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祖燕
摘 要:現階段傳統的教學理念已經不能適應新時期的發展要求,教育部門提出對于農村中學生的教育應當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中學階段作為學生成長的黃金階段,心理健康發展極易受到外部環境、家庭教育環境以及學校教學環境的影響,為此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同樣重要,只有家校共育才能為確保適應教育部門對農村中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要求做好保障。
關鍵詞:家校教育; 農村中學生;心理健康
引言
根據我國青少年心理健康調查報告數據顯示,在我國的1.4億青少年人群中,2000多萬的青少年有情緒和壓力困擾。因此家校教育對于農村中學生心理健康發展顯得尤為重要。為此學校應該重視家校教育,積極地與家庭進行合作,有序實施家校共育,從而促進農村中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一、家校共育在農村中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作用
(一)整合教育力量
學校和家庭作為農村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缺一不可。家長陪伴孩子的時間最長,能夠足夠了解孩子的心理,而學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專業性具有顯著的優勢,因此只有將學校和家庭有機結合才可以促進農村中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家校共育是家庭與學校的有機結合的載體,是促進農村中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最佳途徑。
(二)健全教育鏈條
初中階段是學生從幼稚走向成熟過渡時期,心思敏感,常常會因為學習成績以及人際交往等外部環境因素而引起心理健康問題。由于我國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鏈條單一,因此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經無法滿足農村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需求。而家校教育促使心理健康教育形成校內、校外一體化的教育鏈條。從而有效地解決了傳統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三)促進健康發展
由于我國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具有分散化以及碎片化的特征,并且在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唯一的心理健康教育通道。目前中國大多數的農村大學生心智的成長都不健全,出現各種程度的心智缺陷,嚴重的還會危害到學生本人的安全。而現代心理教學則通過家校共育心理教學的方式進行,能夠更有效地解決傳統學校心理教學中出現的分散化和碎片化的問題,并以此推動農村中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二、基于家校共育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密切家校聯系
對于心理健康教育來說,要想使家校共育充分發揮其自身的作用,首先家庭與學校作為家校教育的主體必須保持密切的聯系,家庭與學校在農村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都擔任著非常重要的教育角色。學校可以利用開家長會和現代網絡科技來與中學生家庭保持密切的聯系。家長會作為教師與家長進行交流與互動的橋梁,可以有效地增進學校與家長的聯系。例如學校可以選擇定期召開學生年級家長會,首先由學校校長或者年級主任在家長會上通報學校的重要事項以及傳授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專業知識,然后再由各班級教師帶領班級家長召開班級會議,在班級會議中教師可以將班級內的事項以及學生在學校的具體表現與家長進行交流,并共同探討如何促進孩子心理健康發展,從而形成心理教育的家庭與學校的有機結合。現代網絡技術平臺也是實現學校與家長密切聯系的一種手段。構建“互聯網+教育模式”對于學校開展心理健康家校教育來講非常重要,例如教師可以借助微信或者扣扣信息工具,將家長加為好友,創建班級家長群聊模式,教師通過微信或者扣扣可以與家長一起分享學生校內校外發生的事情。教師還可以通過家校共育信息平臺發布與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文章例如《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象與騎象人》等,從而促進家校教育的高效實施。
(二)開展活動,增強體驗
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學校發展德育的主要任務之一,而合理地進行道德活動也是促進健康家庭與學生發展的最有效途徑之一。但以往的學校德育的方法都乏味而平庸,導致中學生會無法調動自己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所以,突破傳統觀念的現代化學校德育課程,是實現家校共育的前提條件和基石,農村教師應該開展豐富多彩的現代化學校德育親子交流的活動,以加深農村學生與父母之間的親密度,并提高農村中學生的教育體驗。例如,教師們可以舉辦"父母眼中的我"公益活動,“父母眼中的我”是學校即德育教育中的感恩教育活動,教師邀請家長一起參與活動,活動主要以問卷調查和家長講述自己與孩子的故事形式為主,在活動中教師可以邀請家長積極參與問卷調查以及講述自己與孩子的故事,“父母眼中的我”活動提供了家長和孩子面對面進行心靈溝通的平臺,形成了一種高效的教育合力,從而促進了學生健康發展。
(三)建立完善的家校教育保障機制
目前為止中國對家校教育的社會保障制度還沒形成,因此造成了家庭和學校共育模式不能起到真正的效果。家庭和學校共育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是家庭和學校共育發展的基石。并且,制度的設置還需要適應時代發展變化和現代社會溝通習慣的信息交流方法,為學生們在心理層面上得到的信息提供保障。比如教師在每次擔任某班級班主任的時間,新生報到結束以后,教師們就需要統計所有中學生家長的聯系信息,以便于在學校后期開展家校教育,而與此同時,教師們還需要運用信息技術工具,組建家長們和學校之間的聯合微信群,這樣老師才能及時地與家長們針對學生心理各方面的表現,展開溝通討論。同時針對家庭教育和學生教育專門的促教小組的設立也十分必要,因為促教小組的主要職責就是保護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共育。而一旦促教小組管理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發生問題,就需要對該促教小組進行處罰,并由此來提高促教小組的責任感。通過構建良好家校教育保障機制,推進家校教育資源的充分發揮,從而促進農村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農村中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背景之下進行家校教育的重視尤為關鍵,為此農村初中教師必須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在實踐中發現使用家校教育模式可以有效促進農村中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使其身心健康,從而實現新時期的教育目標。學校在實施家校教育的過程中應當與家長保持密切聯系利用開展活動來增強農村中學生的心理健康體驗以及建立完善的家校教育保障機制來達成最終效果。
參考文獻
[1]祁鴻儒.家校共育促進中學生健康發展的研究[J].智力,2021(28):178-180.
[2]肖生巧.家校共育,助力初中生心理健康成長[J].教師,2020(03):7-8.
[3]李明,謝寶麗. 家、校、社會共育,促進中學生身心健康發展[C]//.2019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技術創新學術研討會(成都會場)論文集.,2019:673-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