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鳳霞
在日常的數學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老師們一直很重視引導孩子們課堂發言,但是課堂上仍存在著越到高年級,舉手發言的孩子越少的普遍現象。究其原因我想:一是數學學科的語言特點,大多以概念、術語、符號、式子、圖形等形式表達其內容,語言比較抽象、短少、嚴密。二是在低年級孩子最有模仿表現欲的時候,我們沒有把握好時機,為孩子打好口頭表達基礎,導致越大越不愿舉手發言。為了提高孩子的數學表達能力,我在《 低年級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培養的實踐研究 》課題中做了些嘗試,培養學生“說”數學。
一、營造寬松的氛圍,讓學生敢說
培養孩子的數學表達能力必須從低年級開始。低年級的孩子,有較強的自我表現欲,但剛入學到新的陌生環境,多少都會有些拘謹,那么怎樣才能讓他們想說而又敢說呢?我想我們應該努力創設一種寬松、自然、和諧的數學學習環境,只有在這種和諧的環境氛圍下,學生才能張揚個性,暢所欲言,在探索未知知識時才能釋放出巨大的潛能。
教學中我一是鼓勵他們大膽說,并及時表揚他們??梢允钦Z言鼓勵,有時候會給出大拇指肯定,有時候會是獎章獎勵……這樣最直接最簡單的方法,會慢慢地樹立起愛發言的自信心。二是對那些愿意回答問題而又說得不好的學生,我更注意自己的表揚與幫助。在他們感到尷尬時,我會用一些輕松幽默的語言,消除學生的緊張情緒。如果班里出現有嘲笑現象,我會及時制止,讓學生認識到嘲笑別人是不文明的行為,如果覺得表達得不到位或不準確,我會鼓勵他們舉手補充。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健康的交際心理,為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提供可靠的保證。
二、提供說話的機會,讓學生多說
我們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會按自己的預設推進教學,教師講得過多學生講得少,在不知不覺中剝奪了學生的話語權,錯失了很多說的機會,因此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我們還要多提供給他們說話的機會。
(1)同桌說。同桌說,是課堂教學中給學生說話機會最方便快捷的方式。教學中每教完一個知識點后,為了讓學生及時的鞏固,可以同桌間互相說。比如:教學《約數與倍數》《萬以內數的讀法》等等,我會讓學生根據給的習題,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約數?讀出下面各數等等,和同桌互相說,或是課堂上某一問題的提出,舉手發言的同學較多,時間關系又不能照顧到讓每一個都能說,這時候老師的一句“和你的同桌說說”,既不打擊到學生想說的愿望,又能解決了說的需要。通過說的練習,既鞏固了思路,逐步學會敘述,又掌握了一定的方法。
(2)補充說。教學中在傾聽完同學發言,當遇到有說得不規范不完整,或是不正確時,我注重引導學生有禮貌的糾正或補充。如:“你說的這題,我有不同的看法”“你的解答非常好,但我還有另外一種解法”“你說的這個問題不全對,后半部分我認為應該這樣……”,等等,既小結肯定了之前同學的回答,又表達了自己的觀點,這樣的課堂能讓學生在相互尊重中互動,在互動中產生思維碰撞,又可培養學生敢說敢想,善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好習慣。
(3)復述說。教學中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當拋出問題后沒人能回答出來,或只是個別同學能說出答案,顯然這是大多數同學的知識盲點,需要強調鞏固。這時候我常常是引導學生“誰能像老師這樣說一說?”“誰能把剛才某某同學說的再說一遍?”等等,鼓勵他們復述說出,強化了思考,也鞏固了知識,也提供了大家說的機會,這樣對全班同學的學習也能起到指導作用。
三、提供準確的示范,讓學生會說
低年級學生思維表達能力弱, 雖然在入學前也積累了一定的生活語言,但隨意性大,零碎殘缺,含糊不清不規范。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語言示范和指導顯得尤為重要。
(1)填空式訓練。教學中在數學知識的重點、難點、關鍵處,有意識地停頓,讓學生填空式的回答,既鞏固了知識,又訓練數學語言的表達。如二年級上冊“倍的認識”時,結合課件圖形的演示說一說:“第一行擺3根小棒,第二行擺的是第一行的6倍,第二行擺多少根小棒?就是求(? )的(? )倍是多少,也就是求(? )個(? )相加是多少,用(? )計算。列式:(????? )。”這樣設計有利于學生注意敘述的前因后果,上下連貫,把數學現象、思維過程描述得完整、嚴密、合乎邏輯。
(2)模式性訓練式。教學中,對一些問題的表述,教師提供一些啟示性的關聯詞語、紐帶詞語,讓學生根據此模式進行語言訓練。如在引導學生回答自己演示操作過程時,讓學生用“先擺……再擺……然后……”、“首先……然后...最后……”的句式來回答;在觀察完情境圖可以這樣說“這幅圖告訴我們這樣的數學信息……”;在教學解決問題時,引導學生以這樣的敘述思路“已知……和……,可以求出……”,或“要求……必須先求出……”的句式去敘述,讓學生知道這樣表達理由充分,值得信服,堅持這樣的訓練,能使學生的語言更加規范、有條理。
(3)變換式訓練。當學生有了一定的數學語言基礎后,可引導學生變換方式,多角度地對數學現象進行描述,或是一題(圖、式)多“說”,以加深學生對概念、公式、算理的理解,靈活應用數學知識,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如:“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這句話可讓學生變換為:“所有的正方形都是長方形”“長方形不一定是正方形”等形式。這樣的訓練方式久而久之,學生就學會用自己的話理解數學概念,數學知識。
(4)教科書的示范作用。教科書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也是學生學習數學語言的工具書,因此,我常常利用晨讀或課前積累,指導學生認真讀書教科書,讀書中的概念、公式、數學小知識等等,學習書中準確、精煉的言語表達,逐步養成嚴謹、規范的表達習慣。
總之,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見成效的,它需要我們老師長期持之以恒的訓練,才能得以提高。讓我們在教學中教學努力,努力讓學生既會想又會說,既可以培養學生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又可以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