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蘭 陳平 張勇強


【摘 要】文章從4個維度對不同規模、不同行業的120家企業進行調查,用因子分析法驗證了問卷的合理性,再分別從規模和行業角度進行分類比較發現,規模較小的企業在參與人才培養時關注塑造企業形象,同時希望從學校獲得更多的理論指導,提高員工素質,而規模較大的企業注重社會責任感;不同行業的動因中,服務業和IT業看中的是學校為企業提供低成本的場地和靈活的學生實習實訓安排,解決企業的短期需求,從而降低場地和人力資源方面的成本;制造業希望通過崗位職業資格的考證等渠道提高企業的社會地位和知名度,同時寄希望于合作院校能為其提供理論指導和相關的服務。
【關鍵詞】中小企業;人才培養;差異性分析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22)02-0138-03
近年來,高職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國家和地方的支柱產業、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提供了技能人才支撐和保障。高職教育的“職業性”和“實踐性”特征決定了必須有企業參與才能保證其人才培養質量,實現技能人才培養目標。實踐證明,企業積極參與高職人才培養有利于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是培養高職學生實踐技能的一條有效途徑。從高職院校的角度看,學生在完成相應的學業后,如果不能很快適應社會和企業需求,找不到合適的崗位,不僅影響學生自身的發展,也降低了學校的就業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校的辦學質量。院校積極引導企業參與其人才培養,不僅可以在學校與企業之間建立起一種合作關系,還可以讓學生在完成學業后,直接到合作企業就業,解決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也提高了學校的就業率。此外,從企業的角度來看,企業通過多種形式參與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可以定向培養企業所需人才,將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和學校的人才培養進行“無縫對接”,由學校根據企業需求定制的畢業生,在學生畢業之后可直接到企業相應崗位從事工作,減少了企業培訓的時間,大大降低了企業的人力資源獲取成本,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因此,企業參與高職人才培養,能讓學校和企業達成共贏的目標。
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在高職院校已經實踐多年,雖然企業參與的形式不一,但是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動因卻有共性和差異。所以,對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動因進行共性分析,可以發現校企合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對合作企業的規模、類型、所有制結構及行業形式的分類和對比,探索各類企業參與高職人才培養動因,有助于了解未來校企合作的發展方向。
1 企業參與高職人才培養的動因假設
2013年冉云芳提出企業參與高職教育的4個動因[1];2018年教育部在《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中提出職業學校應當根據自身特點和人才培養需要,主動與具備條件的企業開展合作,積極為企業提供所需的課程、師資等資源。企業應當依法履行實施職業教育的義務,利用資本、技術、知識、設施、設備和管理等要素參與校企合作,促進人力資源開發。2018年程嘉輝對校企合作中企業參與物流人才培養的動因也做了闡述[2],他指出受市場經濟環境及經營目標的影響,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目的具有經濟性和急切性,主要表現為以下3個動因:一是獲得人力資源,有利于企業開展職工隊伍建設;二是承擔社會責任;三是合作企業參與校企合作,以此作為公關宣傳的亮點,提升企業的社會形象。參考現有資料,本研究采取企業訪談的方式,假設企業參與高職人才培養有如下動因,即優化人力資源、責任和道德動力、降低生產成本和獲得行業地位與技術資源。
2 樣本描述性分析
為了解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動因的共性和差異,本研究根據假設的動因設計了問卷,對多個省市的不同規模、不同類型及不同行業的120家企業通過網絡和現場方式展開了問卷調查。
從調研的企業規模來看,參照文獻[3-5]將這120家企業分成3類:職工人數≤500人的企業有30家,占比為25%;職工人數為500~1 000人的企業有50家,占比為42%;職工人數≥1 000人的企業有40家,占比為33%。企業的性質有私營企業、國有企業、合資企業、外資企業、集體企業等。
