護率低”,制造“武漢實驗室員工‘曾染病’”的謊言時,《環球時報》英文版在第一時間采訪當事人予以駁斥和澄清。又如中國-世界衛生組織新冠病毒溯源聯合研究報告即將發布前,《環球時報》英文版在早期介入,刊發采訪聯合專家組中方組長的報道,闡明調查的方法與成果,回應外界質疑和挑撥,積極引導輿論。
(四)剛柔并濟共情傳播,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
在當前國際輿論環境下,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中國媒體的報道常常吹毛求疵,質疑其專業性。中國抗疫取得巨大成功,對全球疫情防控做出巨大貢獻,這都為講好疫情下的中國故事提供了素材和底氣。中國媒體應自信、全面、客觀、立體地報道中國,不諱言矛盾和問題。西方大量散布涉華負面信息,對華發動信息攻勢,這對中國媒體來說,既是挑戰,也是在國際上進一步確立公信力、提升影響力的機遇。面對針對中國的惡意抹黑,應有力發聲,果斷駁斥。同時,做好受眾研究,針對性了解中國被誤解的源頭所在,加強柔性傳播、共情傳播,生動鮮活地還原事件原貌,用國際受眾易于接受的方式表達、疏通和引導。
(五)聯合各界更多力量,同頻共振形成合力
對中國各級媒體而言,除了持續加大傳媒公信力和影響力建設,還應加大力度培養知名記者和新聞評論員,培育特色鮮明的品牌,形成多聲部發聲。進一步加強與智庫的合作,發揮智庫智力優勢與媒體傳播優勢的疊加效應。進一步加強與更多國家和地區主流媒體的多元合作,共同設置議題,在國際輿論場凝聚共識、形成合力。
姚麗娟系《環球時報》英文版對外傳播聯絡部主任;張驁系《環球時報》英文版對外傳播聯絡部編輯
「注釋」
①“EEAS special report update: short assessment of narratives and disinformation around the COVID-19 pandemic (update December 2020 - April 2021)”,EU vs DISINFO,https://euvsdisinfo.eu/eeas-special-report-updateshort-assessment-of-narratives-and-disinformation-around-the-covid-19-pandemic-update-december-2020-april-2021/,2021-4-21.
②同①。
③《歐洲疫苗分配混亂 巴爾干國家開始尋求中俄疫苗》,《環球時報》英文版官網,https://www.globaltimes.cn/page/202102/1214904.shtml,2021年2月3日 。
④同①。
⑤同①。
⑥《輝瑞疫苗致挪威多人死亡,美媒為何沉默?》,《環球時報》英文版官網,https://www.globaltimes.cn/page/202101/1212939.shtml,2021年1月15日。
⑦同①。
⑧“Backers blast halt to Brazil trials of Chinese-made vaccine”,AP News,https://apnews.com/article/virus-outbreak-brazil-health-clinical-trials-saopaulo-cfe15d9de3909eb58d08e39363aa0786,2020-11-11.
⑨“China approved early distribution of a COVID vaccine to tens of thousands. Now there are safety concerns”,Fortune,https://fortune.com/2020/11/10/ china-covid-vaccine-early-approval-sinovac-delay-safety/,2020-11-10.
責編:荊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