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學生接受教師教育的前提,對此我深表贊同。我很想做一個有親和力的老師,尊重學生,以溫和的態度對待他們,與他們做朋友。但是,我發現對于我的做法,有些學生并不領情。一些學生自制力很差,他們隨便遲到、上課說話、不好好寫作業,我“溫和”的規勸對他們根本沒用。我現在懷疑自己是否做錯了,是否應該對他們更嚴厲一些?對自由散漫、屢教不改的學生是否應進行嚴厲批評和懲罰?都說“嚴師出高徒”,可是,嚴厲有時又會導致師生間的矛盾和對立,特別是現在有些孩子被嬌縱慣了,聽不得任何逆耳之言,萬一批評重了,產生逆反心理怎么辦?我也希望能“寬嚴有度”,但“寬嚴有度”真的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寬”和“嚴”的尺度究竟如何把握,希望老師們能指點迷津。
——一個青年教師的困惑
教育之路,漫漫亦燦燦
安徽省安慶市懷寧縣獨秀小學 何倩倩
親愛的同仁,你好!寫這封信,我猶豫了好幾天。說來慚愧,你的困惑實際上也曾經困擾著我。所以接下來的內容,我更愿意稱之為交流、探討,而不是分析和建議。
說說我的情況吧。和你一樣,我也是一名青年教師,教齡8年。記得剛成為老師那會兒,我比我的學生(一年級的萌娃們)還要新奇和興奮。和你一樣,“我很想做一個有親和力的老師,尊重學生,以溫和的態度對待他們,與他們做朋友” 。就這樣,我和孩子們帶著嶄新的身份,相遇了。因為是鄉鎮學校,孩子們和老師中午都在學校吃飯,加上擔任班主任和課時多的原因,我們幾乎一整天都在一起學習、游戲。我很喜歡他們,他們也很信任我,四年的時間里我們相處得很愉快。再后來,我參加選調考試,換了一所學校,遇到了我第二批學生。因為是中途接班,孩子們大了,不是那么好“哄”了,我發現原來那招沒用了。他們想念原來的老師,甚至個別學生不服管教,屢次挑戰我的底線,這讓我頭疼不已。作業經常不寫,第二天讓其補好,他便“磨洋工”,日復一日,最后不了了之。課堂上他更是放飛自我、隨心所欲,且不說成績,單是對課堂紀律管理就產生了很大阻力,對其他學生也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
意識到光“好”沒用,我便向其他老師求助。有同事告訴我,對待調皮的學生,你不能跟他們笑,一定要“冷”著他們。起先我不以為意,直到后來,問題越來越嚴重,我甚至連在家炒菜都在想該拿這孩子怎么辦。在沒有更好的主意前,我便嘗試同事所說的“板著臉”和“冷處理”的方法。大概是看到我真生氣了,孩子的確能消停幾天,但是持續時間不長。“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反復鞭策著每一位“想教好”卻又無計可施的青年教師。若方法得當且具有針對性,再投入大量精力,我相信的確沒有教不好的學生。但事實是,我們不是在教一個孩子,課堂時間和個人精力有限,我們沒法做到如上所述,于是便成了“不會教”的老師,心里確實不甘。
這一路,我帶著問題邊思考邊摸索著前行。我分析學生也反思自己,每一節課我備課夠深入嗎?哪些環節設計能吸引學生?我認真設計課堂用語了嗎?我的知識儲備夠嗎?……我們自己也曾是學生,不可否認,那些在專業方面過硬的老師才能在課堂上游刃有余,知道在哪些知識點設疑和拓展能吸引學生……所以,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備,是激發學生求知欲的前提。
我想,所謂“寬嚴相濟”,“嚴”應是教師對自己專業水平要求的嚴苛,是自內而外的智慧讓學生“望而生敬”,是嚴而不厲;“寬”應是教師對學生身心健康方面的關心呵護,是發自內心的喜愛,是“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不是一味笑臉相迎、與學生嬉笑打鬧。
教育之路,漫漫亦燦燦。與君共勉!
