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婧怡 辛祥惠
一、和諧師生關系的概念和特點
和諧的師生關系指的是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當中形成的相互關系。教師和學生這兩個主體是教學活動中最為重要的兩個方面,是構成教學活動的主要因素。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助于教學活動正常、順利地開展,進而使教師和學生兩者之間的發展趨于成熟化、完美化。而和諧的師生關系主要應該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其一,平等的地位。傳統的師生關系更看重尊師重道,教師屬于有“特權”的一方,而學生則是屬于被“管制”的一方,兩者處于對立的關系中,不利于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基于此,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前提和基礎則是平等,兩者處于平等的地位,實現平等的交流對話。
其二,民主的參與。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而教師則是學生學習道路上的領路人,應該積極地給學生搭建多元的平臺,讓學生能有自我展示、自我發展的時間和空間。比如,在班級管理中,教師應該學會“放權”,讓學生“掌權”,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班級自主性管理中,提升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提升學生的自主性管理意識,讓學生在班級建設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學生可以就班級管理、班級建設的問題建言獻策,提出自己的意見和看法,教師應該尊重每一個學生的聲音,聽取學生的意見,在班級管理中融入學生極具創新性的建議,給班級管理注入更多的新鮮血液,使班級更具有民族性,以及生命力和活力。
其三,良性的互動。教師和學生在平時的教學管理中形成良性的互動尤為重要。一方面在于教師和學生之間應該努力地營造輕松愉悅自由和諧的環境,另一方面構建多元化的合作交流平臺,拓展互動的渠道,從而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處于和諧、友愛、互助的狀態,促進師生關系和諧發展。
二、初中教師與學生和諧關系構建的重要意義
(一)有助于創設和諧的教育環境
和諧思想是我國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之一,和諧文化也是我國優秀文的重要表現形式。在我國上下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和諧的思想深入人心,我國一直倡導和諧,遵從和諧,積極地在各個領域中創設和諧的氛圍。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在教育領域積極地構建和諧的環境是和諧社會著重強調的內容。教師和學生是教育領域的主要因素之一,師生關系的和諧有助于推動和諧的教育環境的發展,使教育大環境能適應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
(二)有助于提升教學效果
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對優化教學效果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在《學記》中明確地提出了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重要性:親其師,信其道。教師和學生之間和諧相處,使兩者的關系更為融洽、親近,學生對教師的信賴度更高,教師所教授的知識也能被學生所認可。如果學生和教師兩者的關系相對淡漠、生疏,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和積極性則不高,就很容易形成“一言堂”的情況,使教學成為教師一個人的獨角戲,而學生則是處于“人在曹營心在漢”的游離狀態,整體的教學效果差強人意。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則能有效改善這一現實情況。教師和學生和諧相處,教師尊重學生,學生敬愛、喜歡教師,就會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到課堂學習當中,教師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能得到有效的回應,教師所安排的課堂任務,學生會更加積極地完成。構建多元互動的課堂,能有效地提升教學的有效性,同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樂趣和成就感,從而反作用于師生關系的構建,促使師生關系變得更為融洽,進而實現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合作共贏”。
(三)有助于提升教師的職業幸福感
教育工作者每天所面臨的工作是煩瑣、零碎、復雜的,無論是教學工作中的任何狀況還是學生突發的任何狀況,都需要教師積極應對和解決。但是教師這一份職業也是神圣、充實的。師生之間處于和諧的關系狀態中,是學生對教師教學能力、職業素養的肯定,是對教師性格、品格的認可,且師生關系比較和諧,學生對教師更多的是正面評價,對教師而言,這些正面評價能提升教師的職業幸福感,讓教師覺得平時的辛苦付出是值得的,能消除教師職業生涯中的消極、懈怠的情緒,提升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強化教師的工作信心,激活教師的工作興趣,點燃教師的工作熱情。
(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初中階段的學生處于身心發展的黃金時期,在這一階段如果不對學生的思維和行為加以引導,很容易導致學生出現思想偏離正常軌道的情況,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學習的態度不端正。另外,在這一階段,學生面臨著成長的困惑和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很容易導致心理問題。而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助于教師的教學管理工作開展得更加有序、高效。如果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比較差,學生對教師說的話則不重視。而如果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比較和諧、融洽,教師以朋友的身份和學生進行平等的交流、談話,學生就能敞開心扉,和教師談論在學習或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教師可以給予學生相關的建議、指導,讓學生從偏離的軌道回到正軌中,這對學生身心健康而言,具有重要意義。
三、初中教師與學生和諧關系構建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不重視和學生建立和諧關系
部分初中教師任職的時間比較長,可能會出現在教學管理工作中消極怠工的情況,在實際的工作環節缺乏積極性。又或者部分教師職業認同感較低,對所處的崗位接納程度比較低,使教師的工作理念出現了嚴重的偏差,在工作的過程當中,對自己、對學生缺乏一定的責任感。基于以上情況可見,教師自身的心態發生了變化,所以教學管理工作形式大過于內容,對學生的學習 情況、生活情況等不上心,不重視和學生建立和諧關系。
(二)教師和學生之間缺乏有效的互動、溝通
