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延青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小學教育的諸多方面也隨之產生極大改變,核心素養提升及實踐能力培養已然成為當前小學教育的主要方向和目標。但現階段仍有部分農村小學教師對核心素養理解有限,并未對核心素養對實踐課程開展的重要意義進行深入探索,導致部分偏遠的農村小學仍在沿用傳統的實踐教學模式,使小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有所限制。小學階段是強化學生主觀思維能力、學習態度的重要過程,該時期小學生年齡偏小,身心發育可塑性較強,所以為確保小學生思想認知與核心素養皆能夠向正確方向成長,教師應給予專業指導,積極發揮自身導向作用。語文、數學等基礎課程對小學生學科核心素養養成確實有一定作用,但想要學生具備較強的綜合能力與素養,仍需對綜合實踐課程加以重視,該課程更為重視學生終身成長與學習,主要以探究、人文、思維等方面的素養提升為主開展教學工作,為此農村各小學應全面開發實踐課程資源,提高學生核心素養。
一、當前農村小學綜合實踐課程教學的不足
盡管核心素養的概念提出已經有了較長時間,但部分農村地區小學仍在受傳統教育觀念所影響,實際教學環節依然過于重視基礎課程的教學結果,并將語、數、外的學習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個體能力的具體標準。而小學綜合實踐課也多是存在于課表中,很少有教師會將其予以精心的設計和認真的落實。此外,農村小學對教師的教學考核中,綜合實踐考核比例要遠低于其他課程,如此就導致教師對綜合實踐課程無較大的研究和探索熱情。與此同時,農村學生家長主觀意識上認為綜合實踐僅是由教師帶領學生做游戲,無明顯的學習效果,所以對綜合實踐課程也表現出不支持的態度。正因為農村學校、教師和家長對綜合實踐課作用及價值無正確認知,才會導致該項課程在實際教學環節常會出現多種不同問題。因農村小學對綜合實踐課程認知有限,所以導致部分學校對綜合實踐課并未配備專項教師,通常實踐課程教師會由班主任擔任,但因班主任本身工作任務較重,所以無過多時間與精力對綜合實踐課展開研究,師資力量薄弱使綜合實踐課發展有嚴重阻礙,并且在僅有的綜合實踐課中教師參與性不強。教師應明確小學生核心素養提升是建立在師生互動前提條件下,只有教師通過參與實踐活動才能更為全面地了解小學生成長需求,并針對性設計實踐課活動。最后,從學校角度分析,部分農村小學對綜合實踐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未能予以重視,不能根據該課程教育目標和農村教學環境的實際挖掘和開發課程資源,不能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有效實施提供豐富的課程資源,從而使該課程教學活動的開展常常會脫離農村學生的學習基礎和認知特點,導致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不高,教師對學生在綜合實踐學習中的學習行為評價也會出現偏差,導致學生難以在綜合實踐課程中獲得有效提升。
二、基于學生核心素養提升農村小學綜合實踐課程資源開發策略
農村小學對綜合實踐課程教學資源進行開發,要發揮教師在開發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多種途徑加強農村小學教師綜合實踐課程資源能力培訓,提升教師的研究能力和開發能力。教師在開發中要以學生為根本,關注學生的學習能力基礎,密切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廣泛收集綜合實踐活動資源,精心設計綜合實踐活動。學校要立足農村廣闊天地,通過師生互動和家校合作,共同開發豐富的綜合實踐活動資源,還要立足校園內的便利條件,面向社會范圍,全面開發綜合實踐活動資源,保證學生能在綜合實踐課程中學到感興趣的、有價值的知識,形成良好的綜合實踐能力。
(一)加強農村小學教師綜合實踐課程資源開發能力
農村小學要將核心素養理念完全落實于綜合實踐課的教學資源開發中,應從教師專業素養提升入手,如此才能確保在挖掘綜合實踐資源時核心素養理念突出。首先,有計劃性地組織該課程的教師學習核心素養理念,只有當教師對核心素養充分了解,明確核心素養中所包含的具體內容,才能在教學實踐中真正做到以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為基礎。學校可邀請專業的教研人員入校開展一次以“核心素養提升開發綜合實踐課教育資源”的主題講座,該項講座內容應涉及聯系生活、提高責任意識與核心素養、結合小學生特點實施個性教學等三個層面。此三項內容不僅著重突出小學生主體地位,同時也將實際生活視為綜合實踐教學重點。