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宇
摘 要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新形勢下大學生教育工作的重點,家庭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具有持久而深遠的影響。本文通過分析不同家庭因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深入地探討了家庭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針對性地給出了提升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建議。
關鍵詞 家庭;大學生;心理健康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復雜而系統的工程,涉及家庭、學校、社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而家庭是學生形成自身人格的基本環境,也是學生生活成長的首要環境,所以家庭對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尤為重要[1]。調查發現,許多心理健康問題都發生在大學生較早的年齡,比如社交恐懼癥發病年齡中位數在7-14歲,創傷后應激障礙的高峰期風險期為16-17歲,超過一半的抑郁癥患者在兒童時期、青春期或青年時期首次發病,而這時候他們的成長環境主要還是家庭,因此,應提高對家庭因素的關注度,從根源上預防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2]。
1家庭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因素
1.1家庭結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家庭結構是影響大學生健康成長很重要的一個因素,一般來說單親和重組家庭的孩子性格會比較敏感孤僻,缺乏歸屬感和安全感,對人際關系比較敏感;獨生子女則更容易以自我中心,人際關系敏感,獨立承擔責任的能力也稍差;留守家庭的孩子缺少關愛,容易自卑封閉[3]。家庭結構對大學生的影響在家庭結構形成之初就已經形成了,這種影響會跟隨孩子到大學階段,甚至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家庭結構的負性影響有可能成為許多大學生心理問題發生的誘因。
1.2家庭經濟狀況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家庭經濟狀況關系到學生的受教育水平、視野寬廣度、交往人群等。一般來說,家庭經濟條件不錯的學生受教育水平較高、見識較廣、交往人群素質較高,有利于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3]。相反,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物質、精神都相對較匱乏,很多家庭迫于生計,忽略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許多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必須依靠獎助學金、學業貸款、勤工助學等來完成學業和維持基本的生活,往往這部分學生心理負擔較大,容易產生自卑、焦慮等情緒,長此以往給學生心理健康埋下了隱患。因此,應重視家庭經濟狀況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特別是要多關注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在幫困過程中,實現幫困助人工作由簡單的“經濟資助”向“育人成才”轉變。
1.3 家庭氛圍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家庭氛圍是一個家庭中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及其所營造出的人際交往情境和氛圍,它對家庭成員的精神和心理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家庭成員生活及成長的重要環境因素。父母關系、親子關系是影響家庭氛圍很重要的因素,在和諧愉悅的家庭氛圍中長大的孩子往往會比較積極、樂觀、自信,相反,在硝煙彌漫的家庭氛圍中長大的孩子往往比較悲觀、自私、膽怯、自卑。家庭氛圍的好壞對一個人能否健康成長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1.4 家庭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家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和學校教育的基礎、補充和延伸,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老師。家長的文化水平、受教育程度、為人處世的風格、職業等都將影響到其對子女的教育[3]。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長都忽略了家庭教育的四個原則,即榜樣原則、教育一致性原則、回避原則和信息凈化原則以及平等民主、正面教育原則,往往會將家長的期望和觀念強加至子女身上,這可能成為學生壓力的間接來源。
2提升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建議
2.1改善家庭氛圍,促進親子溝通
良好的家庭氛圍需要父母關系和睦、情緒穩定,親子間互動緊密、溝通順暢。一方面家長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為孩子樹立榜樣。遇到事情要學會客觀的分析、批判,幫助孩子分清做法的對與錯,同時家長有事要跟孩子商量,自己的缺點要勇于承認。另一方面家長要掌握與孩子交流溝通的方法。一是要真誠,為親子溝通提供安全自由的氛圍,讓孩子以真實的自我與父母交流,坦露喜怒哀樂、宣泄情感。二是要傾聽,不僅僅是用耳朵去感知孩子所講的內容,更是用心去探索、發現孩子在言語和非言語中表達的潛臺詞、話外音。三是要共情,進入到孩子的精神境界,感受孩子的內心世界,將心比心的體驗孩子的感受并做出恰當反應。
2.2重視家庭教育,完善家校社協同育人體系
優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環境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和支持,完善家校社協同育人體系對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家庭教育要拋棄應試教育模式,培養孩子社交能力在內的綜合素質,特別是心理抗壓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的培養[4]。學校要主動與家長溝通,通過家長會、家訪等形式及時交流學生的狀態,指導家長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協助家長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同時增強教師隊伍建設,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體系。社會要實施多部門聯動機制,加強網絡、書報等的監督管理,為大學生營造健康的社會環境。
3總結
大學生心理健康受家庭、學校、社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要建立起完善的心理健康監管與預防機制,制定科學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從而確保大學生能在良好環境中健康成長,逐步降低心理問題對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造成的困擾,提高大學生心理承受、抗壓和控制能力,為我國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提供更有力的保證[4]。
4參考文獻
[1]余立人, 何婉文. 家庭因素、母親角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 [J]. 科教導刊(中旬刊), 2016, 11): 161-2.
[2]PEDRELLI P, NYER M, YEUNG A, et al.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nd Treatment Considerations [J]. Academic Psychiatry, 2015, 39(5): 503-11.
[3]李冰寒, 張輝. 家校合作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 [J]. 中國醫藥導報, 2019, 16(22): 73-6.
[4]謝文亮.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徑探索 [J]. 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2, 21(02): 60-4.2329F934-5654-4024-A7BA-61648EF4EF7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