寬嚴有度,才是真正的敬業愛生
廣東省廣州市華穎外國語學校 孫淵
教育不需高高在上,只要平等對話;不必自樹尊嚴,唯愿不忘初心。出現提問教師遇到的這種情況,大多是因為我們自己沒有理解清楚“寬嚴有度”的真實含義,導致無法準確把握“寬”“嚴”之度。
現代教育中,備受推崇的“寬嚴有度”案例當屬陶行知先生“四顆糖果”的故事,但我們多數時候偏重于從中尋求教育者的“寬”,卻忽略了先生在處理問題時堅守的教育者應有的“嚴”——當先生發現一個男生用泥塊砸同學,當即制止并“令”他放學到校長室去。這是第一個“嚴”,這個不難理解,不須贅述。而后,先生用四顆糖果巧妙且輕松地解決了問題、教育了學生。先生對孩子的寬容、愛以及教育的智慧著實令我們佩服,但這種寬容和愛與嚴肅、嚴格的教育規則密不可分。我們看:第一顆糖果,“獎勵”學生“守時”;第二顆糖果,“獎勵”學生服從命令;第三顆糖果,“獎勵”他“敢于與壞人作斗爭的勇氣”——這顆糖果實際上不是“獎勵”,而是“攻心”;第四顆糖果是對學生反思、認識自己錯誤的正確態度予以肯定和褒獎,這就是第二個“嚴”,即“寬”中“嚴”。
這里,“寬”是態度,體現在教育者寬廣的襟懷、寬厚的品格、待生如子的寬愛,教育過程的寬松氣氛,寬容、寬諒學生的錯誤,寬恕學生的不良行為,等等。而“嚴”,是規則,是教育者的不放松、不懈怠、不妥協、不退讓的原則堅守,包含了嚴肅、嚴格、嚴謹、嚴厲等多層意義。在潤物無聲的教育中,陶行知先生的每一顆糖果和每一句話語,都傳達了對學生行為的規范、批評、指正、激勵等多種信息。其中,第三顆糖果的含義最為豐富—— 一顆糖果加上一番義正辭嚴的“表揚”和“贊美”,讓這個學生痛哭流涕,這是為什么?先生委婉的表揚里,包含的是不是嚴厲的批評、嚴肅的教育甚至略帶幽默實含機鋒的“譏諷”呢?
教育者的角色不能混同于家長或保姆,教師是學生的人生導師,肩負著教育和培養學生人格的重任。在現代教育中,教師要講方法,更要講原則;講情誼,也要講責任。原則和要求要“嚴”,態度和關系可“寬”;是非判斷要“嚴”,批評處罰可“寬”;學習要求要“嚴”,等待成長可“寬”,諸如此類,寬嚴有度。這才是真正的敬業愛生,或者說是當代正面教育應有的模樣。
教育中的“嚴”不能如暴風驟雨
天津市和平區岳陽道小學 鄧勉
這位青年教師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往往會伴隨教師的一生。因為,每個孩子的個性不一樣,每個發展階段的孩子不一樣,每個孩子背后的家庭不一樣,每一個孩子所處的社會環境也不一樣。有的教師就會說了:看來“寬嚴有度”是一個無解的問題。其實也不必悲觀,事物是有一定內在規律可循的。既然有規律可循,就能想出解決辦法。
首先,我們要理解“寬”與“嚴”。這兩個字都始見于西周金文。“寬”,本義是房屋闊大,后泛指廣闊、面積大,引申義也與這有關。就對待學生的方式而言,這個“寬”,應該是對學生的關心愛護,對他們思想、行為上的問題要有寬容的態度,不能一味指責批評,要能先接納,承認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然后分析問題,找出解決辦法。“嚴”,本義是不松緩,引申義概括起來就是威、猛、緊,有點像暴風驟雨。對于學生來說就是批評指正,但是又不能像暴風驟雨把樹和花都摧殘一番。所以,教育中的“嚴”就是教師要及時發現學生問題,不能視而不見,發現后要及時指出,采取恰當的方法嚴格管理,讓不良的思想不再蔓延,讓不良的行為得以糾正。
了解了“寬”與“嚴”在教育中的含義后,就來看看我們要談的重點——辦法。