其次,農村小學還應定期舉辦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聽評和研討活動,聽評環節要注意區分和導向,進行聽課的目的是讓評委通過對綜合實踐課中的教學資源進行觀察與分析,從而找出教師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中的優缺點。評課的目的是讓實踐課程教師在后續開發教學資源時能夠找到正確方向,并在資源利用時做到以提升小學生核心素養為主導。此外,農村小學應為綜合實踐課教師提供更多外出學習與交流探索的機會,通過去城市學校學習更多綜合實踐教學經驗、掌握更多實踐活動課程資源開發技巧,從而使教師在開展教學時能夠結合農村地區特點,開發出更具特色的實踐課程內容,以此提高農村小學綜合實踐教學豐富性。最后,學校內部可多設置與綜合實踐課程相關的教學研究活動,如綜合實踐教學資源開發微小課題研究、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資源開發成果展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資源的講座視頻觀看等,讓更多教師積極參與該項活動和研究,該方式既能加強學校、教師對綜合實踐課程在農村教學的重要性的認識,同時也可讓農村教師對強化學生核心素養這項教學任務有更深刻的認知,最關鍵的是能在行動研究中切實提高教師的綜合實踐課程資源開發能力。
(二)以生為本,關注生活,精心設計綜合實踐活動
以核心素養提升為基礎開發綜合實踐教學資源,主要是在課程教學環節將學生視為重點對象開展相關教學活動。鑒于此,教師可選擇小學生較為感興趣的實踐活動情境,讓學生在參與各項教學實踐過程中提高自身核心素養。例如,教師將“摔不壞的雞蛋”作為主題開展實踐活動,首先,教師可拋出問題吸引學生注意并構建問題教學情境“如何確保雞蛋在15米處下落后仍保持完整”,盡管該問題已存在較長時間,但對低年級小學生來說仍具有較強吸引力,可充分激發其探索欲望,問題提出后學生則可以很快進行討論。隨后教師可表明該項實踐活動的具體要求,明確指出讓小學生利用常見生活材料實施本次活動,該項教學目的是為讓小學生能充分貼近生活,并注重突出生活與綜合實踐課之間的聯系。而在下節實踐課開始時,則發現有學生選擇在雞蛋周圍綁滿吸管后拋下,結果發現雞蛋會脫離吸管,最終碎掉;也有學生在一圈完整的紙巾內放入雞蛋,并在空隙處用棉花塞滿,同時將該卷紙的兩側同時用棉花進行密封,雞蛋拋下后仍完好無破損;也有學生選擇利用紙盒作為緩沖裝置,將雞蛋放入紙盒內填滿碎紙,確保整個紙盒內能夠被所有紙屑填滿后將其密封,以紙盒搖晃后感覺不到雞蛋晃動最為合理。這樣的綜合實踐活動能有效鍛煉小學生思維能力,原因是學生在參與實踐活動時需要進行獨立思考,如雞蛋被物體裹住后是否能夠經受住地面沖擊;所選擇的材料是否能夠起到緩沖作用,不同的材料選擇會有多種可能性出現。通過該活動能夠讓小學生正確認識綜合實踐活動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充分地體現核心素養中聯系生活這一內容,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學習也會產生和保持足夠的興趣。
(三)立足農村,師生互動,開發綜合實踐活動資源
在實施綜合實踐課程教學和開發教學資源時,教師需明確自身的職責。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是以教師能夠將核心素養教學理念充分融入實踐教學資源與相關活動中為前提的,鑒于此,教師可以通過師生互動,挖掘身邊的綜合實踐資源。例如,實踐課教師可以從農村孩子喜歡玩泥巴和農村黏土資源豐富的角度出發,以“弘揚文化、制作最美泥人”為主題開展師生共同參與的綜合實踐教學活動。首先,活動開始前教師應學習與該文化相關的知識內容,對泥人文化起源、發展經過等有充分了解,同時實踐課教師也應掌握基礎的泥人捏制訣竅與方法。隨后,實踐活動開展時教師可先通過信息化設備將泥人文化的教學視頻材料為小學生加以展示,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視頻資源播放后,教師可將班級學生每四人進行分組,并在各小組內分發學習資料,該資料中應涉及多種泥人圖片,且在每一款泥人下方應以圖文結合的形式表明該泥人的捏制技巧與手法。當小學生進入實際操作階段,教師應積極融入,與學生討論,幫助學生解決制作中所遇到的問題,如怎樣上色、怎么樣讓泥人的表情更為生動等。在教師指導和資料學習下,能使小學生快速融入該實踐活動中,并且在師生互動下也可將兩大主體的溝通距離進一步縮小,促使師生情感交流更為順利,為該項綜合實踐活動增添更多溫暖的教學氛圍感。此外,泥人制作環節,教師也應積極鼓勵學生將動漫人物、父母、小伙伴等人物形象作為制作對象,激發學生的創作積極性。泥人捏制這一活動能夠鍛煉學生多方面的思維能力和操作能力,引導小學生充分展示自身才華與個性,這與結合學生特點實施個性教學的核心素養培育要求極為契合。本次活動是以師生互動形式完成,在實際互動與實踐環節中,教師應注重傳統文化滲透,從而讓農村小學生也能夠更為深刻地理解傳統文化,培養其核心素養、增強民族意識。
