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雪婷
摘要:少數民族音樂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一員,因此需要更多的人來學習、繼承和發揚傳統少數民族音樂的文化和本體,在高校的音樂教育過程中,需要融入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相關內容,讓學生能夠通過課堂教學的途徑,接觸和感受民族音樂的魅力。伴隨著經濟水平的日益提升,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也逐漸密切,很多學生對少數民族的音樂知之甚少,更喜歡流行音樂,認為少數民族音樂不是主流音樂,導致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繼承和學習受到影響。因此,本文就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教育展開討論,分析了普及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意義以及當前的教育現狀,闡述了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對高校音樂教育的影響,并針對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出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育人方法具體的融合建議。
關鍵詞:少數民族 ?音樂文化 ?教學 ?融合
中圖分類號:J6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2)06-0142-04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政治背景下,高校音樂教育的過程中融入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教育是必行之路,拓展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教育不僅能夠促進國家音樂事業的發展,推動國家音樂事業的進程,也能夠加強國家的文化教育,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和途徑接觸、了解和學習少數民族文化,提升少數民族音樂事業的可持續性發展,還能夠豐富高校音樂教育的教學內容,因此對高校音樂教育事業是一勞多得的改革措施。但是當前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融入過程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高校進一步開展音樂改革,加強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與高校音樂教學的融合性和適配度,讓學生能夠摒棄對少數民族音樂的偏見,真正體會到少數民族音樂的魅力,加強少數民族音樂教育的學科建設。
一、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基本概述
(一)文化意義
我國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其特定的歷史文化和民族特色,因此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也是我國民族文化中寶貴的財富。少數民族音樂大多都是少數民族在生產生活的過程中對歷史和自身感受的真實體會,音樂本身就是音樂人向世界抒發自身對民族信仰、人文文化以及民族特色等內容的有效途徑,少數民族音樂更能夠從更多的角度抒發自身的情感,因此少數民族音樂具有一定的文化價值和研究價值。例如,《納西篝火啊哩哩》和《大理三月好風光》等民族音樂具有非常鮮明的民族特點,也是對相應民族生活的真實寫照。
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最大的特點和研究價值在于它能夠更加真實和形象的反映少數民族人民真實的生活態度和狀態。生活中的真實經歷和日常是少數民族人民音樂創作時的靈感來源,例如婚嫁歌、山歌和飲酒歌等,都能夠借助音樂敘述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反映人民的生活狀態。同時,少數民族音樂的創作風格也會受到人民生活和環境的影響,例如,納西族人民生活在寒冷的高海拔地區,因此他們的民族音樂更加彰顯音域寬廣、曲調自由等特征。
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有其特殊的文化價值,人們可以通過加強對少數民族音樂的研究來加深對少數民族文化的理解,尤其是很多少數民族都會在音樂創作的過程中融入其民族特有的樂器,或是增加獨有的演唱形式,這都是我國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需要人們口口相傳才能夠得以傳承發揚的民族文化,因此,少數民族音樂也是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
(二)少數民族音樂發展現狀
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更多的是依靠融入到高校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增加少數民族音樂的受眾面積,逐漸使少數民族音樂能夠被越來越多的人所傾聽和接受,通過高校音樂教育改革,加強少數民族音樂與高校音樂教育的融合,為學生進一步理解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提供條件,進而實現少數民族音樂的可持續性發展。
