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怡
摘 要:黨的十八大提出“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并要求學校教學中應當注重品德,堅持以德育為首。在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階段,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語文基礎知識,還要對學生進行思想與品德教育。小學語文課是最能把人文基礎知識與品德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課程,文章就如何在小學語文課程中達到立德樹人目標展開探討。
關鍵詞:立德樹人;小學語文;教學策略
一、“立德樹人”的重要性
立德樹人的本意,是培養有道德的人才。立德,要始終以德育為首,利用正面教育觀念來引領人、感化人、激發人;樹人,要堅持以人為本,利用正確的品德觀念來培養人、改善人、發展人。
高等教育蓬勃發展是國家大計,亦是人民之根基。構建高等教育強國戰略是一個系統工程,其中的關鍵問題就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只有將立德樹人思想貫徹在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的各范疇、各主要領域、工作環節,努力做到以樹人為內核、以立德為基礎,努力培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中國才能真正建成教育社會主義強國。在社會主義教育教學中做到立德樹人,教師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融入教育工作中,在這個過程中,不僅需要對學生文化知識和文化技能等方面進行培養,而且要注重學生的德育培養,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二、為人師表,樹立楷模
在教學中要完成立德樹人的目標,教師必須注重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在日益改革和進步,在教育領域也提出了新的目標和要求,更加注重德育的培養,而德育的培養離不開教師的諄諄教誨。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以及良好的師德表現對學生有著深遠影響。為人師表就是要做到既教學也育才,教學又育才,這是新時代賦予每一個教師的天職。所以教師在與學生的交流、評價學生的時候,要注意語言的影響和作用。同時,身教更為重要,教師的言行中表現出對學生的深厚情意,學生也能因此得到陶冶與影響。當教師在根據教育職業道德塑造為人師表楷模形象時,往往會將教育職業道德的要求進一步細化、人格化,進而讓學生從富于形象性的楷模中得到啟發與教導,教師可以以高尚的形象樹立威嚴,使學生信服,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
三、立足教學,滲透德育
(一)在語文課堂中進行德育滲透
小學教育是學生學習的重要階段,這也是培育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階段,“立德樹人”作為教師教育學生的首要任務,強調的就是要從根本上教會學生怎樣為人處事,從而培育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秀學生。
《小學語文課程規范》中明確提出:“小學語文應通過教學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養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勞和諧發展。”由此可見,道德在教育課堂中占據著非常關鍵的地位,因此立德樹人也是學校教學的根本任務。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更加應該落實德育滲透。
(二)文本解讀與德育相結合
隨著新課改的大力推廣,對語文教師也提出了新的需求,要求教師在教學期間展開連續的德育教育。語文教師要深入調整教學方案,保證學生在掌握語文知識的同時提升道德素養,為以后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將德育與閱讀相結合,可以挖掘出文章的情感,落實立德樹人教育。因此提升學生道德素質方面,可從文本解讀入手。葉圣陶先生說過:“學語文,就是要學做人。”新時期的語文教師必須全面挖掘文本,在傳遞中小學基礎知識的時候,進一步滲透社會主義思想品格教學,借此培育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責任感等道德情感。
理解課文內容是小學語文課程中的重要環節,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教師可選擇其中富有教育意義的關鍵段落字詞,讓學生朗誦、解讀、品味道理,幫助學生感受文字之妙,體會到作家的情感。教師應做好對語文教材中德育素材的解析工作,使之滲入知識課堂中,以培養學生的文化素質,實現培養人才的目標。例如魯迅先生說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告誡中小學生道路就在腳下,不要迷茫摸索;或是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鼓勵學生道路雖然漫漫坎坷,但因意志堅強而不斷追求。在理解小說時,學生可以深入感受作家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產生自己的思考方式,逐步建立正確的道德觀念。
(三)作文指導體現立德樹人
寫作是小學語文教育的重要部分,對學生的語言思想、語言表達等能力培養都有促進作用。教師不但要傳授給學生有關寫作的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而且要對學生加以德育滲透,使學生寫出更有情感的文字,從而增強學生的道德情感。如今,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已與學生的實際發展需要相背離,已無法有效培養學生的語文素質。但在現階段的小學語文教育中,教師較少關注德育,一般把注意力集中在教材知識的傳授上,沒有深入挖掘教材中蘊藏的德育內容,很難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與價值,大大降低了教學效果。在過去的教學模式下,對學生的傳統美德關注度不足,造成部分學生沒有對人物的情感道德產生共鳴,沒有得到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引導。教師可以合理運用寫作教學來引導中小學生樹立端正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統編教材中不僅有很多優秀課文可以作為德育教育的載體,單元習作中也有很多德育方面的指引。課文是現成的文本,是作者本人的情感體悟。而習作是學生自己真實的體會和感想,是真情實意的流露,能更好地起到立德樹人的效果。教師可以給習作專題設置真實可感的情景來對學生進行情感熏陶,盡量立足于學生身邊的人事物等生活情景,內容貼切學生日常生活和情感世界,調動學生的寫作熱情,從而讓學生進行思考,重視學生的正面品德引領,培養符合社會的時代標準和道德精神。
學生作為獨立的個體,擁有自己的思想,需要在與教師的互動中學習文化知識,提高思想品質。因此教師要重視作文指導,提升學生的道德情感,從審題立意的角度對學生進行情感上的熏陶,從而培養學生真誠的情懷,高尚的節操,有社會責任感,對學生不太恰當的觀點和不良情緒要進行分析、疏導,與學生進行精神上的溝通。在作文評講方面還需要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方面的點評,讓學生的情感得到質的升華。在作文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教師都可以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和價值觀念的教育和熏陶,從而達到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
四、家校合作,促進德育創新路徑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要掌握孩子的特征,用正確的方法對孩子實施思想道德教育。家庭教育對孩子的社會影響非常重要,父母應教育子女要有社會責任感,建立積極進取的世界觀。父母的一舉一動,對子女的品德素質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部分家長并未重視自身的言行,對孩子造成了負面影響。家長要主動提高自身的素質,使孩子更能分辨是非。針對婦女節、母親節、重陽節等節日,教師可以建議學生回家后協助家長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教師可在課后為學生布置有關孝親敬老的小任務,比如學生給家長捶捶肩膀,在家長身體不適時關心其健康生活等等。讓學生在校園與家里兩種場合都能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從而提升了他們的道德素養,努力將他們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
五、結語
教師的工作是教書育人,立德樹人是教師教學的根本目標。教師要深切了解到德育的重要意義,把德育全面納入教育教學之中,用心、細致,重視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在學校語文教育中注重培育學生的品德,才能教育出德才兼備的優秀學生,從而達到立德樹人目標。
參考文獻:
[1]唐裴.立德樹人——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的滲透策略[J].教育界,2021(43).
[2]張雪芬.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德育的策略研究[J].科技資訊,2020(17).
[3]沈周祎.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立德樹人教育[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12).
[4]馬培元.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德育的策略研究[J].科技資訊,2020(17).
[5]芮翎譯.著眼插圖 點亮思維——統編版小學語文教學中插圖教學特點及策略探析[J].中國農村教育,20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