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華 甘美泉
摘? ?要:高等院校辦學形式日益多元化,完善內部控制評價體系成為緊要任務。高校內部控制評價體系是保證內部控制效率與效果的基礎。文章針對現階段高校內部控制評價體系存在的問題展開分析,即在評價體系運用、監督機制、評價報告利用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從組織結構、評價體系、人員素質、監督體系、信息披露等方面提出了合理建議。
關鍵詞:內部控制;評價體系;監督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0?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2)04-0032-02
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事業的迅速發展,部分高校已經從外延發展向內涵發展轉變。同時,高校自主辦學意識加強,大量財政教育經費投入,以及資金來源、經費支出的多樣化等均加大高校經營管理風險。大多數高校即便實行事業單位內部控制,但仍未形成有效體系。
內部控制評價作為內控系統運行中的關鍵環節,可以及時發現內控過程中存在的風險點。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內部控制評價體系作為衡量內控運行有效性的標尺,在高校內部控制建設中應給予足夠的重視,實現新形勢下的高校經營管理穩定發展。
一、高校內部控制評價體系存在的問題
高校作為非營利性的事業單位,多渠道的籌資方式決定其內部控制評價體系與企業存在很大差異。近年來,我國相繼出臺《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教育部直屬高校經濟活動內部控制指南》等相關文件,為高校內部控制評價體系提供相關的理論依據,但在具體實踐過程中仍存在諸多問題。
(一)內部控制評價體系運用不成熟
目前,高校對內部控制評價體系研究仍不夠成熟。首先,高校對內部控制評價的認知不足。高校作為事業撥款單位,領導對資金運營、風險防控的敏感性較差,缺乏對內容與方法的有效認知。其次,內部控制評價體系未能形成閉環,缺乏運營分析控制?,F階段,高校制定內部控制評價指標注重目標的實現,而忽視運營分析控制,致使通過內部控制發現風險卻難以準確把握風險點,仍需通過人為分析做出風險應對,內部控制評價結果的實踐性差。最后,高校內部控制評價客觀性差。我國高校內部控制評價方法多以定性指標為主,主觀因素對結果影響較大,而不易量化的指標缺乏可靠性,使內部控制評價結果缺乏客觀性和全面性。
(二)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
一方面,高校內部控制評價監督機制缺乏系統性和完整性,使其內部監管制衡失效。目前,高校的內部控制流程是以財務管理、內部審計為基礎的延展,而非自上而下的重新構建。因此,高校內部控制視角相對較低,內部控制評價體系能夠約束的范圍有限,不利于內部控制評價體系的實施。另一方面,高校內部控制評價監督機制缺乏獨立性和權威性,使其內部控制監管結果缺乏可信度[1]。高校的外部監督主要由審計機關和紀檢部門負責,但其參與內部控制評價體系建設的廣度和深度并不高,真正了解高校內部控制情況的是內部審計,但高校內部審計部門缺乏一定的獨立性,內部審計很難對內部控制評價體系做出準確的判斷和有效的監督。同時,對高校領導干部實行經濟責任審計的結果未與審計人員的工作績效掛鉤,導致審計部門的自律性不強,影響評價體系實施效果。
(三)內部控制評價報告利用程度低
一是高校內部控制缺乏自我評價。我國內部控制評價體系主要包括自我評價和監督兩方面,在實踐過程中,高校的內部控制自我評價過程極為重要,能夠發現高校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整改措施[2]。但現階段,高校內部控制評價報告利用程度偏低,自我評價過程有所欠缺,整改報告只停留在字面意義上,缺乏實踐性,致使應解決的問題未得到有效處理,內部控制評價體系失去原有價值。二是高校內部控制評價報告透明度不高。信息透明化能促使高校從“管控型”向“服務型”轉變,有利于加速內部控制評價體系的建設。
二、構建高校內部控制評價體系的建議
(一)推進事業單位領導班子轉型
強化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評價體系的前提是提高領導班子的重視程度。推進內部控制評價體系建設必須抓好“頭”,讓領導干部意識到內控評價體系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決策觀和風險觀;讓領導干部熟悉本校的內部控制運行情況,帶頭發展內部控制評價體系。
目前,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評價體系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財務處、審計處牽頭,由一到兩位分管校長領導,以財務風險控制和內部業務審計為主的內部控制;另一類是由幾位分管校長領導,由紀檢、審計、財務、資產等部門聯合組成,涵蓋授權審批控制、會計系統控制、財產保護控制、合同控制等方面的內部控制。相對而言,第二類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事業單位內部控制人員應當由上級部門下派,由事業單位管理,牽頭領導應當由黨委書記和總會計師共同負責,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建立有效的組織構架,促進領導干部帶頭做好內部控制體系。因此,推進事業單位領導班子的轉型,是加強經濟責任意識、加強控制監督的必由之路。