當前在少數民族音樂與高校音樂教育進行融合的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首先就是少數民族音樂的生存環境遭到破壞。由于經濟水平的發展和歷史遷移,很多少數民族的居民所居住的環境和以前相比都有了很大的改變,很多少數民族逐漸選擇了現代的穿衣打扮,而這些民族音樂又依賴于少數民族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性等進行創造,現在的生存空間和以前的創作環境相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代入感不強,缺少身臨其境的氛圍感,在繼承和發展的過程中少了很多味道。其次,一部分少數民族已經逐漸放棄了很多以前的風俗習慣,而少數民族音樂的文化來源就是這些各民族所特有的民族特色,民族音樂人借助音樂表達對民俗和民風的敘述和熱愛,表達自身的生活理念和情感,但是由于當前的民俗背景已經逐漸消失,少數民族音樂的發展也逐漸受到限制,很多情感的抒發都缺乏民族特點。最后就是當前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嚴重阻礙了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播和發展。隨著國家經濟水平的不斷增長,信息技術水平也在不斷提升,人們生活中充斥著不同的新鮮事物,學生有越來越多的途徑去接觸國內外的各類音樂,尤其是受到更多國外音樂文化的沖擊,使得人們忽略了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久而久之,逐漸形成了聽流行音樂的風向,而民族傳統音樂卻無人問津,少數民族音樂事業走向低谷。而且,在這種國外文化的沖擊下,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少數民族音樂屬于小眾范圍的音樂,不符合大眾的審美習慣,并且缺少國際性,只能夠在一小部分人的范圍內進行傳播,這也嚴重影響了少數民族音樂的發展。因此,高校音樂教育的過程中應該明確當前少數民族音樂發展存在的問題,并且針對這些問題提出高校音樂教育的改革方案,明確少數民族音樂在國家民族文化傳播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充分發揮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價值和教育意義。
少數民族音樂由于有極強的地域性和時代性,與當前受大眾喜愛的音樂類型有所不同,與人們現在的音樂審美和精神追求有所差異,但是少數民族音樂背后的文化涵養是需要我們學習和繼承的,這也就需要越來越多的中國音樂人充分運用自身的創作能力和對音樂的把控,以及對民族音樂的理解,將民族特色的音樂風格與當前流行的音樂風格進行結合,把民族音樂的優點和特點融入到現代音樂中,這樣既能夠突出音樂的時代性,也能夠讓人們以全新的形式來認識和熟悉民族音樂。例如,在進行音樂創作時可以將戲腔融入到音樂作品中,或是將嗩吶以及馬頭琴、琵琶等樂器的音色放到編曲中,甚至可以直接采用民族特色的音樂風格進行編曲,就比如當前比較流行的《套馬桿》和《黃梅戲》等。雖然我國少數民族音樂的發展正在受到威脅,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也困難重重,但是中國音樂人也在不斷用自身的力量進行挽救,高校加強與少數民族音樂的融合能夠在學生范圍內形成一片良好的傳播環境,讓學生能夠真正認識到學習少數民族音樂的重要性,能夠以更加包容和理解的心態去認識和感受少數民族音樂的魅力。
二、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對高校音樂教育的影響
(一)豐富音樂教育內涵
高校音樂教育改革進程下對少數民族音樂進行融合,能夠極大程度上豐富高校音樂教育的教學內容,我國的音樂體系中本身就包括了不同民族、不同發展時期的各類音樂,在高校展開音樂教學時要盡可能地讓學生了解到更多的音樂風格和音樂類型,真正使學生了解我國少數民族音樂中體現的民族文化內容。高校音樂教育過程中融入少數民族音樂能夠為學生提供了解民族文化的途徑,結合少數民族的音樂,了解音樂背后所蘊含的民族特點和民族文化,除了能夠豐富學生學習和掌握的音樂類型以外,還能夠培養學生善于了解音樂發展背景和文化內涵的習慣,這樣在感受音樂內涵和創作者的創作理念時能夠更加貼合創作者的真實心理,學生在理解的過程中也更容易被激發靈感。
(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少數民族人民都善于利用音樂來表達自身的情感,音樂大多都是比較積極樂觀的風格,讓人們能夠在傾聽的過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希望。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增加品鑒音樂的風格類型能夠豐富學生的個人積累,讓學生不至于完全局限在某一種音樂風格之內,這樣進行音樂創作時也能夠風格多變,運用不同的音樂風格創作出屬于自己的風格特點,而不是創作的每首歌都非常相似,都是利用一個和弦。增加對少數民族音樂的學習,可以彌補學生在傳統文化中的學習缺失,通過加強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熱愛,也能夠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逐漸在學校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加強對少數民資音樂文化的學習還能夠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領略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加強學生的民族向心力和民族自豪感。
(三)加強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
民族樂器是少數民族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少數民族音樂制作人在進行音樂創作時甚至會隨手加入生活中的生活用品或生產用具,用于豐富音樂的內容,反映出少數民族人民的生產生活現象。不同民族之間的樂器類型也有所不同,在高校音樂教育改革時融入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可以有效加強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使各民族文化進行融合。
(四)拓寬學生視野
