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娟 王傳璐
摘 要:英語口語課程作為英語專業的基礎課程,一直是英語專業學生的短板。本文主要研究近些年新興的多元讀寫教學法在英語專業口語教學中的應用,力求解決目前英語專業口語教學存在的問題,為英語專業口語教師提供一些思路和啟示。
關鍵詞:英語專業口語教學;多元讀寫教學法;多模態
作者簡介:趙艷娟,王傳璐,華北理工大學輕工學院。
一、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社會對英語專業學生專業能力和應用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英語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要順應社會的發展而有所改變,而我國英語專業學生重讀寫而輕聽說的現狀并沒有改變。英語作為語言的一種,交際能力應該放在首位,交際能力是學習英語的基礎也是最終目的,但是英語口語能力的培養在我國英語教學中一直都是弱項和短板,如何用更好的教學法來教授英語口語成為目前英語專業教學面臨的難題之一。
英語專業的教學法是與語言學特別是應用語言學息息相關的,現代意義上的語言教學理論探討,可追溯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英美學者在中國(以Lawrence Faucett為代表)、日本(以Harold Palmer為代表)、印度(以Michael West為代表)開展的英語教學實踐和理論總結。隨著1941年密歇根大學“英語研究所”(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的成立以及Teaching and 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一書的出版,語言教學研究大勢漸成。
從20世紀末開始,國外興起對多模態語篇、多模態讀寫能力以及逐漸延伸至多元讀寫能力及多元讀寫教育的研究。從《多元讀寫教育學:設計社會未來》發表以來, 多元讀寫與多模態研究成為語言學和教育學的研究熱點。很多與多元讀寫理論相關的專著與論文集在近些年涌現出來。在我國,很多語言學家對多元讀寫教學法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包括對英語教育的啟發、對大學英語教學的理論指導。
目前,我國高校大部分英語專業學生存在英語口語水平不高、表達不流利不順暢的問題。口語課程是英語專業必修基礎課程,在大學一、二年級開設,一部分高校的口語課程為外教授課,外教授課雖然教學方式靈活,內容豐富,課堂輕松有趣,但是學生學習的知識和學習效率是不足的。國內口語教師雖然深知口語對于英語專業學生的重要性,但由于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長期熏陶,導致課堂上其教學方法過于刻板和程式化,并不能適應目前由于擴招導致的大班額和師生比失衡的局面。教學方法的選擇對口語教學的有效性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多元讀寫教學法理論框架
為了應對日益多模態化、多媒體化的課堂教學,多元讀寫教學法應運而生。多元讀寫教學法是由新倫敦小組在1996年發展起來的。該教學法將“設計學習”作為教學理念,包括可利用的設計、設計過程和重新設計。
多元讀寫教學法由四個模塊組成分別為實景實踐( situated practice) 、明確指導( overt instruction) 、批判框定( critical framing)和轉化實踐( transformed practice) 。
(一)實景實踐(situated practice)
研究者認為,如果教學目標之一是提高學生在實踐中掌握知識的程度,那么學習者沉浸在一個真實實踐形式中是必要的。應用多元讀寫教學法時,沉浸在有意義的真實實踐中的學生群體,基于自己的背景和經歷扮演著多元和不同的角色。有充分的證據表明,除非讓學生有學習的動機并讓他們認為用他們感興趣的方式學到的東西將來能夠用到和發揮作用,否則他們學不會任何東西。因此,實景實踐作為構成沉浸式教法的一個重要方面,必須認真考慮所有學生的情感、社會文化需求及身份。
在口語課堂活動中,學生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這些角色發生在他們的真實生活中,或者對在將來的工作場所或社會中可能發生的事情進行提前演練。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是這些活動的設計者,在學習進程中指導學生。從這個方面來說,評價絕不能用來判斷,而應該用發展的眼光來評價引導學生,輔助他們有更進一步的發展,即作為社會的一員他們能夠充分利用資源并為之做出貢獻。
(二)明確指導( overt instruction)
明確指導并不意味著直接傳播、訓練和死記硬背。相反,對于教師和支持學習活動的專家而言,它包含所有積極的干預,這些干預讓學生專注于他們的經驗和社區內活動的重要特點,以此讓學生基于已經具備的知識經驗,在獲得明確信息的時候獲得最充分的組織和指導實踐。在此階段,學生意識到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角色和干預,并能夠和其他學過的內容相聯系。
(三)批判框定( critical framing)
批判框定的目標是幫助學生構建在實景實踐中逐漸獲得的知識,在明確指導階段培養的自覺控制和理解,并與知識和社會實踐特定系統的歷史、社會、文化、政治、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相關聯。
根據新倫敦小組的觀點,學生可以通過批判框定,“從他們所學的知識中獲知必要的個人和理論的距離,建設性地進行批判,解釋它的文化定位,創造性地擴展和應用,并最終在舊的和新的群體中實現自我創新”,這是轉化實踐的基礎。
(四)轉化實踐( transformed practice)
學生對某一知識系統有了一定的了解或者可以批判系統間的關系之后,就可以把抽象的知識置于實景實踐中,但現在是再實踐也就是理論成為反思性實踐。這使學生能夠將“設計”應用于不同的領域,從而創造新的“設計”。因此,基于先前的實踐、指導和批判框定,學生增加了在某一材料中的實踐能力從而產生新的材料。這包括在特定的語境下爭取實現更高質量的產出,也能將所學的知識置于新的社會文化背景下進行應用。