(二)制定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
完善內部控制評價指標體系是現階段的重要任務,構建科學合理的內部控制評價指標需要考慮三方面:一是評價指標的設定應具備層次性,可以是戰略層面的,也可以是業務層面的,根據這些指標進行科學合理的分析,保證評價指標的全覆蓋,加強高校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在指標制定上,事業單位可以采用層次分析法,以學校的發展戰略作為總體目標,將黨建、教學、學科、科研、教輔、學工等方面與戰略目標推進的匹配情況作為二級目標,將各部門和各單位的預算、收支、采購、資產管理、人員管理、項目開展等具體業務作為三級目標,從而搭建整體有效的內部控制體系。二是注重內部控制評價指標的系統性。內部控制評價指標必須有完善的系統,能夠突出不同層次中的重點內容,各指標之間相輔相成,避免重復設計。三是加強對評價方法的研究,高校應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評價方式,提高內部控制評價工作的效率。事業單位也應緊跟互聯網的浪潮,加強高校自身的信息系統建設,搭建完備的信息系統,有利于實現以數據分析為基礎的內部控制評價體系。以圖書采購、差旅報銷等常見大宗項目為例,如果能以單位層面招標,就能實現現金折扣,或者實現融資功能,減少高校的銀行貸款和利息支出。
(三)強化內部審計建設
內部審計部門在高校內部控制中起到組織、引導和協調的重要作用,強化內部審計建設是提高審計效率的重要途徑。首先,應加強內部審計部門的獨立性和權威性。我國大多數高校已經設置獨立的內部審計機構,但其自主性還需進一步增強,著重加強經濟責任及管理效率審計,而非簡單的審核采購合同、招標程序、原始會計憑證等。其次,應加強內部審計專業化隊伍建設。一方面,高校根據內部控制特點建立職業技術準入資格考試,強化相關人員的專業能力;另一方面對已入職的高校內部審計人員進行繼續教育,提高履職能力。高素質的內部審計團隊能夠適應院校內部控制體系特點,提高內部控制評價體系執行效率。最后,培養審計人員的綜合能力,適當增強審計人員數據分析能力、內控系統審計單元的流程優化能力及審計業務宣傳能力,進而實現審計人員引領信息建設、利用信息成果、宣傳業務成效的目標。
(四)完善內部控制監督機制
隨著單位的發展壯大,主體結構和發展方向都會發生轉變,曾經有效的內部控制策略可能不再適用,甚至存在缺陷。內部控制監督的基本要求是查找內部控制缺陷,監督的直接目的是檢驗內部控制的執行效果,最終服務于內部控制目標,進而提升高校業務經營效率。一方面,高校應強化內部控制監督職能,由于高校本身部門眾多,同時設有部分下屬二級單位,其復雜多樣的組織結構會在一定程度上妨礙高校的內部控制評價,因此有效的監督機制非常必要?;鶎颖O督可以與財務報銷結合起來,在報銷過程中,增添會計崗位的控制評價職能,對每筆基層業務的經濟效率進行初審,實現機關與學院的互相制衡;同時,由紀檢、審計等部門對內部控制監督情況進行復核。另一方面,對于高校內部控制制度的執行情況也不能忽視,應對高校治理措施是否合法合規進行有效監督,及時判斷有無內部控制缺陷、有無重要內部控制缺陷、有無重大內部控制缺陷等。并將監督結果及時上報,從而優化內部控制評價體系,促進內部控制循環發展。
(五)提高評價結果利用程度
首先,應建立內部控制信息評價反饋機制。信息反饋不及時會拖延風險的解決效率,并且信息反饋不準確會使內部控制評價結果失真。因此,需建立一套科學完整的反饋機制,規范內部控制信息評價結果,明確信息反饋的對象,建立暢通的反饋渠道,實行“上傳下達”制度,盡量做到“及時反饋”和“完整反饋”。同時,追蹤反饋問題中的責任人或責任部門,制定相應的獎懲措施,避免高校內部腐敗問題的產生,提高內部控制評價效率。
其次,主動實施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內部控制評價體系是一個評估、判斷、優化、再評估的過程,而自我評價是利用評價結果尋找自身缺陷并進行改進的一種有效途徑。高校應意識到內部控制評價體系不僅是外在強制要求實施的法律法規,也是自身經營管理的需求,高校應定期或不定期進行自我評估,并形成評估報告,從主觀意識上建立自我評價體系。
最后,自主實現對外披露的內部控制評價報告。高校應將其年度或季度內部控制評價報告作為其財務報告的有機組成部分,報送上級行政事業單位進行審查。同時,將內部評價報告相關信息向公眾公開,形成有效的外部監督,加強信息透明度,完善內部控制評價體系。
參考文獻:
[1]? 方靜.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研究[J].財會學習,2019(9):231.
[2]? 張凌燕,江林.關于高校內部控制評價體系的思考[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9(1):206.
■ 編輯∕李夢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