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教育的過程中,學生可依據自身的特點和喜好選擇性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將少數民族豐富的文化資源有效融入課堂中,向學生展示其獨特性和藝術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拓寬學生的視野和眼界,促進學生的綜合性發展。
三、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與音樂教學融合面臨的問題
(一)校本教材的缺乏
目前各個學校的音樂教學教材沒有很大的差別,但是不同地區的少數民族音樂存在著差異性,所以校本教材的制定對于當地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挖掘非常重要,校本教材可以提升課堂教學效果,讓當地的少數民族文化特色更好的融入當地學校的課堂中,讓學生在課堂中感受到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
(二)教學方式落后
教師對音樂課堂建設的關心程度不斷提高,但是在教學過程仍存在一些問題,教師對于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教育方式太過單調,對于教學方式不能有效的創新,這導致了學生對課堂的參與度不高,學生不能有效地學習到課堂中的內容,造成了課堂效率低的情況,不能保證教學質量。
(三)課堂教學缺少實踐性
在目前的教學中,教師對于理論知識的重視程度較高,大部分教師對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講解也只限于對其理論講解,這種教學方式不能將教學目標與人才培養將結合,缺少實踐活動,學生不能對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導致教學效果不明顯。
(四)不能充分利用信息技術
在科技不斷進步的今天,互聯網與教學之間的聯系密切,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要充分借助信息技術的優勢,讓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與課堂教學充分融合。但是,目前這項工作沒有很好的進展,很多任課教師對于教學設備不能有效的利用,在使用多媒體、慕課等現代化方式教學時,把重心放在了對基礎知識的教學上,這很難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難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
四、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教學融合的策略
(一)明確教學改革目標
高校音樂教學改革應該明確教學改革目標,在與少數民族音樂進行融合的過程中,應根據少數民族音樂的音樂特點和文化背景等內容,將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等進行相應的修改,突出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特點和重要性,在當前音樂發展的社會背景下,適當對少數民族音樂的內容進行一定的轉化,使其更加適應學生的音樂審美和音樂喜好,盡可能豐富教學內容,既滿足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也能夠進一步豐富學生的音樂知識,明確教學改革目標也能夠讓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更加具有針對性和時效性。
(二)拓展音樂教學內容
在高校音樂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少數民族音樂所具有的特點,充分挖掘少數民族音樂所蘊含的民族特點和文化內涵,在講解某一首作品時應該為學生充分介紹其創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事跡等,這些都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深入了解歌曲所要表達的真實感受。僅僅通過傳統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很難滿足學生當前對音樂作品的好奇心,因此教師應該盡可能豐富教學內容,使課堂教學變得更加充實。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納西歌曲《美麗的白云》這首作品時,可以先讓學生欣賞一首白沙細樂的作品,然后再介紹這首作品的出處、創作背景等,結合這首歌的民族特點,為學生拓展講解相關音樂風格的民族特點,讓學生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在音樂作品中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也可以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與作品相關的圖片或視頻,讓學生更加直接的感受到當地的風土人情。還可以由某一種民族樂器作為導引,引出更多的樂器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也能夠通過對民族樂器的講解,引出更多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內容,拓展學生的音樂視野。
(三)豐富音樂教材
