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梓
摘要:智媒體時代,傳統紙媒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生態危機”。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報紙發行量出現“大跳水”,危機更為嚴峻。但相比之下,作為讀報大國的日本,其報紙發行量的下滑態勢卻相對平緩,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日本報紙在融合轉型方面取得了成效。本文以日本主流報紙《朝日新聞》為例,歸納總結其媒體融合的實踐經驗,從而為我國紙媒改革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朝日新聞》 媒體融合 多元經營
在全球紙媒發展全面唱衰的背景下,日本報紙發行量卻長期占據高位。據《朝日新聞媒體資料2021》顯示,《朝日新聞》本部和支部合計發行516萬份。2020年,日本報紙受到疫情影響,總發行量出現明顯下滑,已經跌破500萬份,但在全球范圍內依然處于高位狀態。《朝日新聞》是日本三大綜合性報紙之一,已有上百年的發展史,目前在大阪、西部、名古屋、京都設有本社,下設290多個分社,全球范圍內有30個業務中心。近年來,面對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沖擊,《朝日新聞》從內部體制、傳播形態、傳播渠道、盈利模式等方面入手,進行了一系列有益的革新,實現了重大突破轉型,其中許多實踐經驗對我國紙媒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
為進一步釋放內部生產力,《朝日新聞》從采編機制入手展開優化革新。以東京編輯局為例,兩名總編輯負責把握報道整體方向,所有記者被安排到中心集團,形成以集團中心為依托的動態化、小型化報道團隊,增強了采編靈活性。另外,《朝日新聞》打破了傳統的部門機構束縛,通過集團中心的協作配置,重點培養綜合型記者團隊,以適應全媒體報道需求。同時還創辦記者學校,通過系統培訓,提高采編人員綜合素質。《朝日新聞》有著完善的記者轉勤制度,記者需要每2~3年更換一個部門,以全面掌握各類報道流程與技巧,提高國內外新聞洞察和預判能力,充分滿足數字化時代的傳播要求。該報還建立了新聞監評員制度,受眾可隨時來信提出意見建議,并由公關部整理下達其他部門進行調整改進。在此基礎上設置專家版面審議會,針對版面問題廣泛汲取受眾意見進行改良,以確保版面設計、內容風格、語言特色等契合受眾需求,有效增進了受眾的品牌黏性。如其獨立開發的“Hotaru”系統通過整理、分析受眾的反饋信息,為編輯版面調整、標題優化等提供重要依據,這一系統也成功斬獲2018年日本新聞協會技術部門的大獎。
《朝日新聞》的成功離不開對內容為王理念的全面落實,這是其多元經營、推進融合報道等業務的根本依托。目前,《朝日新聞》采編人員總人數超過2000人,除了注重新聞精神的理念教育外,還強調對采編、攝像、CG制作等技能的培訓,有效確保了內容生產的高效化、優質化,為報紙的成功夯實了基礎。因此,我國紙媒的融合發展必須堅持內容為王,加強對內部人員的培訓,深耕融合報道,以優質內容吸引受眾,時刻保持核心競爭力。
媒體融合既有內部維度的體制融合,也有外部維度的形態整合,這實際上是內容與媒體分離重整的過程,允許在傳媒紙質形態之外開辟多種數字形態。全媒體時代,數字形態的功能延伸,已經成為傳統報紙融合轉型的重要突破。例如,《朝日新聞》專門開設的線上言論解說網站“WEBRON-ZA”整合旗下資深記者、專家學者,圍繞熱點新聞事件展開深度解讀和評論。但這些內容不會刊登于母報上,而是需要受眾付費閱讀。同時,為充分滿足受眾的多元需求,《朝日新聞》還提供了個性化定制服務,拓展附加價值空間。如在“WEBRON-ZA”的“MyNews”功能區,受眾可結合自身需求選定關鍵詞,隨后數字服務會自動推送相關新聞,并提供同步新聞下載、數據庫搜索等服務。這不僅優化了受眾的新聞閱讀體驗,而且強化了內容、服務的差異性,通過豐富數字形態的功能,有效增強受眾黏性。近年來,為適應移動新聞閱讀的發展需求,《朝日新聞》開始采用融合報道模式講故事,并取得了顯著成效,其數字新聞斬獲2018年亞洲·數字媒體獎。

《朝日新聞》非常注重前沿技術的創新應用,在成立媒介實驗室、打造多元數據庫的基礎上,積極推進人工智能技術在新聞制播領域的下沉應用,充分釋放內部傳播力、創新力。智媒體時代,傳統紙媒必須站在策略融合的高度,依托技術創新優勢,從業務模式創新、媒體科技實踐入手,積極推進綜合性媒體的市場轉向,在優化受眾閱讀體驗的同時,進一步激活市場活力。
