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晨 曹金
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推動了音樂創作技術不斷升級,加上音樂交流的不斷深入與融合,使得當代音樂事業的發展格局也發生了新變化。中國音樂的蓬勃發展正是這種新變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我國知名音樂教育學者喻輝擔任主編、美國音樂家約翰·羅比遜擔任副主編的《互聯網時代的音樂創造力:世界當代音樂創作的中國貢獻》一書對此進行了詳盡深入的論述。本書收錄了中外學者對華人作曲家及作品的研究成果,集中反映了互聯網時代華人作曲家及作品對世界當代音樂創作的獨特貢獻和重要影響。在同類書籍里,本書有以下幾方面特點。
視角新穎,議題多元。本書是海內外著名音樂學家和作曲家的論文集,并以不同視角和多元話題作為編撰主線,全面展現中國音樂對世界當代音樂的貢獻。我國著名作曲家王西麟被譽為“中國的肖斯塔科維奇”,他的作品雋永中透露優雅,深沉中蘊含力量,總能喚起人們對歷史和命運的深刻反思。約翰·羅比遜在自己的著作中正是以王西麟跌宕起伏的人生歷程為敘述背景,研究時代發展與個人命運對作曲家創作活動的影響,進而展示中國音樂作品眾多創作源泉中的一個根本動因。
本書收錄的另一位著名作曲家陳牧聲的文章,則是以自己創作的交響樂作品《牡丹園之夢》為研究對象。文章對音樂創作中的中西元素雙向修辭進行深入分析,進而探討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當代中國音樂創作的動因、過程和特點。文章旨在通過對作品深入剖析,用來了解作者靈感起源、創作構思以及作品呈現的濃厚人文主義情懷。此外,本書收錄文章的話題還涉及海外華裔作曲家的身份認同與音樂創作、古琴的音樂思維與交響樂隊的碰撞、大國崛起對世界音樂舞臺的影響等諸多方面,視角多元的同時又具有一定的新意。
西學為表,中學為里。清末民初,西方音樂創作方式傳入中國,其樂曲創作的技術手段雖然是西方的,但音樂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和思想始終是中國本土的。隨著中國影響力的日漸提升,中國音樂傳統創作方法、中國傳統樂器、中國文化、中國美學等也越來越多地融入當下的音樂創作之中。楊婷婷以著名作曲家陳其鋼創作的大提琴協奏曲《逝去的時光》為例,探討了中國古琴思維與當代音樂技法的融合,從而形成作品獨具個性的音樂特色和風格。杰佛里·羅伯茨撰寫的《古琴的跨文化即興創作及作曲實踐》也是以中國傳統樂器古琴為研究對象來探討音樂創作。此外,其他文章還以唐朝古樂、傳統戲曲《牡丹亭》等具有濃厚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音樂創作作為研究對象,這些文章探討的話題核心不僅涉及中國文化所囊括的內容,在音樂創作的技巧、學術范式也都在從中國文化中尋找經驗和靈感。
中西合作,名家編撰。本書由中美兩國著名音樂學家共同編撰,中英文雙語對照出版。兩位主編分別是喻輝與約翰·羅比遜,他們在國際音樂界都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喻輝先生曾就讀于美國衛斯理安大學民族音樂學專業,哲學博士畢業,是歐洲科學與藝術院院士、我國“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并先后擔任廈門大學、云南大學等國內多所高校的特聘教授,現為多家國際音樂專業期刊和系列學術叢書的主編,出版了10余部多語種著作、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喻輝本人的強大專業背景和豐富的工作經歷,加之國際化視野與對中國文化的諳熟,令人對他選編的文章抱有強烈期待。本書副主編約翰·羅比遜是世界著名音樂學家、作曲家、演奏家,美國斯坦福大學音樂學與音樂演奏專業博士,美國南佛羅里達大學終身教授。羅比遜博士主要從事西方早期樂器、早期音樂以及非西方作曲家,特別是亞洲和非洲作曲家的研究,已出版英文專著5部,發表論文30余篇。中美兩國學者聯合編撰此書,使得收錄文章的視角更加客觀和多樣性,能夠全面多元地展現世界當代音樂創作的中國貢獻和魅力。
整體而言,該書對了解當代中國音樂創作的發展狀況、中國音樂與世界音樂交流互鑒的現狀都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作者單位 華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本文系新疆師范大學優秀青年教師科研啟動基金項目“新疆高等師范院校聲樂大課課程構架研究”(項目編號:XJNU201811)的研究成果。
【編輯:孫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