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璋苗
摘 要:基于“雙減”政策背景,文章探討教師在學生課外閱讀中指導的重要性。筆者從指導學生選擇課外讀物、培養學生長期的閱讀興趣以及指導學生掌握讀書方法三大方面,生動而具體地闡述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做法,以期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
關鍵詞:“雙減”政策;課外閱讀;閱讀方法;閱讀習慣
2021年9月,教育部推行了教育改革:實施“雙減”政策。“雙減”是指要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學生減負,是否意味著學生可以放任自流,上學聽課,放學只是玩耍?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雙減”政策旨在減輕學生的負擔,增強學生健康的體質和全面的素質。由此可見,要提高學生的全面素養,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除了抓好課堂教學以外,還要做好學生課外閱讀的引路人。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學生應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閱讀日常的書報雜志,能初步鑒賞文學作品,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其中一、二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5萬字,三、四年級40萬字,五、六年級100萬字。小學階段閱讀總量應在145萬字以上。
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已成為每位語文教師的一項重要工作。課外閱讀是根據學生的愛好和興趣而進行的獨立讀書活動。照理說,學生應該是喜歡讀書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閱讀不感興趣,或者沒有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缺少閱讀一些有價值、有水平的書籍。同時,由于學生年齡小,分辨能力差,學生很容易就被一些不良書刊影響。因此,如何選擇好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以及掌握好的讀書方法,就成為語文教師極為重要的職責。這也是“雙減”之下給每一位語文教師提出的新要求。
一、指導學生選擇課外讀物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給學生選擇課外閱讀是教育者極其重要的任務。他提議給學生選擇的課外讀物要符合學生的發展水平。隨著學生年齡的增加、視野的開闊,每個學生都應該有閱讀層次上的變化。如今,語文部編版教材設有新版塊“快樂讀書吧”,它體現了每個年級的課外閱讀要求以及推薦書目。通過分析,筆者對推薦書目的特點做以下總結:
(一)推薦提高學生思想水平和文學修養的書籍
小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開始形成階段,如果單靠語文課本去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是不充分,學生還須多方面涉獵課外書籍。因此“快樂讀書吧”向學生推薦具有良好的思想和文學素養的書籍,有助于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悟,更好地指導學生的行為,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如有名家代表的中外書籍:馬克·吐溫的《湯姆·索亞歷險記》、吳承恩《西游記》、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笛福《魯濱遜漂流記》、奧斯特洛夫斯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
(二)結合教材推薦相關課外書
結合教材推薦相關書籍有利于深化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如在二年級學習了《丑小鴨》,教師可以推薦學生閱讀《安徒生童話選》;學完了《草船借箭》,教師可以推薦《三國演義》;學過《貓》,教師可以推薦老舍的其他作品等。通過緊扣文本的拓展閱讀,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更透徹。
(三)推薦結合學生個人興趣和認知水平的書籍
閱讀是個性化的學習和生活方式,它是根據學生的愛好和興趣而維系的讀書活動。因此,在選擇閱讀書籍時,教師應照顧學生的興趣愛好,針對不同個性的學生推薦不同類型的書籍。
二、引導學生養成長期閱讀的習慣
(一)創造閱讀的氛圍
營造舒適的閱讀氛圍,有利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養成閱讀的習慣。首先,學校要做好閱覽室和圖書館的建設,并建立班級閱讀平臺——班級讀書角,讓學生在良好讀書環境中進行沉浸式閱讀。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制定個人閱讀活動計劃,因為學生更樂意完成自主制定的閱讀計劃;最后,教師要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課外閱讀,如在課后服務時間里,安排每周一小時的閱讀時間,讓學生有更多時間進行自主閱讀、自主感悟。
(二)倡導師生、親子、同伴共讀
學生的自制力差,剛進行課外閱讀時,學生出于新鮮感,能興致勃勃地進行閱讀。可時間一長,有些學生讀書熱情消退了,對閱讀只是應付了事。因此,采取師生、親子、同伴共讀的閱讀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參與熱情,提升學生主動分享、交流閱讀收獲的興趣。
(三)培養學生堅持寫讀書筆記的習慣
讀書筆記是學生閱讀收獲的積累,培養學生堅持寫讀書筆記的習慣有利于學生直觀記錄自己的讀書收獲,也是學生與教師讀書交流的一個重要途徑,當學生上交讀書筆記時,教師要以鼓勵、贊揚為主,激勵學生不斷堅持,形成習慣。
(四)開展好各類閱讀的實踐活動
大量的課外閱讀,能使學生凈化心靈。但更重要的是,還需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從知到行的實踐機會。因此,教師要為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生動有趣的實踐活動,進一步發揮課外閱讀獨特的教育作用。在低年級,教師可以舉行一句話評說、故事會等活動,還可以讓學生根據書籍的內容,畫一幅回憶畫或者想象畫。而中高年級可以舉行“介紹一本好書”“詩歌朗誦會”“制作讀書手抄報”“讀書漂流”的活動,或者針對一本名著進行討論、欣賞,甚至可以進行讀書筆記比賽、演講比賽以及辯論比賽活動,提高學生參與課外閱讀的積極性。
三、指導學生掌握讀書方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不僅要選擇優質的課外讀物,形成長期的閱讀興趣,更要掌握良好的讀書方法。教師作為指導者,要在平時的閱讀課程中,有計劃地培養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幫助學生提高閱讀的效率,進行有效閱讀。
筆者曾聽過一節讀書指導課,并從中獲得啟示。這節課是《走進西游記》,上課伊始,教師讓一個學生簡述故事的大致內容(事前已布置學生閱讀了該書),然后教師小結出用粗讀(也就是瀏覽)可以知道書里的大致內容。接著教師就問:你喜歡書里的哪個人物或者書里的哪些描寫是特別精彩的,把有關的章節和同學交流一下。教師最后歸納:精讀才能深入地理解所讀的書。讀書就應該把粗讀和精讀結合起來。同時還要告訴學生,讀書也要勞逸結合,不能只追求情節,還要去學會深入地品詞品句,體會人物特點,悟出道理。
在閱讀指導課《品三字經,讀歷史故事》,教師從歷史故事入手,激發學生的興趣,并總結了閱讀歷史故事的讀書方法。閱讀古代書籍的方法:1. 看注釋、查字典;2. 讀懂內容,思考其中的道理;3. 不懂就問,多請教教師,多與同學交流。在《走進童話世界》閱讀指導課,教師在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多讀童話故事后,引導學生進行詞句、情節、人物描寫的欣賞,最后進行講、演、創作等,不斷深化閱讀的層次,使學生的閱讀更有成效,并教會學生閱讀童話書籍的方法:1. 粗讀:了解情節。2. 細讀:品嘗好詞句,了解人物。3. 回味:理解故事中所贊揚的真善美的情感。
閱讀讓學生的課余生活更豐富,讓學生的精神更富足,“雙減”政策減少了呆板的書寫作業,賦予了學生更多的靈氣。人們總說“教師是靈魂的工程師”,而筆者認為,好的書籍就是教師塑造學生靈魂的重要工具。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王榮生.新課標與“語文教學內容”[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4.
[3]葉圣陶,劉國正.葉圣陶教育文集(5)[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張愛卿.現代教育心理學[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5]李運菊.課外閱讀總設計[J].小學教學設計,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