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暢
音樂素質教育一般包括音樂理想教育、音樂基礎知識教育以及音樂文化教育等內容。音樂素質教育實踐是一個思維迸發、想象力與情感交流碰撞的過程,更是一個思維創新發展的過程。由宋迪、孫中澤所著的《“樂”者樂也:音樂素質教育理論與實踐》一書系統論述了“什么是音樂”、“如何學音樂”、“如何開展音樂教育”以及音樂對社會發展的重大意義。從本書中我們可以明確地認識到:加強音樂素質教育的發展,不僅有助于培養專業化的音樂人才,還有助于規范與完善我國音樂教育課程體系,構建“自主學習、自我完善”的音樂教育模式。
新媒體時代音樂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目前,我國形成了一套相對完善的音樂教育培養體系,但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對音樂素質教育的認識不足。音樂教育作為綜合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人格全面發展、綜合素質提升有著重要的作用。但多數的人以及高校領導者都認為音樂教育是主要學科教育的輔助,是學生在實踐活動過程中的放松方式。為此,在很多高校的學科培養過程中,往往忽視了音樂素質教育的發展。對音樂素質教育的不重視,導致了對大學生美育情感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發展的“偏頗”。二是高校音樂師資力量缺乏。音樂師資力量不足是目前我國諸多高校面臨的共同問題。一方面由音樂教師知識結構單一性導致;另一方面由我國音樂教育地位不高,導致諸多高校對于音樂專業教師引進不足。三是理論與實踐脫軌。在新媒體時代,對音樂素質教育的要求已經不再停留于理論教授環節,更多的是要將音樂知識轉化為應用,將音樂技能傳授轉化為音樂實踐。但目前諸多高校對于音樂課程的要求僅僅停留在學習探討、學生課余活動發展等方面,尚未對音樂素質教育運用到實踐環節,而音樂素質教育在高校的課程評價以及學科評估中也是處于“尷尬”的邊緣性位置。
新媒體時代音樂素質教育課程模式。在新媒體時代,音樂素質教育課程模式一方面要求更加專業化的教師隊伍,完成對音樂素質教育“專業化”的探索;另一方面,更加關注音樂素質教育體系完整與規律性,從而完成對音樂教育哲學理念的追求。本書指出,在新媒體時代,我國音樂素質教育的教學實踐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音樂社團系列。在該模式中,大學生藝術團成為主流形式,通過理論學習與技能訓練等方式將音樂基本知識進行結合,有效地體現當代大學生對音樂的自我認知。在此基礎上,多數大學生藝術團也會加入時代流行音樂與舞蹈,來增加音樂的活力與時代性。二是音樂會系列。音樂會系列一般包括兩種形式,一種是高校自身內部開展的音樂會,定期為廣大師生觀眾推出,活躍校園氣氛或者迎接重要節日。另一種是國際大型音樂交流會,該種形式多以音樂演出、國際交流、文化輸出等為主要內容,目的在于實現音樂的國際交流與合作,進而提升學生對音樂作品的鑒賞能力。
新媒體時代音樂素質教育的實踐策略。本書就優化音樂素質教育實踐的策略進行了細致討論。一是轉變教學理念,提升教育質量。在音樂素質教育中,不僅要提升其在學科中的地位,還需要將音樂素質教育作為一種審美感知與審美發現去培養學生,讓學生感受音樂中的文化內涵與情感互動,從而樹立起“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二是構建系統化的音樂學科體系。在完善音樂學科體系中,應該堅持“復合型、系統性、多樣性”的原則,將音樂教育與理念融合,提升學生對樂曲與美的感知,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感知力、創新力與理解力。三是提升學生的藝術實踐能力。音樂作為一種以實踐為主的學科,在進行實踐教學中,更加需要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為此高校及其教師應該積極鼓勵學生參與配樂朗誦、舞臺設計、歌曲創作等實踐,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性與想象力。此外,高校還可以舉辦多種音樂活動,如“文藝演出”、“歌唱比賽”等來激發學生的音樂創作積極性。
綜上可知,音樂素質教育的實質應該是提升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辨識能力以及體驗能力,從而實現綜合素質的提升。為此,在新媒體時代,高校應該積極推廣“互聯網+音樂”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打造豐富多彩的教學平臺,從而培育出更多專業化的音樂人才。
作者單位 天津師范大學音樂與影視學院
本文系天津師范大學青年基金項目“斯科里亞賓早期鋼琴作品的音樂風格研究”(項目編號:52WU1905)的研究成果。
【編輯:孫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