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姍姍 黃娟


摘 要:立德樹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課程思政是將這一任務落到實處的有效舉措。《高等職業教育專科英語課程標準(2021年版)》提出高職英語學科的四大核心素養,其與課程思政的育人目標高度契合。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應該以新課標為指導,以課程內容為載體,將課程思政的內容融入日常教學之中。通過拓寬題材的廣度、發掘知識的深度、提升內容的溫度,充分發掘教學中的思政元素并在教學中加以應用,達到“融鹽如水,潤物無聲”的育人目標。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課程思政;高職公共英語
作者簡介:曹姍姍,黃娟,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020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其中指出,立德樹人成效是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將顯性教育和隱形教育相統一,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這對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在高職公共英語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高職公共英語作為一門重要的公共必修課程,覆蓋了高校所有專業的學生,是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的重要陣地。
學生在學習大學英語的過程中,會接觸到大量介紹西方文化、社會、經濟和生活的英文資料,幾乎涵蓋了思政教育的各個方面,是對學生進行價值塑造和思想引領的絕佳素材。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開展思政教育,能豐富學生對于中西方文化差異的理解,增強對于中華文化和社會主義優越性的認同。通過對比中西方國家不同的政治制度、文化傳統和風土人情,理解兩種文化的差異,辯證看待中西方文化,樹立正確的三觀,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學生在學習英語知識、夯實英語技能的同時,如果能得到源源不斷的文化浸潤與精神洗禮,樹立正確的三觀,將會對他們整個大學階段乃至一生都產生長遠的、積極的影響。
如今的高職公共英語教學在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內容的設置、教材的選擇等方面多偏重于西方語言和西方文化,重在對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培養。這種文化“一刀切”的現狀很容易造成學生對西方政治和文化片面的理解和追捧,不利于處于青年學生正確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塑造。這種母語文化的缺失現象也造成了學生對母語文化認知的缺失,不能用辯證的態度去理性地看待文化之間的不同。因此,在英語課程思政建設體系中加入中國文化,彌補母語文化的認知缺口,是十分重要且有意義的。
二、新課程標準中對于課程思政、學科育人的要求
《高等職業教育專科英語課程標準(2021年版)》提出,高職英語課程是一門各專業學生必修或限定選修的公共基礎課程,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
高職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職場涉外溝通、多元文化交流、語言思維提升和自主學習完善。職場涉外溝通的目標是學生通過高職階段的英語學習,進入工作崗位之后能夠完成職場情境中的涉外溝通任務,實現順暢進行跨文化交流。在溝通中學會平等與尊重,富有同情心。多元文化交流目標重在培養學生辯證思維的能力,通過中西方文化的對比學習,樹立平等與包容的意識,深刻理解和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建立文化自信。語言思維提升和自主學習完善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意識,遇事不跟風不隨大流,具備創新品格和審慎公正的態度,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這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的要求高度契合,也為高職院校英語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提出了清晰的目標和參照。
新課標針對課程實施過程提出了“堅持立德樹人,發揮英語課程的育人功能”的具體要求。高職公共英語作為一門覆蓋性廣、課時較多、時間跨度長的基礎學科,充分體現了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結合,所以開展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思政教學勢在必行。
三、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實施路徑探索
(一)根據新的課程目標深入發掘教材內容中的思政元素,挖掘課程的深度
首先,高職英語教師自身必須具備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文化自信,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將高職公共英語課堂變成傳播文化自信、培養民族精神的堅實陣地。“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端正政治立場,從中國的國情出發,拒絕盲目推崇西方文化和制度,使學生對社會主義制度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認同。
大力挖掘課程內容中的思政元素,將其隱形地貫穿于教學的始終,改變課程與思政“兩張皮”的局面。以筆者所用教材《新職業英語》為例,第一冊第五單元的主題是“Trade”,學生的學習目標如下:一是掌握貿易的基本概念,了解國際貿易的基本原則;二是掌握與貿易相關的英語單詞、詞組等基本英語表達;三是學會一些貿易中的推銷手段;四是學會寫銷售確認書。這是這一單元的知識與技能目標,除此之外,教師還應看到隱藏在課本內容中的課程思政內容:中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大國地位,中國對外貿易強勁發展背后的原因以及中國對外貿易對世界的貢獻。結合這些思政內容,教師在課堂上就能有的放矢,在教會學生英語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潤物無聲地將中國的大國擔當、責任和使命感融入課程教學之中,通過一些針對性強的課堂和小組活動,讓學生討論、發表演講、進行口語對話和展示,使學生感受到中國在整個世界經濟格局中的重要影響,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時具備全球化視野,樹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的信念和決心。
