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港金


關鍵詞:補陽還五湯;中風后遺癥;臨床療效;黃芪劑量
【中圖分類號】R25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10--01
隨著近年來國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及飲食習慣的變化,中風病的發病率不斷上升,已成為威脅我國國民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中風后遺癥是指患者在中風病經臨床治療后遺留下來的病理狀態,包括肢體無力、偏癱、言語不清、吞咽障礙等,該類后遺癥會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導致患者無法完成穿衣、進食、交流等常規日常行為,故中風后遺癥的治療是中風病治療流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近年來中醫診療技術的發展,中醫治療中風后遺癥逐漸被臨床所接受并在實際應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1]。補陽還五湯是目前中醫臨床治療中風后遺癥最常用的方劑,具有較強的補氣、活血、通絡的作用,其中黃芪作為該方劑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劑量選擇目前尚未形成統一標準[2]。鑒于此,本次研究選取50例樣本,對比120g黃芪及60g黃芪補陽還五湯的實際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篩選我院中風患者,選出50例按區間隨機法分組(實驗組、對照組),25例/組。其中實驗組男13例,女12例,年齡最小者35歲、最大者75歲、均值為55.13±10.06歲,平均患病時長30-60(45.21±7.63)日;對照組男14例,女11例,年齡最小者35歲、最大者75歲、均值為55.34±7.14歲,平均患病時長30-60(45.27±7.61)日。組間性別比例、年齡區間、患病時長的數據差異較小(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50例患者均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腦中風診斷標準;(2)患者/家屬對研究知情并簽訂同意書;(3)全部患者均處于中風后遺癥期;(4)臨床資料完整度滿足本次研究者。
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系統危癥患者;(2)精神狀態異常者;(3)中途退出研究者;(4)對本次研究使用藥物有明確使用禁忌及過敏者。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后遺癥期常規治療:包括常規康復訓練、抗血小板聚集藥物治療等。
實驗組接受大劑量黃芪補陽還五湯治療(黃芪120g、當歸10g、紅花5g、川芎10g、地龍10g、桃仁10g、赤芍10g),以水煎煮取汁,口服,每日兩次,每次服用200ml。對照組同樣采用補陽還五湯治療,黃芪用量為60g,其余用藥劑量與實驗組同。兩組患者均連續不間用藥1月、期間不可自行加減藥物使用次數及劑量,同時做好自身飲食調控。
1.3觀察指標
(1)治療1月后對比兩組總體治療效果。恢復標準顯效、有效、無效。顯效:言語、運動功能基本恢復正常,對日常生活無影響;有效:言語及肢體功能得到一定恢復,對日常生活存在一定影響;無效:功能未見恢復、生活無法自理[4]。(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2)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1月后運用日常生活評定量表[5](ADL評分)對兩組進行評定。總分:100分;獨立90-100分;輕度障礙70-90分;中度依賴50-70分;重度依賴30-50分;20分以下完全依賴。
(3)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1月后,根據神經缺損程度量表(NIHSS)評估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情況,評分標準:總分0-42、<4為輕度、5-15中度、15-20中重度、>20分重度,分高則提示神經功能越差;運用腦卒中評分(MRS)對兩組患者預后情況進行評定,分值低于2分提示預后良好、分值高于2分提示預后不佳[6]。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3.0軟件分析及處理數據,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х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對比兩組總體治療效果
實驗組總體治療效果優于對照組(P<0.05),分別為96.00%、76.00%,見表1。
3討論
中醫學認為中風后遺癥的病因病機為久病氣血虧虛,氣虛可導致血行不暢、肢體活動不利,血虛是指血液虧虛,臟腑經絡失濡養,最終導致肢體、語言、吞咽障礙等癥狀的出現,故中醫方劑治療主要從補益氣血、活血化瘀出發[7]。
補陽還五湯是目前中醫臨床治療中風后遺癥的常用方,是清代名醫王清任所創,方劑構成為黃芪、當歸、紅花、川芎、地龍、桃仁、赤芍等,其中黃芪為該方劑的君藥,具有補氣行血、祛瘀通絡之功效,隨著臨床治療經驗的積累,對補陽還五湯中黃芪的使用劑量產生了諸多不同意見,有研究提出對比60黃芪使用劑量,120g黃芪補陽還五湯治療效果更佳,在幫助患者恢復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經功能等方面均有一定優勢。本次研究結果如下:實驗組總體治療效果優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實驗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神經功能缺損量表、腦卒中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數據出現如下差異的原因在于,黃芪味甘、性微溫,是中醫補氣良藥之一,其治療中風后遺癥的原理是“氣行則血通,血通則脈絡暢”,故大劑量使用能提升其補氣功效,從而發揮更強的補氣行血、祛瘀通絡的作用;另外現代藥理學表明黃芪具有一定興奮神經中樞的作用,大劑量黃芪的使用能減少腦水腫、增強全身營養狀態,從而達到改善大腦微循環,擴張血管的目的,故大劑量黃芪補陽還五湯補氣行血、祛瘀通絡的功效更強[8]。
綜上所述,大劑量補陽還五湯治療中風后遺癥療效更加顯著,在改善患者運動功能及神經功能等方面具有體現,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李東紅,胥芷靈,徐翠珊,等.補陽還五湯治療中風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機制研究[J].中醫學報,2021,36(7):1545-1550.
[2]羅穗,潘鳳仙,銀春莉.補陽還五湯治療中風后肢體痙攣的隨機單盲對照研究[J].世界中醫藥,2021,16(3):472-476.
[3]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8,51(9):666-682.
[4]張萬鈞,馮勇.補陽還五湯聯合針灸治療中風后肢體功能障礙患者的效果評價[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20,24(8):91-93,100.
[5]余長江,胡小軍,訾璐,等.補陽還五湯加減配合針刺回陽九針穴聯合康復訓練治療中風后遺癥療效研究[J].陜西中醫,2019,40(7):861-863.
[6]蔡燕,桂樹虹,陳桂珠,等.淺刺法聯合補陽還五湯治療中風偏癱的療效及對肢體功能恢復影響[J].世界中醫藥,2019,14(10):2779-2782.
[7]鄭全成,劉建浩,張宇.補陽還五湯加減聯合針灸治療中風偏癱對Hcy、BDNF的變化研究[J].中華中醫藥學刊,2021,39(3):47-50.
[8]陳譚紅,魚寧彬.補陽還五湯加減療法治療中風后遺癥患者的療效及安全性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9,16(11):1581-1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