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瑾璐
摘要:社交媒體時代,時政新聞傳播表現出強烈的社交化趨向,包括傳播文本的親民性、傳播過程的互動性、傳播渠道的多棲性、傳播主體的人格性等。時政新聞的社交化傳播模式也暴露出適應性問題:嚴肅新聞與娛樂玩法的形式割裂、群眾生活與信息報道的需求斷層、社交傳播與深度挖掘的內容妥協。對此,需要從社交化傳播中傳者、受者、社交機制三個層面出發尋找突破。
關鍵詞:時政新聞 社交化傳播 傳播策略
時政新聞是主流媒體最重要的報道類型。與民生、體育、娛樂等新聞相比,時政新聞以報道時事政治為主,是宣傳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重要載體,具有更強的權威性和嚴肅性,是黨和政府聯系群眾,實現“上情下達”的溝通橋梁。
社交媒體時代,時政新聞的傳播具有社交化傾向,具體可以從傳播文本、傳播過程、傳播渠道以及傳播主體方面進行分析。
1.傳播文本表現出親民性。時政新聞在傳播文本上表現出貼近受眾的風格轉變,能更好地走入受眾內心,為受眾津津樂道。一是新聞文本建構于故事形式之上。例如,針對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這則時事新聞,新華社從中提煉出深入人心的溫暖故事,以《跟著總書記重溫“半條被子”的故事》為題進行報道,更好地傳遞了紅色精神。二是新聞文本的語言表達愈發接地氣,為民眾發聲,與百姓共振。以《新聞聯播》節目為例,報道的語言文本逐漸跳脫出刻板僵硬的話語框架,越來越生動鮮活,“令人噴飯”等評論金句頻出,在受眾中引發了強烈反響。
2.傳播過程表現出互動性。社交化傳播的價值以受眾為中心。目前,時政新聞開始從單向傳播轉變為互動傳播,努力為受眾打造參與式體驗。例如,將新聞內容設計成H5,打破傳統新聞傳播的線性敘事模式,讓用戶可以參與到界面互動和轉發過程中,提高新聞二次傳播的可能性。再如,2020年“兩會”期間,央視在報道中引入VR全景拍攝技術,為用戶提供了不一樣的新聞視角,營造出了強烈的現場感,優化了用戶的新聞獲取體驗。數據感和游戲感也是時政新聞互動傳播的實踐方式,如中國政府網推出的“數看五年”長圖,采用一鏡到底的方式解讀政府工作報告,為硬信息注入了軟活力,提高了內容對受眾的吸引力。
3.傳播渠道表現出多棲性。時政新聞的傳播陣地逐漸從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轉移到新媒體平臺上,具有多平臺、多渠道的多棲特征,并且積極開展跨平臺合作。例如,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國新聞網、人民視頻等都與快手合作策劃了直播訪談節目,邀請全國人大代表做客快手直播間,與記者“連麥”對話。借助快手直播,媒體很好地實現了時政新聞在人民群眾中的議題下沉,和網絡受眾共同探討“兩會”熱點。為了適應不同的渠道,時政新聞固有的框架被打破,傳播者對其進行了適應性的體裁調整。比如,抖音的15秒短視頻、微博的140字信息、微信公眾號的16字標題等。可見,時政新聞的靈活度不斷提高,具有更強的傳播力。
4.傳播主體表現出人格性。為新聞品牌注入個性化的人格是時政新聞社交化傳播的又一表征。新聞媒體不再是一個單純的信息發布者,而是一個像人一樣有腔調、有思想、有行動力的有機體。新聞媒體的人格化,有助于信息更好地傳播給受眾。從媒體品牌的角度來看,人民日報海外版推出的新媒體品牌“俠客島”主打時政新聞解讀,其獨特的文風自成一派,主筆俠客有腔有調,態度鮮明,為時政新聞鍍上了犀利瀟灑的色彩。而《新聞聯播》的主播從演播室走入直播間為地方扶貧帶貨,從一個“符號”變成有血肉的人,也是時政新聞品牌人格化的體現。
時政新聞的社交化傳播也存在各種問題,表現在內容與形式割裂、需求斷層和內容妥協幾個層面。
1.嚴肅內容與娛樂玩法的形式割裂。媒體在對時政新聞的處理上相對嚴謹,并且過去的話語體系對新聞的生產影響深刻,時政新聞內容多以書面語和官方語為主,難以跳出框架。然而,社交傳播則表現出更強的娛樂性和多變性。時政新聞在社交化傳播過程中,容易流入形式主義的困境。如一些地方黨報雖然開設了多個社交媒體賬號,但只是將紙媒內容原封“搬運”到互聯網平臺上。這與社交傳播的模式不夠契合,沒有發揮新媒體的優勢,難以達到有效“融合”。還有一些媒體在報道時政新聞時用力過猛,如用過于戲謔、媚俗的方式解讀時事政治,這與時政新聞的本質調性不符,造成了內容與形式的斷層。