“讓每一個學生在學校里抬起頭走路。”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良師指南。從這句話不難看出,“寬”——對學生持有尊重的態度是多么重要。當學生犯了錯誤,教師依然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感情,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有禮貌地對待學生。有了教師尊重學生這個促進學生進步的外因,學生才能自尊自強,不和教師對立,才能接納教師的建議,產生思想上的轉變,生發進步的內因。實踐中的許多事例使我感受到:只有尊重人,才能感化人。尊重學生,學生才會敞開心扉,理解師之愛。比如在課堂中,學生之間、師生之間,難免會因一些問題產生分歧,作為教師,我們要尊重學生,先對學生給予正面評價,然后用教師的引領、伙伴間的幫助,打開學生的思維,讓他們保持開放的思想,找回自信,感受課堂的魅力。
我們又能從哪里學習“嚴”呢?“孟母三遷”就是嚴,不縱容孩子的不良習慣,用身邊的環境去改變;《事林廣記》中的“幼學”也是嚴,告訴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規矩,這是處世的準則。“嚴”,就是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個體特點提出行為準則,誰一旦破壞了規矩就要指出,這就是我們在教育教學中常說的提要求、落實要求。同時,“嚴”不能全盤否定,變成苛責。
究理應“嚴”,待人需“寬”
重慶市巴川國際高級中學校 ?褚紅方
“玉不琢,不成器。”一名優秀的雕刻師要對藝術品有高標準的要求,同時也要對每一塊玉石的瑕疵有所體諒和包容。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但學生卻并不是一件沒有溫度的藝術品,想要順利地對學生進行塑造,尺度的把握尤為關鍵。教育者對“嚴”與“寬”的把控要有針對性,究理應嚴、待人需寬,方能春風化雨,育人于無形。
課堂嚴,要嚴肅,講尊重。課堂是教師的最基礎陣地,也是最容易樹立教師威嚴的主戰場。教師要在課堂上保持嚴肅,才能讓學生建立起對教師的尊重、對知識的敬畏。課堂上一個常識性錯誤,容易引起學生的接話,進而導致優生對教師教學水平的不信任;課堂上一句不必要的玩笑調侃,可能會引發全班的哄堂大笑,也可能無形中刺痛某個孩子的自尊心,埋下隔閡的種子;課堂上一些無意義的小動作,可能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帶動他們的模仿,使你再難去維持一個嚴肅的課堂……中學生對教師所謂的喜歡,往往源于自身得到了言行的自由,而課堂這種“喜歡”與“自由”將帶來無盡的隱患,需要教師端正態度,防患于未然。
原則嚴,要嚴格,守底線。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我們可以理解中學生好動的特點,尊重學生課余的自由,但所有自由都要有邊界。小到課堂的紀律、作業的質量,大到班級的規范、學校的校規,都應有一套嚴整的獎懲條例。在實施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鐵面無私、一視同仁,切忌對違規行為“高高拿起、輕輕放下”,云淡風輕的放過只會讓學生一次次地試探教師的底線;切忌對女生、優生使用“金牌赦免”權,不公平的獎懲一旦出現,就會撕開一道缺口,從缺口中涌進來的“僥幸”“不滿”“失望”等,會一點點侵蝕教師在學生心中的“崇高”形象。“殺雞儆猴”的目的是“儆猴”,我們要在不傷害犯錯學生本人人權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使其他學生畏懼“逾越紅線”的后果。
觀察寬,要細膩,進內心。課堂上的教師要做“鐵面判官”,課堂下的教師就要展現出“菩薩心腸”。教師是學生在校園里的另一個家長,課上完成了教學任務,課下要擔起父母的擔子:大到病時的細心照顧、心理的溫柔疏導,小到天氣變化、按時吃飯的叮嚀囑咐,給沒吃早飯的學生備的面包牛奶、給后進生的一個鼓勵眼神……點點滴滴匯聚成一股愛的暖流,在師生之間不斷涌動,融化那層因“嚴格”“鐵面”而產生的堅冰。