在傳統的教學理念下,教師和學生往往是兩個對立面,是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教師作為“權威”的代表,往往是以嚴肅、一絲不茍的形象示人,所以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一定的畏懼心理,害怕和教師接觸。在課堂教學環節,教師的教學形式單一,教學氛圍枯燥,使學生對學習的興趣逐漸減弱。同時學生批判意識淺薄,很少在課堂上提出質疑和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缺乏有效的互動。而在課堂之外,教師和學生的生活相對獨立,兩者之間的交集相對較少,教師和學生靜下心溝通的機會較少。
(三)教學觀念保守、陳舊
部分教師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往往以成績的好壞作為判定學生優秀與否的標準。成績優異的學生是教師心目中的“好學生”,教師給予這類學生更多的信任和關注。而對學習成績差的學生,教師在和這類學生接觸的過程中,缺乏耐心,不善于挖掘這類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教師的教育理念落后,對學生的態度兩極分化非常嚴重,使和諧師生關系的建立難度更大。
四、初中教師與學生和諧關系構建策略及路徑
(一)更新教育理念,提升自身職業素養
初中階段的學生無論是在心理方面還是思維方面都會更加成熟,有自己的想法、選擇、判斷。所以教師在實際的教學管理中,就更應該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要更新教育理念,不能以傳統的觀點去審視并教育學生。教師要尊重學生之間存在著的個性化差異,提升自己的職業素養,以更為專業的能力施展教育與管理。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認知規律等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活動,給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悅、和諧、友愛的教學氛圍,使課堂教學更具有活力,刺激學生思維的發散,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讓學生敢于挑戰教師的“權威”,敢于充分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加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有利于實現平等對話,增強學生的表達自信。而在課堂之外,教師可以創造機會多和學生交流。比如教師定期或不定期地以朋友的身份和學生單獨談心,讓學生敞開心扉,討論近期學習情況和生活情況,拉近和學生之間的距離,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及時發現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中存在的問題,給予學生科學的、合理的指導意見,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另外,教師可以讓學生自愿組成小組,一起探討最近學習方面存在的難題,一起尋求解決難題的方法,或者學生可以就當前班級存在的問題反饋給教師,使教師能了解學生真實的想法。此外,教師在對學生宿舍查寢環節,可以多關心學生的寢室生活,關切地詢問學生有沒有吃好、睡飽、穿暖,對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噓寒問暖,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師的貼心、暖心。同時教師應該給學生強調要愛會個人衛生和集體衛生,愛護公共區域。再者,教師還可以以學生最為關注的“未來”作話題,讓他們展開大膽的暢想,甚至可以為他們描述大學里的美好生活,讓學生具備學習的動力,有更為遠大的目標。而當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困難時,教師則可以對學生分享自己成功的經驗,讓學生有面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
(二)平等相處,尊重學生
很多教師對師生之間關系的認知存在一定的偏差,部分教師故意抬高身份。教師在教學管理環節缺乏科學的管理手段,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叛逆心理。一旦學生對教師存在不滿,那么學生對教師所教學的科目就會產生排斥、抗拒心理,從而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得不到真正意義上的提升。因此,教師在實際的教育管理環節,應該和學生平等相處,站在學生的角度理解學生,給予學生足夠的尊重和認可,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讓學生切實地感覺到自己有被尊重和肯定。教師對學生的尊重應該體現在各個方面。其一,尊重學生的言論。教師應該給予學生言論自由的空間,認真傾聽每一個學生的聲音,尊重每一個學生的想法,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和自己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其二,尊重學生的人格,由于生活環境、學習環境的不同,學生的性格、品質等方面具有顯著的差異。教師作為學生人生路上的“照明燈”,教師應該給予學生足夠的尊重,保護學生的自尊心,避免傷害到學生。特別是部分特困生,由于家庭因素,他們的內心相對脆弱,也非常敏感,教師應該保護這類學生的自尊心,給予這類學生更多的關心和照顧,讓他們獲得更多的溫暖和愛護。
(三)重視對學生的觀察和了解,經常鼓勵和引導學生
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在給初中生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應該注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發展規律優化、調整教學方法,重視對學生的觀察和了解,一旦學生在學習環節有不好的習慣,教師應該及時糾正和指導。比如,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知識儲備等不同,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學生、教學過程、課后作業等各個方面分層,進行差異化教學,充分地發揮因材施教的優勢和價值。此外,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的難題,一旦受到打擊,就會失去學習的動力和興趣。基于這一現實情況,教師在實際的教學管理工作中,應該積極地挖掘學生的優點,多夸獎和鼓勵學生。學生對教師的信任度和依賴度較高,教師對學生的鼓勵對學生的影響非常大,有利于學生重燃學習的動力,幫助學生逐漸靠近夢想的殿堂。
(四)教師以身作則,樹立榜樣作用
教師在實際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應該以身作則,樹立榜樣作用。為人師表,則應該盡到一定的責任。教師應該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使教學工作更順利、高效地開展,通過多元化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活動讓學生感知到教師豐富的知識儲備,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此外,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教師應該嚴于律己,嚴格地要求自己的言行舉止等,在學生面前樹立一個盡職盡責、學識豐富、品質高尚的教師形象,從而提升學生對教師的認同感,對構建和諧師生關系具有積極意義。
五、結語
總而言之,初中教師與學生和諧關系構建具體可以從更新教育理念,提升自身職業素養;平等相處,尊重學生;重視對學生的觀察和了解,經常鼓勵和引導學生;教師以身作則,樹立榜樣作用等方面著手,贏得學生的尊重,使師生關系更為融洽,同時引導學生全方面發展,推動初中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
(左毓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