新倫敦小組強調,多元讀寫教學法的四個模塊不是一個線性結構,相反,它們是以復雜方式關聯組合。為了使這四個抽象的模塊更易于在教學設計中實現,它們被轉化成“更容易理解的”“知識過程”:體驗、概念化、分析和應用。
三、多元讀寫教學法在口語課堂的實際應用
與傳統教學法相比,多元讀寫教學法為英語口語教學提供了更具有效性、實踐性的教學方法。下面以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現代大學英語:口語1》Unit14 “Celeb-rating Holidays and Festivals”為例,根據多元讀寫教學法理論,可以將口語課程設計分為實景實踐、明確指導、批評框定、 轉化實踐四個步驟。
(一)實景實踐:通過真實的場景進行口語學習
實景實踐是指為學生的語言學習建構一個真實的語言環境,通過已有的經歷和已經掌握的知識來獲取新知識。也就是說,英語口語教學過程中,應該讓學生沉浸于真實語境中,雖然不能置身于國外的生活學習環境,但是教師可以有意識有目的地創設一些真實的情境,這些情境能夠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能夠在放松愉悅的場景下學習知識,口語交際能力進一步得到提升。例如在教授Unit14 “Celebrating Holidays and Festivals”的時候,提前將教室進行布置,營造節日氛圍,并將學生分成兩組,一組準備圣誕節派對,一組準備春節聚會,兩組互相邀約,介紹各自節日的起源、習俗并且分享各自節日發生的趣事。這樣讓學生置身于真實的場景并且進行角色扮演的設計,能夠讓學生放松下來,克服心理障礙,大膽張口,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自主去學習新的語句會更地道,在學習與節日相關口語表達的同時還能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二)明確指導:教師適當介入指導學生獨立構建意義
明確指導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適當介入。在口語課堂中,教師起著促進者和指導者的作用。在實景實踐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找出英語交際過程中的語言規律,鼓勵學生利用原有知識更進一步地學習探究新知識新領域。教師參與學生組織的活動,和學生一起總結歸納英語語言規律,讓學生由被動地重復英語單詞句式變成主動地總結并學會獨立構建意義。在學習Unit14 “Celebrating Holidays and Festivals”這一單元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自主總結描述和提問節日的句式、常用詞組、節日的英語名稱等,這樣學生會更加積極主動參與進來,并且學到的知識會記憶深刻。
(三)批判框定:課程的人文道德教育
批評框定就是使學生在實景實踐中通過教師的明確指導, 了解語篇中的價值觀與意識形態。需要指出的是,批評框定并不是讓學生持負面態度對事物進行批判,其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使其能夠對教材文本及其蘊含的社會文化現象進行客觀理性的分析。學習一門語言的同時也就是在認識和學習其文化,英語專業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必然會接觸到西方文化和價值觀并受其影響,教師在課堂上要積極引導學生在學習知識文化的同時,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例如Unit14 “Celebrating Holidays and Festivals”這一單元指出傳統的中國節日面臨很多挑戰,提出“由于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國人生活方式的改變和西方節日的引入導致的巨大變化,我們是否堅持維護傳統節日習俗?我們如何慶祝節日才能匹配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是否應該慶祝西方節日?”等開放性問題讓學生討論,以此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四)轉化實踐:獨立學習,知識創新
轉化實踐指學生將其所學知識運用到新的社會文化語境中。Kalantzis與Cope認為,轉化實踐是多元讀寫教學法的最終實現部分,要求學生不僅能夠熟練運用所學的知識而且能夠創造性地、恰當地使用他們所學的知識來解決新問題。經過前面實景實踐和明確指導的教學步驟,根據單元主題“Celebrating Holidays and Festivals”,要求學生自主選擇喜歡的中國節日和西方節日進行介紹并組織安排活動。這樣,學生可以根據前面的口語活動和知識總結獨立地進行學習,甚至進行創新。
四、結語
多元讀寫教學法作為近些年新興的教學法之一,為英語口語教學開辟了新的思路,一方面可以擺脫傳統的程式化教學模式,讓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宗旨得以體現,另一方面在提升學生知識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創新能力,全面培養學生。英語口語教學屬于語言學的研究范圍,具體來說屬于應用語言學的研究范疇,教師作為學生的指導者、督促者,應實時了解和掌握最新的英語語言學方面的前沿研究成果,用理論指導實踐,以實踐驗證理論正確與否。
參考文獻:
[1]New London Group. A pedagogy of multiliteracies: Designing social futures[J].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1996(1):60-93.
[2]Mills K A. The Multiliteracies Classroom[M]. Bristol: Muhilingual Matters, 2011.
[3]馮德正.基于多元讀寫理論的課堂設計:以英語語言學課程為例[J].中國外語,2017(3):55-63.
[4]馮德正.英語教學中的人文道德教育:正面價值觀的多模態語篇建構[J].外語界,2015(5):2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