由此可見,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開展需要教師具備較高的思想政治素養和挖掘教材的能力。教師能夠從課程設置的知識和能力目標之外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并將這些元素融入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過程之中,使學生在掌握語言基礎知識的同時,得到一次精神的升華和三觀的重塑。
(二)補充開發教材中的思政內容,拓展課程的廣度
目前的高職公共英語教材中多為介紹西方政治、經濟、文化、風俗及公司企業的英文材料。譚蘇燕、章慶娥曾指出:“現有的大學英語教材中普遍存在‘中國文化失語現象,有關中國文化的內容平均約占教材總內容的2%。”因此,在進行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單元主題設置相應的思政教學目標,圍繞這一目標自行篩選教學內容,并根據教學需要對教材進行拓展延伸,補充相關的中西方文化對比的實例,加深學生對于不同文化的理解。這就要求教師具備較強的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的能力,在保留高職英語課程的英語學習與技能培養屬性的同時,凸顯其思政教育功能。
以《新職業英語》第一冊第一單元為例,這個單元的主題為“Organization”,主要介紹了Google 公司的成長和發展歷程,要求學生能夠識別寶馬、福特、蘋果等一些知名企業的logo, 掌握公司架構的相關知識,會用英語寫公司簡介。在這個單元的學習中,教師希望學生能夠不僅了解Google 的成長發展史,而且能夠對中國的知名企業有所了解。基于這一目標,教師在logo學習環節可以向學生展示更多中國公司的logo, 如華為、小米、騰訊、阿里巴巴等,讓學生了解更多的中國知名品牌。學完課文后,引入有關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的視頻,深度閱讀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的簡介,了解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的創辦歷史和發展過程,在對比學習中使學生感受到“中國制造”“中國工匠精神”的偉大,通過華為和谷歌兩家公司的對比,深切感受到科技給人類帶來的巨大改變,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使學生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通過對教材內容的補充和拓展,使中國文化和中國元素更多地出現在高職公共英語教學中,潛移默化地植入民族情感和大國擔當。在中西方文化的比較中,學生能夠更深刻地意識到兩種文化的差異,從而加深對國家的認同感,促進了多元文化交流素養的培養。
其次,充分借助在線開放課程等網絡學習平臺,利用“互聯網+教育”的模式,打破英語學習的時空界限,使學生在線上、課外也能接觸到豐富的與課程相關的閱讀材料,擴大學生自主學習的時空維度。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拓展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在完成課上任務的同時能深入思考與之相關的問題,通過在線開放課程的空間平臺加深對課堂內容的理解,并饒有興趣地進行課外拓展閱讀和訓練,大量豐富有趣的英文學習資料也拓展了學生的國際視野,針對性地實現了英語課程思政的目標。
(三)厚植人文元素,提升課程的溫度
高職公共英語作為一門覆蓋率廣、學習人數較多的公共基礎課,在為學生的專業課程提供輔助和支持的同時,其本身也具有明顯的人文屬性。南京大學的從叢教授在《光明日報》發表文章,呼吁“我國英語界和中國文化界同仁應攜手研究有關教學內容的合理配置,使學生使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水平與基礎英語水平的提高及對西方文化背景的了解呈同步增長之勢,才能使我們的學者與國人在使用英語進行交流的過程中具有堅實的文化主體性和文化操守”。
人文性是高職公共英語課程的重要屬性,英語課堂是教師傳播中國文化和價值體系的主戰場。這一屬性意味著教師在課堂上除了向學生傳授英語知識和技能之外,還有責任對學生進行價值引領和思想塑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感受真善美的力量,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英語課堂打造成充滿人文關懷的學習園地,提升課程的溫度。
以《新職業英語》第一冊第三單元為例,該單元的主題是“Business Meals”,介紹了西方及西方的餐桌禮儀,要求學生掌握與西餐相關的英文單詞、詞組和句型,了解西方的餐桌禮儀、就餐的座位禮儀,會用英語點餐。基于以上語言知識和能力目標,教師進一步拓展、發掘出這個單元的思政目標,即通過中西方飲食文化和餐桌禮儀的對比,使學生進一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教師給學生補充關于中國飲食的文章,播放《舌尖上的中國》等介紹中國美食的視頻,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介紹一道中國傳統美食。學生用英語講述餃子、湯圓、粽子等極富中國特色的食物。通過講述使學生感受到中華美食不同于西餐的獨特魅力和情感價值,加強了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在夯實英語技能的同時加深了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和理解,厚植人文元素和家國情懷。
四、結語
高職公共英語作為一門公共必修課,是開展課程思政,對學生進行價值引領和思想塑造的重要陣地。《高等職業教育專科英語課程標準(2021年版)》提出“堅持立德樹人,發揮英語課程的育人功能”的要求,對標新課標中提出的學科核心素養,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深入發掘教材內容中的思政元素,挖掘課程的深度;補充開發教材中的思政內容,拓展課程的廣度;厚植人文元素,提升課程的溫度。將思想政治教育和情感價值觀的滲透貫穿至課程教學的始終,充分體現高職公共英語課的育人價值,使學生在語言學習的同時,得到思想素質和情感態度的提升,獲得受益終生的精神財富。
參考文獻:
[1]全小燕. 融合課程思政的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實踐研究[J].對外經貿,2021(3):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