調研企業所屬行業中,制造業有70家、服務業有30家、IT業有20家,占比分別是58.3%、25%和16.7%。在調研的120家企業中,有96家參與了人才培養,占比為82.5%;其余24家尚未參與。在已參與校企合作的企業中,職工人數≥1 000人的企業有38家,占比為39.58%;職工人數為500~1 000人的企業有40家,占比為41.67%;職工人數≤500人的企業有18家,占比為18.75%??傮w來看,規模小的企業開展校企合作的比例低于規模大的企業。
在參與人才培養的96家企業中,制造業有60家,占比為62.5%;服務業有20家,占比為20.8%;IT業有16家,占比為16.67%;而在參與人才培養的企業且職工人數≥1 000人的38家企業中,制造業有32家,服務業有3家,IT業有3家。在500人以下的企業中,制造業有9家,服務業有5家,IT企業有4家。從以上的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制造業是參與人才培養的重點行業。
3 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動因統計分析
根據現有的研究成果,結合理論模型設計調查問卷,問卷包括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調查企業的基本信息,包括企業性質、規模、所處行業等基本資料;第二部分調查企業參與高職人才培養的動因。問卷將動因分為優化人力資源、責任和道德動力、降低生產成本及獲得行業地位與技術資源4個維度。其中,第一個維度包括優先選用優秀畢業生、對企業員工進行培訓提升職工素質及縮短新員工適用期;第二個維度包括慈善行為、提高企業社會聲譽和承擔社會責任;第三個維度包括占據學校場地節約生產成本、滿足季節性和特殊項目對勞動力的需求、使用廉價勞動力降低工人成本;第四個維度包括獲得崗位職業資格的考證地位、獲得政府給予的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及與學校加強聯系獲得理論指導。總共有12個測量變量,每個測量變量都采用Likert五點量表法,統一設置為“非常同意”記5分,“同意”記4分,“一般”記3分,“不同意”記2分,“完全不同意”記1分。在某一維度或問項上得分越高,說明企業對該維度或測量項的認可程度越高。
3.1 信度和效度分析
本研究選取目前最常用的Cronbachα系數對問卷進行信度檢驗。信度檢驗標準是Cronbachα系數大于0.8,屬于高信度;Cronbachα系數大于0.7,說明信度較好;Cronbachα系數大于0.6,說明問卷可以接受;小于0.6,說明問卷設計不合理,需要修改。使用軟件SPSS19計算出的總量表Cronbachα系數為0.945,優化人力資源、責任和道德動力、降低生產成本及獲得行業地位與技術資源4個維度的Cronbachα系數分別為0.817,0.867,0.808,0.870。4個維度及總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數均在0.80以上,表明設計的量表具有較高的信度。
3.2 因子分析
為了驗證問卷的維度劃分和測量值是否合理,首先需要對問卷做效度分析,然后做因子分析。SPSS常使用KMO值表示效度,若KMO>0.8,說明效度非常高,若KMO>0.7,說明效果較好。對樣本分析得到的KMO值為0.942,表明本研究使用的量表具有較高的效度,適合做探索性因子分析。因子分析常使用的是主成分分析法,并且主成分分析法一般要求測量變量與因子的載荷系數要大于0.4。
本研究對12個測量變量做因子分析,載荷系數設置為0.5,得到4個主成分,旋轉成分矩陣見表1。表1中的主成分1表示優化人力資源,主成分2表示責任和道德動力,主成分3表示降低生產成本,主成分4表示獲得行業地位與技術資源。從檢驗結果可以看出,設計的動因問卷的維度劃分及測量值是合理的。
3.3 企業參與動因的差異性分析
為了解不同規模、不同行業企業在參與人才培養的動因的差異,本研究分別以規模和行業為標準進行分類后做差異性分析,分析結果見表2。
(1)不同規模企業參與動因的差異性分析比較。從結果來看,不同規模企業對于參與人才培養的動因中,除“慈善行為”均值偏低以外(小于中值3),其他維度測量值的均值基本上都能達到數值4以上,這說明企業對參與人才培養的動因是積極的。從“優化人力資源”這個維度來看,各種規模的企業都比較重視優秀畢業生的選取和員工素質的提升,而規模較小的企業比較在意“縮短新員工適用期”;在“責任和道德動力”維度上,各種企業都注重提高企業社會聲譽,而規模越大的企業越有社會責任感;各種企業都比較注重降低生產成本,規模較小的企業在“占據學校場地”方面的均值較高;“獲得行業地位與技術資源”這個維度上,500~1 000人的企業更注重崗位職業資格的考證地位,規模較小的企業在“學校加強聯系,獲得理論指導”方面有更高的需求。
(2)不同行業企業參與動因的差異性分析。結果表明,各個行業對人力資源需求存在共性,它們對畢業生和職工素質都有較高的要求;在“責任和道德”方面,各行業都會把社會責任和聲譽放在首位,而慈善行為的均值很低;服務業和IT業相對來說設備轉移比較方便,所以這兩類行業比較看重學校能為其提供的場地,而這3類行業都有勞動力和降低工人成本的需求;制造業、IT業和服務業在“獲得職業資格的考證地位”這一方面比較重視,它們希望通過職業資格考試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和知名度,從企業性質來看,制造業和IT業的均值稍高于服務業;同時,制造業和服務業希望與學校加強聯系,獲得較新的理論指導和學校老師參與的企業服務。
