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比是法國圖盧茲的一名留學生,一年前開始在圖盧茲的各大零售店、超市、快餐店撿食物垃圾。她靠這些“撿垃圾”的視頻意外走紅,成為了一個另類的美食UP主。
有趣的是,在法國撿食垃圾,幾乎是一種不分階級的社會現象。這其中既有實踐免費素食主義主張的流浪者,也有收入可觀的白領、剛畢業的大學生,等等。撿食垃圾被他們視為一種生活方式。
倒計時20分鐘
將可食用的食物從垃圾箱中揀出來,留給撿拾者的時間可能只有20分鐘。尤比通常從晚上8點開始就守在目標零售店旁,等待店鋪結束營業。而成功撿到東西的時間,很可能是在第二天的凌晨四五點。等待,成了這場“狩獵”中最難熬的部分。一等到店員將“垃圾”推出、放到垃圾桶,尤比就會立即往前,撿走自己需要的食物。
在法國,面包店是最好“撿”的。尤比說,這是因為法國對食品日期有嚴格控制,不能賣隔夜的面包。也因此,面包店一結束營業,垃圾桶旁往往就排上了長隊。
與此同時,超市則是最難“撿”的。大體量的超市往往有處理垃圾的專門渠道,不會貿然丟出來讓人去撿。留給尤比的,只剩下那些小體量的超市,它們通常遠離市區,需要花費很多時間。
有時候,為了降低搜尋花去的時間成本,尤比還會與“撿友”互通消息。法國圖盧茲的街頭,有一批特別的流浪者,尤比稱之為“自愿選擇的流浪者”——在20多歲時主動選擇不工作、四處流浪、撿食垃圾的生活方式。
撿到垃圾后,尤比選擇直接開箱試吃。這些從垃圾桶撿來的“豐盛”食物,常常讓她和屏幕前的觀眾瞠目結舌——面包店外數十斤一袋的法棍,快餐店垃圾桶里成盒的三明治、比薩、雞腿,零食超市外琳瑯滿目的小吃、甜點等。這些“垃圾”大多保存完好,是當天賣剩或臨期的食物,基本不影響食用。
很難想象,再晚20分鐘,這些“豐厚”的食物很可能就要被丟進大型垃圾站,永遠失去被食用的機會。
“我們是在搶救那些食物”
在法國,撿食垃圾成了一種社會現象。法國紀錄片《拾穗者》中,一位長相斯文的賣報員,每天清晨5點45分坐火車到達巴黎,運氣好能在那時撿到面包店扔掉的隔夜面包。等到集市散市,他又會提著大袋子,邊撿拾邊品嘗那些被丟棄的水果、蔬菜等。當這位賣報員提及自己的碩士學位和當過助教的工作經歷,總能收到訝異的目光。
尤比提到,撿食集市垃圾的行為,有很多法國人都愿意參與其中——比如剛畢業的大學生、收入體面的白領等。《拾穗者》中,另一位中年男性有穩定且不錯的收入,也堅持撿食垃圾。節儉是一種美德——他這樣解釋自己的行為。在法國,有一群免費素食主義者,他們將撿食垃圾視為一種生活方式:“我們是在搶救那些食物。”他們也被形象地稱為“垃圾箱潛水員”。
從總量上來看,現代工業社會制造的垃圾,豐富到了讓人瞠目結舌的地步。從生產地、從制造商、零售商再到我們的家,每一環節都發生著難以估量的食物浪費。據統計,法國每年就有約1000萬噸食物被浪費,價值16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200億元)。
免費素食主義者大多擁有反消費主義、反資本主義的主張,他們意識到,棄掉那些不完美的消費品,才能吸引人們去購買昂貴的完美消費品。當他們靠撿來的那些臨期食物過活,則是在有意地對抗整個資產階級生產體系。也就是說,他們不再需要通過購買,而是利用社會的剩余物資,來滿足自己所需。
(摘自《新周刊》 舒少環/文)7AE62EAE-0879-451A-AA99-95CA3C89A06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