2.群眾生活與信息報道的需求斷層。社交化傳播深入到群眾的日常生活場景,能夠讓人們在坐地鐵、吃飯、休閑等碎片化場景中瀏覽國家大事。這對時政新聞和群眾生活的有效結合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一些媒體在報道中單純地做信息的傳聲筒,以流水賬的會議轉播為主,對這類內容進行大量輸出,嚴重脫離了群眾的現實生活需求。也有些媒體在時政新聞中堆砌晦澀難懂的表述,在社交媒體中滲透這類報道反而會增強受眾的抵觸心理,拉遠了時政報道與群眾的距離。
3.社交傳播與深度挖掘的內容妥協。一些媒體被社交傳播機制下的流量綁架,放棄了對時政新聞深刻性和權威性的追求,對新聞的呈現不足、解讀不夠,內容流于表面。一是喜歡把標題往“大”講,正文卻不往“細”說,淪為標題黨。比如,用“震驚”、“必看”等字眼抓住受眾的注意力,提高點擊量,正文卻一筆帶過,新聞空有噱頭但實際可看性較低,受眾很難從中獲取到新聞的深層價值。二是為了抓住受眾的注意力,在內容點的取舍上出現價值觀偏差。比如,在“兩會”相關的報道中,著重放大娛樂明星的發言和表現,卻忽視那些真正與民生深切相關的議題,在膚淺的話題性傳播中,消解了時政新聞的嚴肅性和深度。而深度與嚴肅性的欠缺,進一步削弱了時政新聞的核心競爭力,降低了時政新聞的服務性。
時政新聞的社交化傳播要緊跟時代發展趨勢,為受眾提供高質量的新聞報道。具體需要從社交化傳播中傳者、受者、社交機制出發進行突破。
1.深挖新聞內容,延伸報道視角。融合時代,時政新聞更要從內容策劃上發力,豐富選題視角,深挖議題內容,拓展時政新聞的發揮空間。例如,央視新聞在“時政新聞眼”欄目中報道了習近平總書記赴汕頭考察,但報道角度沒有局限于這個單一事件,而是將新聞報道進行時空延展,回顧了汕頭的百年發展歷史,從三個年頭解讀汕頭,讓受眾見證了汕頭發展的速度和深厚底蘊,豐富了時政新聞的視野。媒體還可以針對時政新聞專設一些具有社交傳播屬性的延伸性欄目,如央視新媒體推出的短視頻欄目《主播說聯播》,由《新聞聯播》主播進一步解讀當天的熱點新聞,每期視頻播放量均超千萬,為時政新聞提供了傳播新語態。
2.玩轉社交機制,融入社交語境。時政新聞的社交化傳播不應流于形式,媒體應該深入了解互聯網文化和新媒體語境,研究不同“玩法”,充分利用微博話題、熱搜等新媒體平臺功能,最大程度吸引受眾。例如,2020年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70周年,人民日報在新浪微博發起了相關話題,引導流量沖熱搜,并且邀請網友創作漫畫《回家》,以示對英雄的敬意。再如,媒體可以充分發揮不同專業平臺的優勢,嘗試與今日頭條、西瓜視頻等不同新媒體平臺展開聯動,策劃新聞時事相關專題活動,讓新聞“活”起來。
3.貼近民眾需求,提高互動效果。社交傳播時代,新聞更進一步融入人們的生活場景中。時政新聞要充分結合當地群眾的實際情況,深入了解民意民心,發揮地域性影響力,滿足民眾的新聞需求。例如,內蒙古廣電在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策劃出具有地方性色彩的《對話盟市長》欄目,與錫林郭勒盟盟長對話,解讀牛羊肉貿易、牧場生態、馬產業等內蒙古人民關心的問題,讓時政新聞真正接地氣。此外,媒體還要充分發揮社交媒體的互動功能,利用彈幕、直播等方式吸引網友參與討論,促進民眾對時事政治的參與,提升傳播效果。
4.堅守黨性原則,規范話語報道。在社交網絡和流量時代,時政新聞也要堅守正確的新聞價值觀。一是規范新聞用語,媒體可以適度選用網絡表達,但網絡詞匯的運用一定要與內容貼切,不能破壞新聞原意;二是不能放任網絡詞匯侵蝕專業化的新聞語言,保證專業領域中新聞用語的準確性和完整性,提高專業精神;三是維護社交媒體時代的公信力,在自媒體蓬勃發展、信息愈發復雜多變的環境下,媒體更要提高公信力,建構具有深度與高度的時政新聞,發揚媒體自有的品位和魅力;四是時政新聞的內容不能跑偏,要始終堅持正確的輿論引導,把握時代脈搏,守正創新,創作出無愧于人民的新聞作品。
作者單位 山西傳媒學院
參考文獻
[1]熊錚錚.融媒體時代時政新聞的視覺化趨向研究[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9(07).
[2]張志安,曾子瑾.網絡時政新聞的親近性文本研究——以三家央媒2016年全國“兩會”報道為例[J].新聞大學,2016(03).
【編輯:王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