4 研究結論及啟示
目前,企業在勞動力市場上面臨對技術技能型人才越來越迫切的需求,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業主動與高職院校合作共同培養人才的積極性,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能緩解企業用工難題。企業可以通過參與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的方式,將企業對人才的個性化需求滲透在人才培養的各環節中,達到企業對崗位的要求和院校對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實現“無縫對接”的效果。但是,不同規模和不同行業的企業對參與人才培養的動因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研究發現,不同規模類型的企業都有較高的積極性參與高職人才培養中,都希望通過參與高職人才培養的途徑解決企業技術、人力資源等方面的難題,降低企業成本,提高企業競爭力,最終達到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目標。因此,院校在與企業合作中,不可避免地需要考慮企業的參與動因。研究發現,不同規模類型的企業,參與高職人才培養中的動因各有不同。規模較小的企業在參與人才培養時會同塑造企業形象聯系更緊密,而且它們希望從學校獲得更多的理論指導,從而提高員工素質;中等規模的企業的動因比較簡單和直接,主要是希望通過校企合作獲得企業所需的人力資源;規模較大的企業則是因為社會責任等方面的因素,導致它們愿意參與院校的人才培養中。研究還發現,服務業和IT業的企業在與學校合作的過程中,更希望學校能為它們提供場地,并且在特殊時期能為企業提供緊缺崗位所需的人員,將企業的技術通過學校傳授給學生,節約場地和人力方面的成本;企業希望成為崗位職業資格的考證單位以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和知名度,同時希望合作的學校能為其提供理論指導和相關的服務。
因此,學校在同企業的合作中要根據合作企業的規模、行業特征,在合作策略方面有所側重。例如,與較大規模企業合作時,可以采用訂單式培養等模式為其培養“無縫對接”的高技能人才;與中等規模企業合作時,可采用頂崗實習的方式合作,通過讓學生短期集中參與企業的實踐項目,既培養和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也能解決企業的短期用工需求;在與小企業合作時,學校則要加強自身的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師的科研實力,真正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從而吸引更多的小企業有動力參與校企合作。同樣,針對不同行業的企業,也需要結合行業特點和行業企業的特殊性,有針對性地提出合作措施和策略,使合作關系穩定和長久,真正實現校企合作的多贏目標。
本研究通過文獻、訪談和個別咨詢等方式確定企業參與人才培養4個方面的動因,事實上,可能一些其他因素,如校企資源共享、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等因素也是影響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動因,所以后期還需要對企業參與人才培養模式及動因做進一步的研究并擴大研究的范圍。
參 考 文 獻
[1]冉云芳.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意愿、動因及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基于浙江省的調查[J].職教論壇,2013(19):70-74.
[2]程嘉輝.職業院校物流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參與動因及模式類型研究[J].職業技術,2018,17(1):11-14,108.
[3]畢結禮,王琳.校企合作培養技能人才調查分析報告(上)[J].中國培訓,2010(5):28-30.
[4]王文順,尚可,高姝蕾,等.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動因與障礙分析——基于扎根理論的質性研究[J].高教探索,2020(5):14-22.
[5]陶泱霖.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動因、沖突結構與消弭之策[J].教育與職業,2018(23):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