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長篤
近年來,我國信息產業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快速提高,同時結合互聯網技術廣泛和深入的應用,傳統媒體格局也在不斷變化和重塑。面對信息技術的巨變,電視臺應積極思考由技術改變的視頻制作和傳播方式,以及未來電視臺的走向。由中國傳媒大學高曉虹教授帶領的課題組深入調研并撰寫的《創新與融合:轉型期中國地方電視臺傳播格局與創新路徑》一書,可為電視臺業務轉型及發展提供較好的理論支持和行動參考,同時為行業從業者認識本行業的歷史沿革、發展脈絡、改革機遇與挑戰等諸多問題提供參考。本書體量龐大、內容充實,分別從中國地方電視臺傳播格局的變遷與區域特色發展、地方電視臺的發展現狀與創新、媒體融合背景下中國地方電視臺創新路徑這三個部分對中國地方電視臺的情況進行全面論述分析。
時空結合。三部分的內容論述各具特色、各有所長,具有重大的理論參考價值和實際應用價值。本書第一部分先以時間為線索,通過對地方電視臺的實地調研,運用大量的篇幅和數據對我國地方電視臺最初傳播形態的形成及布局,以及在市場化階段所做的改革及改革之后呈現的新局面進行了詳盡敘述。這樣的敘述既厘清了行業發展的脈絡,也能夠使讀者充分了解到地方電視臺傳媒行業發展的全貌。在展示全貌后,作者從空間落筆,探討了地方電視臺在內容生產、體制機制沿革、產業發展等方面所體現出的區域特色。
案例豐富。本書詳述了豐富的案例供讀者了解和研讀。我國地域遼闊,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均,文化風俗也各具特色,受所在地經濟發展水平和文化的影響,地方電視臺的發展路徑各有千秋,大量豐富的案例能直觀反映我國地方電視臺傳媒事業發展的概況。本書所列舉的案例,如成都廣播電視臺、佛山電視臺、梅州電視臺、襄陽電視臺等,主要分布在我國中部、東南部和西南部經濟較發達地區,因地區經濟發展速度較快,電視傳媒行業的發展也經歷了比較大的飛躍。這些案例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國地方電視臺在發展理念、頻道定位、內容創新、經營轉型等方面的實踐探索。
融合創新。在科技快速推動社會發展變化的時代里,求新求變是推動行業前進的不竭動力。本書在第三部分明確提出了融合發展是包括電視、廣播在內的傳統傳媒適應產業變革和發展的大背景,而本書的這個部分針對此背景為行業發展提出了多個建設性想法和思考。例如:關于行業發展理念創新,提到了技術引領雙輪驅動、一體化發展、互聯網思維等;關于內容生產流程的創新提到打造全媒體內容生產矩陣、運用新媒體建立政務矩陣、構建自助與互動開放社區等;關于產業合作模式創新提到文化產業跨地域跨層級的融合、制作、播出、傳輸上下游融合、文化演藝產業鏈與電視產業鏈的重組、構建全媒體營銷渠道等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書中提出的這些新思維、新路徑對于轉型期的中國地方電視臺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價值。
人才培養。任何產業的發展都離不開人才的推動,傳媒業亦是如此。如今,傳媒行業正處于轉型期,傳播格局、媒介生態正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地方電視臺的改革和創新迫在眉睫,這對傳媒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本書在最后的章節討論了全媒體時代地方電視臺如何培養創新型人才,作者從媒體從業者的困境談起,提出全媒體人才培養是實現媒體傳播目標的制高點,構建學習與創新互動的團隊建設體系是人才培養的基礎。目前,傳媒行業已經進入了媒體深度融合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的地方電視臺更是應該把握新時代特性,樹立“深度融合戰略”,在這個戰略中尤其要注重對全媒體人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而作者關于人才培養的論斷,無疑為電視傳媒行業尤其是地方電視臺的人才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和理論方法,具有很強的實踐指導意義。
本書以多項實地調研工作分析總結了地方電視臺傳播格局的歷史變遷和區域發展特色,同時分析了地方電視臺受眾構成、人才培養等相關方面存在的實際情況,進而提出了中國地方電視臺的發展方向和創新路徑,既有理論上的學術性,又有實踐上的可操作性,值得業界以及學術界的深入閱讀和研究思考。
作者單位 山東教育電視臺
【編輯:孫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