(四)立足校園,面向社會,開發綜合實踐活動資源
興趣是激發小學生學習和探究的主要驅動力,因此在以核心素養提升為前提開發農村小學綜合實踐課程資源時,也應積極調動小學生探索興趣,激發學生對綜合實踐課的學習動機。當前較為提倡的實踐課程教學方式是立足于生活實際進行教育資源探索、并針對性地設計實踐活動,如此才能確保該項活動順利進行。教師要重視從校園生活、校園環境乃至社會生活和自然環境入手,廣泛開發和利用綜合實踐課程教學資源。學校生活中的節日慶祝活動、藝術展演、勞動教育、課外活動等眾多內容都是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良好載體。校園中的種植園、花壇、綠化帶、圖書室、閱覽室、實驗室、多功能教室等,都是設計和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好場所,在教師的精心設計和巧妙引導下,加上學生的觀察和發現,能夠挖掘出豐富有趣的綜合實踐課程內容。如圖書漂流、我是小園丁、耕耘與收獲、節約小標兵等活動。社會生活中的綜合實踐活動教學資源更是豐富多彩,如結合傳統節日、民俗活動,組織學生開展節日中的民俗、節日中的禮儀、節日中的文化等調查活動,可以讓學生近距離接觸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深入了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結合四季交替、春種秋收等,開展植樹造林、農活體驗、垃圾分類、環保小衛士等實踐活動,獲得社會生活體驗,可培養學生對自然和對社會的責任意識。教師還可以設計統計表冊預先發給學生,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走進市場和餐廳,調查身邊的浪費現象,在收集到真實有效的數據資料后,對學生分組,將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分類和篩選,統計出生活中的浪費現象。學生通過調查環節和數據整理環節,很容易就能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認識,再在教師的組織下通過綜合實踐活動課堂進行大范圍的交流、匯總,能達到提高學生對社會的認識的目的。
實踐教學過程中的課程資源來源渠道廣泛,教學中一定要注重師生互動和學生群體間的配合,以確保各小組成員都能夠做到相互信任、完美配合。鑒于此,在進行小組實踐活動時,因小學生自身學習和接受能力有一定差距,所以對教師所講述的知識理解和吸收程度不同,這一弊端旨在各小組進行課堂探究時會尤為凸顯,所以教師要做到根據各組或不同學生差異對綜合實踐教學方式做出調整,堅決實行因材施教,如此才能確保小學生思維能力與核心素養得到全面提升。群體合作這一綜合實踐方式能夠讓小學生對各種實踐知識了解得更為深刻,并且通過根據學生實際學情進行分組,讓各組成員在課下共同準備綜合實踐活動中所能應用的學習資源,不僅能充分發揮綜合實踐作用,同時可以對提高小學生核心素養發揮促進作用。
三、結語
綜上所述,當前部分農村小學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過程中,還存在對綜合實踐課認知不夠健全的問題,導致該課程教學實施缺乏科學性,教育資源開發和利用限制較大,不能為學生的探究性學習和實踐性學習提供適當的教學資源。所以為確保農村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效開展,需要立足于學生核心素養提升,以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出發點和歸宿點,需加強教師和學生教學資源開發能力,利用學校、社會、自然資源大力開發利用教學資源,激發小學生群體合作學習興趣,突出綜合實踐教學特點與優勢,保證教學資源更為有效地開發與利用,組織學生廣泛參與各類綜合實踐活動,通過有效的綜合實踐活動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注: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基于學生核心素養提升農村小學綜合實踐課程資源開發行動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20]GHB4442)研究成果。
(左毓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