心胸寬,要傾聽,遞臺階。學生逆反、犯錯,甚至對教師和家長產生敵意,絕大多數是因為被傷害到了自尊心,或者是受到自身性格、家庭問題的不良影響。嚴厲的詞語砸在本就遍體鱗傷的身心上,只能引起更嚴重的自閉或狂躁。因此,我們要給主動承認錯誤的學生改過的機會,給被誤解的學生解釋的機會,給任性偏執的學生走下高臺的機會……流浪貓明白了消防員的捕捉是對其的拯救,就會自動收起利爪,同樣的,只有讓這些受傷的靈魂意識到,教師是值得信賴的,他們才會從心底里“改過自新”。
總的來說,教師要把“嚴”聚焦到課上,把“寬”分散在課后,陽光下“立規矩”,陰霾處“送溫暖”。寬嚴要就事論事,才能立威;獎懲要一視同仁,才能服眾。善良要長出牙齒,學生才能更好地規范自己;猛虎要細嗅薔薇,學生才敢真正敞開心懷。
擇“嚴”而立,向“寬”而行
遼寧省沈陽市遼中區二中教育集團 ?曹勇
有些青年教師管理學生尚不得法,“寬”成放任學生,“嚴”則逆反對抗。作為一名學校管理者,我認為教師對學生的教育與管理,在“寬”“嚴”把握上不應有顧慮,不能顧此失彼,而要樹立信心,做到“寬”“嚴”適度、“寬”“嚴”相濟。一方面,在原則問題和規矩面前不讓步、不低頭,在個體情況上,針對個性特點靈活處理;另一方面,要把握主要矛盾中的主要問題、主要問題中的主要原因,以“愛”為前提,對學生戰略上一致、戰術上靈活,既要有“專家會診”,更要有“對癥下藥”。
擇“嚴”而立,必須要有規矩。“嚴師出高徒”,一絲不茍的好教師,才能教出本領高超的好學生,這雖是傳統教育的方法,但確有其存在的現實必要。孟子云:“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德謨克利特更直言:“凡事都有規矩。”教師要給學生明確規矩,使學生有所遵循。“規矩”應是系統、科學、全面、接地氣的,包括學習的規矩、生活的規矩、守紀的規矩、道德的要求等。有了規矩,教師就要堅持原則,保持情緒穩定,以良好的溝通方式去管理學生。當然,在規矩面前,教師首先要做好榜樣,言行一致。
向“寬”而行,動以情曉以理。“藝精靠磨煉”,教師的高水平、強能力,需日積月累、反復錘煉方能練就。而在“育人”方面,對學生適當放寬,“牧養”、慢養也是必要的。首先,教師要給學生講符合學生年齡階段成長規律的道理,使學生逐步“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對所處時空位置及未來變化提高認知;講明底線、敬畏和感恩的道理,講明“人生不悔便是道,人生無怨便是德”的道德觀;講明“人生最快的腳步不是奔跑,而是堅持”的道理……其次,制定切合學生實際的目標。目標不需要太高,否則學生執行力欠缺,“夠不著”,就容易打退堂鼓。希望本來就是希望,千萬別成為奢望。再有,懷揣熱愛,走進學生心里。要熟知學生家庭狀況,尤其是學生的情感和興趣愛好,疏浚學生成長的困惑,索解學生成長的密碼……總的來說,向“寬”而行,就是對學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真正走近學生身邊,走進學生心里,從而引導他們走向未來。
“寬”“嚴”相濟,有觀點有方法。“名師出高徒”,有名望才學的教師能培養出高水平學生。同時,名師也一定是富于愛心的。寬嚴相濟,既是世界觀,也是方法論。日本教育學家佐藤學有言:課堂實踐是以學習者的思考、探究為核心的文化性、社會性、實存性的實踐,是教師與學習者的協同合作行為。對學生的管理也是如此。教師要具有前瞻性思想,開展引領性實踐,要發現、固化并弘揚學生的優點,讓學生發揮所長,人人有存在感、價值感和幸福感;要著眼于班級學生的現狀,進行微改革、微創新;要營造輕松、融洽、和諧的學生成長環境——這一點,可參考魏書生的“松靜勻樂”教育思想,即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保持“身體松、心靈靜、呼吸勻、情緒樂”。
我們要相信,對學生的教育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實里走,教師的“寬嚴有度”定會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