全媒體時代,傳統報紙要想實現順利轉型,就必須打破以往各自為政的局面,要加強內外維度的跨媒體聯動與共享,以形成“內容聯盟”優勢,這也是《朝日新聞》融合發展的一大戰略。就外部聯動來講,《朝日新聞》與《讀賣新聞》、《日本經濟新聞》等主流報紙合作,在市場發行、品牌拓展、應急處理等方面全面展開協作。在新聞采寫領域,推出《赫芬頓郵報(日文版)》,深耕線上原生新聞,快速聚集大量受眾。就內部聯動來講,《朝日新聞》除了自身內部的跨媒體綜合報道外,還利用社交媒體和自媒體進行傳播。為滿足受眾的閱讀需求,先后在Twitter、Facebook、YouTube等主流網絡平臺上注冊賬號。早在2017年,其Twitter賬號訂閱量就已經有83萬。另外,《朝日新聞》還非常注重利用本土社交媒體展開品牌營銷。為了鼓勵內部記者積極開展社交媒體營銷,專門出臺《編輯部門社交媒體使用規范》,明確指出社交媒體是新聞傳播的關鍵環節,內部人員必須善于借助社交媒體展開影音圖文等多維傳播。目前,在Twitter上除了母報@asahi的主賬號外,不同部門、不同專題、不同方向、不同分社和所有記者,都開設了相應賬號,有效增進了《朝日新聞》的品牌滲透性。此外,《朝日新聞》不斷加大新型垂直媒體的研發力度,設立媒體實驗室,探索更多的融媒體形態,憑借VR、AR、AI等技術進一步提升新聞創新力。
融媒體時代,《朝日新聞》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堅持精品生產策略,持續優化調整內部機制,打造融媒體傳播矩陣,為其融合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傳統紙媒不僅要面向精英群體生產深度內容,還要面向大眾群體生產優質多元的內容,從而實現雅俗共賞,增強報道層次感。還要注重新聞形態、版面設計、語言風格等方面的靈活調整,以契合廣大年輕受眾的閱讀訴求。
面對新媒體的沖擊,傳統紙媒如何在維持傳統優勢的基礎上,拓展變現渠道,開拓市場空間,成為融合發展的關鍵。《朝日新聞》在內容付費、廣告經營、增值服務上進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首先,《朝日新聞》形成了相對成熟的付費服務機制,通過計量收費的方式強化了優質內容的市場黏性。目前,《朝日新聞》的免費用戶每天能夠閱讀一篇付費新聞,而經過長時間的培養,許多用戶會向付費用戶轉化。與此同時,《朝日新聞》還通過這種方式掌握了大量受眾資料,為后續定制化服務提供了重要依據。據共同社東京報道,2021年7月1日起,《朝日新聞》套裝版報紙單月訂閱費上漲363日元,達4400日元,這成為其當前主要的盈利來源。其次,《朝日新聞》成立專門的廣告局,并下設營銷部、支援部、管理部,負責廣告營銷、公關、制作、印刷等活動。廣告局非常注重廣告創意策劃,會結合企業實際需求,提供個性化、定制化廣告服務,受到日本企業的廣泛認可。此外,還構建了廣告代理機制,廣告局職員在各自領域實施業務拓展,在企業、報社、受眾的多方聯動中挖掘市場,并與廣告代理公司共擔風險,建立戰略合作關系。1952年由朝日新聞社廣告局設立的“朝日廣告賞”,是當前日本最具影響力的廣告獎項之一,基本匯集了日本每年水平最高的平面廣告,這也是其廣告經營效力不減的重要原因。最后,面對龐雜的網絡信息,《朝日新聞》依托內容優勢,積極推動數據庫發展,通過對網絡信息的高效整合與智能管理,為受眾提供有償信息查閱服務。這不僅為受眾節省了大量時間精力,而且為許多媒體從業者、企業管理者、政府決策者等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撐,有效拓展了增值服務效益空間。如《朝日新聞》正在打造日本最大規模的報紙版面數據庫“聞藏II Visual”,其中囊括了自創刊以來所有版面的PDF文件以及具有歷史價值的珍貴照片,以供受眾進行查閱、下載和打印。

《朝日新聞》的多元經營模式是其持續革新發展、成功實現融合轉型的根本驅動。無論是傳統廣告經營,還是增值服務研發,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我國紙媒要加強經營模式創新,積極尋求自身的發展路徑,加強資源、設備、人力的投入,拓展廣告合作空間、線上發行渠道和增值服務方式,最大限度地激活市場活力,這是推進媒體融合的根本保障。
傳統紙媒的融合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機制改革、流程再造、人才培養、形態創新、技術應用等諸多方面。這需要相關主體高屋建瓴,立足實際,系統推進,以確保相關工作實施的精準性、高效性。通過對《朝日新聞》媒體融合實踐經驗的總結,筆者認為,國內紙媒要想在“深融時代”實現突破,就不能流于表面,而是要逐步深入、內外聯動、全面推進,形成以優質內容為依托、以全媒體傳播為保障、以多元經營為驅動的深融格局。
作者系中國礦業大學博士研究生、淮陰工學院副教授
參考文獻
[1]王珍珍,莊妍.日本主流媒體對華報道熱點及啟示[J].青年記者,2020(36).
[2]王吉宇.《朝日新聞》融合出版的策略與經驗[J].出版廣角,2020(15).
[3]解英華.韓國報業的發展歷史及現狀分析[J].傳媒,2020(12).
[4]付佳,趙樹旺.日本報業的融媒發展路徑及啟示[J].新聞愛好者,2019(12).
【編輯:陳文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