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萍萍
摘要:作為國內最大的短視頻平臺之一,有數據顯示嗶哩嗶哩生活類慢視頻的投稿量和播放量已超過游戲類視頻躍居第二。本文立足于“慢運動”發展的背景,以嗶哩嗶哩平臺的慢視頻為分析對象,從敘事特征、互動方式、表征元素三個角度對慢視頻進行探析,發現慢視頻興起的背后隱含了人們對現代化社會的批判、對前工業化生活的懷念、對美好生活與人生意義的追求,在警惕其虛構“擬像”的同時,更深遠的意義在于啟發人們思考“如何生活”。
關鍵詞:慢視頻 敘事特征 田園元素 生活流
2019年艾媒數據對嗶哩嗶哩(以下簡稱“b站”)的調查報告顯示,生活類稿件已經成為嗶哩嗶哩繼游戲類稿件之后投稿數量與觀看數量占比第二的視頻內容,這些生活類稿件中含有大量慢節奏敘事的短視頻稿件,視頻背景大多遠離城市中心,題材包含外出露營、自駕旅行、路途風光、洗菜燒飯、繪畫蓋房、鄉間勞作、鄉村景色、鄉間野趣等。拍攝此類短視頻的up主更是受到了主流的關注與討論,比如,拍攝農作物生長、烹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李子柒,截至2022年3月底,其b站粉絲為781萬,2020年入選《中國婦女報》十大女性人物,受聘擔任首批中國農民豐收節推廣大使;又如,從開始拍攝竹鼠養殖的嬉笑艱辛隨后轉為記錄農家野趣的華農兄弟,截至2022年3月底,其b站粉絲622萬,2019年獲得第十一屆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榮譽稱號。
此類短視頻的崛起與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明顯得益于人們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變化。探尋這種變化的脈絡,思考慢視頻風格的獨特性,理解慢視頻受到青睞的原因,以至背后是否潛藏被忽略的問題,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加拿大記者卡爾·奧諾雷2004年在其著述《慢的贊美》中提出“慢運動”這一概念,慢運動主張人們按照事物本來的節奏生活、工作和學習,打破各行各業對快節奏、高效率的追求,慢下來享受生活,從而尋回真正的自我。
“慢運動”在影視領域的實踐最早可追溯到波普藝術大師安迪·沃霍爾導演的《帝國大廈》,該電影時長485分鐘,全程只有一個鏡頭,記錄著帝國大廈在陽光照射下從晚上8點到凌晨2點的光影變化。2007年到2014年,韓國王牌綜藝制作人羅英錫陸續推出幾檔節奏敘述緩慢的綜藝節目,如《三時三餐》,節目被戲稱為“禪綜”,邀請嘉賓去到鄉村田野或是偏遠山間,自食其力利用資源生火做飯,遠離現代化電子產品,節目一反常態化的制作流程,卻創造了多次韓國綜藝的收視高峰。
2013年,我國上線iPanda熊貓頻道,該頻道全天候直播大熊貓在熊貓保護基地的生活日常,截至2022年3月底,該頻道的b站用戶關注量已有89.8萬人。2017年,湖南衛視推出生活類綜藝《向往的生活》,節目邀請嘉賓到農家勞作生活,重拾鄉間樂趣,一經播出便成為當年的現象級綜藝,并隨后引發了各大衛視的模仿熱潮。2020年1月,央視播出《疫情24小時》節目,全時全景地記錄武漢火神山和雷神山方艙醫院建造過程,在這一緊張卻枯燥的過程中,竟累計超過有1300萬人觀看節目,網友們戲稱自己在“云監工”,并給現場的挖車鏟車等工具起了“挖土機天團”的昵稱。
“慢運動”在電影、綜藝、直播等視覺類型方面的實踐成功進一步激活了一類更有創造力的視頻類型,即慢(短)視頻,“慢+短視頻”成為b站上迅速上升的熱搜詞,在移動拍攝設備的幫助下,越來多人開始拍攝專注于個體的微觀敘事,個體的生命探索與精神追求成為敘事的目標。
“慢視頻”是人們對視頻時長的直觀感受,“慢”不僅是敘事手段,更是一種態度,一種主張。
1.敘事過程的弱戲劇性。戲劇性原是戲劇藝術的術語,它將社會生活中的矛盾和沖突通過戲劇藝術特有的表現手段展示出來,隨著沖突的開展,形成了有開端、發展、高潮、結尾的層次豐富的故事情節,以此展示人物的性格和藝術家的思想感情,使觀眾產生強烈的戲劇審美效果,小說、戲劇、影視作品皆具有不同程度的戲劇沖突。戲劇沖突在藝術作品中的遍在性與重要性甚至使有些人認為,無戲劇沖突則無戲。然而慢視頻呈現的卻是一種弱戲劇沖突的生活化敘事,它受到近年來日本電影界流行的“生活流”藝術影響,避免建構強烈的戲劇沖突和矛盾沖突,以波瀾不驚的平淡生活片段為主要素材,在其中不斷積攢敘事動力推動敘事節奏,這種“生活流”敘事沒有大起大落的故事情節,也沒有劍拔弩張的戲劇沖突,反而這種平淡十分吸引人,容易讓觀眾產生共感,更深刻地思考并感受人物的情感心理。