教學過程中教材是教師教學的主要依據,也是學生本學期所要學習的重點內容,能夠通過書面呈現的形式把學生的音樂課程變得更加具象化,因此,豐富音樂教材也是進行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育人融合的重要舉措之一。現階段可供高校所使用的音樂教材有很多,但是其中涉及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內容相對較少,如果直接選擇少數民族音樂相關的文獻或作品集又有些片面,因此就需要高校對當前的音樂教材重新進行編寫,刪掉當前教材中過于重復的內容,然后加入一部分少數民族音樂內容。所選擇的內容應該是能夠突出表現該民族的特點和風格的作品,能夠充分體現少數民族的音樂特點和文化價值,通過教材讓學生能夠大致感受到該民族音樂作品所傳播的是哪種感情和文化價值。學生通過教材對所學內容進行學習,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基礎的演唱練習,然后學習作品的音樂風格、題材和形式等。例如,演唱類教材可以選擇那些傳唱度較高且演唱比較有民族特色的作品,樂器教材則可以選擇運用了特殊民族樂器的作品,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教材中可以根據學生的個人能力安排教學任務,讓學生根據所學作品的某一個片段進行不同樂器的演奏,感受不同樂器之間的區別,或是對某一個片段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改編等,都能夠進一步鍛煉學生的綜合素養,提升高校音樂教學質量。
(四)加強師資力量建設
教師是影響高校音樂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教師的教學水平會嚴重影響教學質量,為了更好地進行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育人融合,就需要加強師資力量的建設。可以對現有在聘教師進行培訓,聘用優秀的人才進行教學,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邀請專業的人士進行相關教育講座。對在聘教師進行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培訓,加強教師對民族文化內容的理解和掌握,這樣在給學生進行講解時也能夠更加游刃有余。教師彼此之間也可以交流教學經驗以及分享自身對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和教學想法,選擇更加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逐步提升教學質量。高校可以定期組織教師參加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專題的研討會,交流分享自己學習的心得體會。選聘一些優秀的少數民族音樂專業的教師進行專業教學,從更加專業的角度為學校音樂教學事業注入新鮮血液,借助他們的專業素養提升教師整體的專業素養和文化底蘊,帶動教師們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高校還可以邀請一些民間藝術家來學校進行表演,向學生們分享如何提升對少數民族音樂的興趣,如何從更加專業的角度分析鑒賞少數民族音樂作品。
(五)重視實踐教學
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之余積極組織課外活動,在學校內可以舉辦少數民族音樂演出、少數民族音樂作品展示等活動,可以增加學生對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認識,提高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讓學生在校園生活中可以與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有更多的接觸;也可以讓學生前往少數民族的生活地區,學習當地的民歌民謠,與當地人民深入交流,觀看當地優秀表演藝術家的表演,親身感受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讓學生通過實踐深層次的學習當地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對當地音樂文化充分挖掘,提高學校音樂教學的效果。
五、結語
要想在高校開展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教學工作,就需要深刻認識到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文化傳播過程中的文化價值,結合少數民族音樂的民族特點,對高校的教學教材和教學內容等進行改革,加強師資建設,豐富教學內容,充分激發學生對少數民族音樂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促進高校的音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方冰.協同育人視域下高校少數民族學生音樂教育建設機制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8(12):222-225.
[2]蔣燮.探求漢族與少數民族音樂交融關系的教學實踐與學術思考——以中央音樂學院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研究方向為例[J].民族藝術研究,2021(02):77-86.
[3]范西姆.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的一項重要措施-論創辦廣西少數民族歌手的歷史意義[J].廣西民族研究,1990(02):107.
[4]唐飛.黑龍江少數民族音樂在學前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文存閱刊,2020(12):40.
[5]李春瑩,張建明.北方赫哲族音樂文化發展-引發的本土音樂在地方高校推廣思考[J].戲劇之家,2019(09):74-74.
[6]鄭莉.論少數民族學校“藝術教育綜合”回歸式發展[J].課程.教材.教法,2020(10):119-124.
[7]李月晴.少數民族地區音樂融入高校古箏課堂的教學實踐應用[J].藝術評鑒,2017(01):112-114.
[8]蔡智勇.少數民族地區高校民族民間音樂課程的教學現狀與創新[J].大眾文藝,2016(11):257.
[9]曾宏華.讓桂西北少數民族音樂舞蹈走進高校音樂專業教學課堂——以河池學院為例[J].歌海,2011(04):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