此外,b站上的多數慢視頻畢竟不是傳統影視制作工藝下的成果,它更多地出自普通人運用便攜的移動設備拍攝剪輯而成,展現個人豐富的日常生活,就像黑龍江諺語《日常》所描述那樣“春捂秋凍夏防寒,一年四季不害病”,充滿了生活的細節和瑣碎的事情,沒有那么多強烈的戲劇沖突、起承轉合、情緒浮動,有的只是遵循著生活的規律。
2.多空鏡頭與話語留白。空鏡頭是指畫面中沒有人的鏡頭,常出現環境背景,交代事件空間、抒發人物情緒、推進故事情節,表達作者態度,因此又稱為“景物鏡頭”。空鏡頭又常組合話語留白,此時只有畫面,沒有聲音。空鏡頭在視覺上能給予觀眾舒緩和放松,因為空鏡頭通常運動速度低、畫面同質度高。例如李子柒視頻中經常出現遼闊藍天、層巒疊嶂、白色暮靄、花叢錦簇、碩果累累;華農兄弟的視頻中穿插著溪流、道路、房屋、田地等元素,錯落有序,當眼球得到短暫放松后,下一個轉場畫面能夠更好地被注意到。除了視覺上的放松,還有大腦的暫時放空,上一段情節有時間留給觀眾細細品味,理解創作者所要表達的意圖。短暫的留白也有利于記憶此前的內容,因為生活類慢視頻往往伴有知識技能傳授的功能,如一道菜的制作工序、一個帳篷的搭建過程、一個簡易家具的打造步驟等,學習這些生活技能也是受眾觀看慢視頻的重要動機。
空鏡頭更重要的作用是借物喻情、渲染意境。例如,華農兄弟多次對村莊全景進行航拍,包括春天翠綠遍野之時、午后暮光籠罩之時、微風吹起農作物搖擺晃動之時,常常在這種空鏡頭之后,視頻便戛然而止,以此在影片的結尾傳遞一種情緒,烘托一種氛圍,表達創作者的情感和態度,留給觀眾思考,達到“余音繞梁三日”的效果。
3.彈幕交談的強互動性。互動是個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群體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的交互作用過程,符號互動理論認為互動過程的核心是符號,而符號不是一成不變的,包括語言、文字、動作、物體、特定的情境等。觀看慢視頻即是一種特定的情境,在這個情境中,人與人之間不僅是在互聯網上進行彼此想象,并且能在慢視頻的空鏡頭與話語留白間隙間開展激烈的彈幕對談。彈幕最早是一類軍事用語,之后被引申為“評論”的意思,因為大量的評論在屏幕上飄過的景象像是飛行射擊游戲里的彈幕,因此開始有網友將這種評論稱之為“彈幕”。這種彈幕與傳統評論的區別在于,傳統的評論方式是與視頻隔離的,即有專門的視頻播放區和評論區,評論更像是單向的,難以與評論畫面和其他評論形成互動,而彈幕是直接覆蓋在畫面中的,通過調節彈幕透明度,還可以同時看見彈幕底下的畫面,這樣觀看視頻的人在看到彈幕出現的同時,可以直觀地領會到彈幕所指,并同時編寫一條彈幕與之回應。

這種隔著屏幕的彈幕間互動在互不相識的網友之間產生一種相互陪伴的效果。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的需求包含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這五個等級結構,在觀看慢視頻與相互發送彈幕的過程中獲得的陪伴感恰好是一種歸屬與愛的需求滿足,并且在個人的需求層次結構中居于關鍵位置,起著需求間承上啟下的作用。人們在欣賞李子柒“慢”生活之余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視頻本身仿佛變成了一個樹洞,人們在此談論自己的抑郁癥,生活中的困難,大城市生活的壓抑等。慢視頻就像一個在線虛擬壁爐,吸引著陌生網友在“壁爐”前取暖、交談,排解孤獨與壓力,慢視頻中的環境白噪音則是最溫暖的伴奏。
慢視頻的拍攝背景往往是遠離都市的鄉村,村舍、農田、果樹等田園元素有意無意地出現在各種取景中。例如,李子柒視頻的拍攝場地是在四川綿陽鄉下,華農兄弟的拍攝地點是在贛南鄉下,野居青年視頻的拍攝地點是在陜西臨潼山村,視頻中牛羊雞狗、山上河邊、農耕勞作、砍菜燒飯、破舊廠房、農家言語的景象屢見不鮮。這些田園元素既構成了畫面的組成部分,也有著其獨特的內涵和深意。
第一,情托田園,追尋意義與美好。長期以來,中國社會一直專注解決的是物質短缺、物質解放的生存問題,而隨著物質生活逐漸豐足,社會意識形態逐漸轉變成“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美育的問題,從現代化發展程度來看,建設充盈的現代化,重構精神、意義和美感的世界是必然的走向。日本消費社會研究專家三浦展提出“第四消費時代”與這種轉向不謀而合,第四消費時代描述歐美、日韓等現代化發達國家在經歷大量生產、消費和追求更高級產品的消費之后,消費觀念逐漸從推崇潮流與奢侈品,轉變到追求內心的和諧、平靜、傳統特色、人與人的連結上來。于是慢視頻所描繪的和煦田園景象、文化、語言,結合人們回望舊時記憶時的美化濾鏡,不可避免地被作為了寄托人們尋求自我內心精神與意義的對象。與此同時,城市中心的快速發展與城市化對周圍地區的支撐性需求,使得許多人主動或被迫離開了原生故土,走入了一幢幢鋼筋混凝的建筑之間,隨著現代城市環境污染、交通堵塞、傳染病等風險屢見不鮮,人們越來越想念傳統鄉村,并希望回到曾經寧靜、和平、美麗而樸素的鄉村。
第二,在加速社會概念下,休息是為了再出發。德國社會學加哈特穆特·羅薩提出“加速社會”這一概念,認為這是社會發展現代性的核心過程,新技術進步、社會進步、生活步伐加速這三種力量是現代社會加速發展的重要標志,它們逐漸形成一個封閉、相互滲透、循環往復的加速周期,由此導致了人的新異化。在加速社會中,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可自由支配的時間越來越少,人們必須不斷調試自己以適應時代發展,而當個體無法適應加速社會和激烈競爭環境之時,一種害怕落后的焦慮情緒便悄然滋生,焦慮成為一種持續的、彌散的社會心態。而慢視頻中的田園元素向人們展示了更加舒緩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就像加速社會下的心理減壓閥,引導人們放慢腳步去感受生活,從而減輕人們在加速社會中的心理壓力,為人們擺脫快節奏對生活的侵蝕和物質對精神的僭越提供了一種可能,人們徜徉在慢視頻所營造的田園風情中可以暫時忘卻現實生活中的煩惱。羅薩的研究亦表明,人們在加速社會中會主動采取一些“減速行為”,就像太過緊張疲勞的經理或老師會暫停工作,去上靈修或瑜伽課程,有些作家會建議在學習或工作的過程中慢下來,能夠增加創新的能力與創造力,這是為了“在競賽中稍事休息”,好在之后的加速社會系統中走更長遠的路。
在“慢運動”的蔓延下,慢視頻的敘事特征表現為節奏緩慢、戲劇沖突性弱、空鏡頭與留白多、彈幕互動性強,敘事內容則呈現大量的田園元素。這種媒介構造的影像縫合著人們在現實與理想之間的裂縫,從而得到短暫的放松和自我潔凈,獲取著繼續前進的動力。但需要明白的是,慢視頻中所描繪的宜人景象本質上是一種“擬像”,其真實場景并不一定如視頻里表現那樣美好。無論如何,在觀看之后能夠沉下心來思考自我與生活的關系,探索自我價值觀與生活方式,也許才是慢視頻更重要和更深遠的意義。此外隨著慢視頻的發展,也應該警惕被消費主義邏輯裹挾的陷阱,致使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被曲解和物化。
作者系廣西財經學院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講師
本文系2020廣西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提升廣西革命文化與紅色精神傳播力研究”(項目編號:20FXW005)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劉朝霞.第四消費時代的現代性反叛與田園想象——以李子柒海外走紅為案例的分析[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0(09).
[2]郭楓楠.當代日本電影的“生活流”藝術[J].電影文學,2020(24).
[3]李慶豪.基于受眾心理的慢直播研究[J].青年記者,2020(29).
[4]張崢,張金堯.想象與替代:對國內慢綜藝熱的冷思考[J].當代電視,2020(12).
[5]江志全,范蕊.“走向日常生活美學”——社交短視頻的時代審美特征[J].文藝爭鳴,2020(08).
[6]曾一果,時靜.從“情感按摩”到“情感結構”:現代性焦慮下的田園想象——以“李子柒短視頻”為例[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2).
[7]王小章.論焦慮——不確定性時代的一種基本社會心態[J].浙江學刊,2015(01).
【編輯:朱垚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