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飛
摘要: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政治、文化轉型的關鍵時期。這意味著我國對未來人才的需求有了新標準,需要德才兼備、綜合素質高的人才,教育肩負的歷史責任光榮而艱巨。越來越多的家長和老師也意識到教育的真正使命是回歸本源,注重孩子的全方面素質發展。究竟怎樣培養德才兼備、綜合素質高的人才?借鑒無數仁人志士的探索和自己的實踐,結合學生年齡特點的基礎上,對芬蘭“現象教學法”在初中藝術特色課程教學中的應用進行研究。
關鍵詞:現象教學法;藝術特色教學;美育
“現象教學法”是芬蘭課程中出現的一個全新概念。“現象(話題)教學法”即事先依據一些源于學生生活的現象為確定研究主題,然后圍繞著特定的主題實現跨學科教學,又稱“主題教學法”。
一、“現象教學”在藝術特色教學中的應用
(一)教學內容生活化
教材的內容應該來源于生活,這樣可以提高他們對于美育探究的能力你以及激發他們探究的興趣,選擇生活的探究材料的時候應當來源于學生身邊的物品、周圍的環境、熟悉的生活以及自身的經驗。例如嶺南美術出版社八年級美術下冊第三單元《明暗造型》《色彩的表現》與《瞬間的表情》的課程,可以利用學校附近大雁山名勝風景區作為教學地點,通過查閱資料、實地考察的方式讓學生了解家鄉的歷史文化和環境美。并嘗試用風景寫生、攝影的方式去表達家鄉的美,宣傳家鄉的美。將第三單元內容有機整合、融合信息技術、語文、歷史等學科,基于真實情境教學引導學生開展以“發現僑鄉的美”為主題的現象教學一系列探究活動。
(二)教學內容的整合化
現在,許多課本的教學內容都不符合現有的實際,教學內容的整合化是指對教材進行改造,讓教材的內容與其他學科融合,從而達到增加學生獲取直觀體驗的空間,讓課堂變成一個真正的教與學的過程。例如嶺南美術出版社八年級美術下冊第三單元《走進美術館》,可以讓學生演繹美術館里名畫中的名人,通過小品,舞臺劇的方式展示,畫里畫外,讓靜止名畫里的人動起來。其過程是教師以引導者的角色,幫助學生選題,引導學生搜索資料,整理資料,梳理脈絡,形成文稿PPT,小組組長撰寫腳本、分派角色,并收集資料深入每幅作品的時代背景、故事人物、以現代人的價值觀去改編畫中人相遇的各種可能性,力求內容準確同時不失時代的幽默風趣。最后由同學們分組在課堂的小舞臺上進行3分鐘精彩演繹,這節課是一個專業知識內化到輸出的過程,老師只是課堂的引導者,全程由學生主持參與,這種科目整合的課堂可以讓學生掌握很難在傳統課堂上獲得的21世紀4C’s學習力:溝通交流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創造性和批判性思維。過程注重學生的學習方法、小組協作探究及自主學習等。
二、跨越學科教學,時刻關注評價
(一)設計多元的教學目標
現象教學法又稱主題式教學,由問題驅動,主題內容可能涉及政治、數學、綜合實踐、語文、美術、音樂、科學、社會等跨學科,教學過程往往忽視教學目標,所以要設計多元的教學的目標。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有利于知道學習的重要性,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
(二)簡單復雜的教學環節
傳統的教育方式,老師都是以傳授知識為主,學生的主要任務則是要聽、記、寫!只要能記住,基本上就可以過關,但每節課給學生探討的時間又太少,學生因此缺乏自我思考和探索的能力。基于“現象教學法”的美育教育,在課堂上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集體思考和討論,最后進行小組總結和匯報。
(三)實施有效的教學評價
對于藝術特色課程的評價,在課堂上,學生針對老師提出的某一個問題進行分析,最后做出自己的看法和總結,對于整體一系列的看法,進行評價。教師可以將學生視為評價的主體,同時也可以是其他學科的老師,也可以是家長。藝術特色的課程教育可以讓家長參與其中,在最后通過分享交流,讓學生在同伴的評價中獲得成就感,最后老師再給予一些相對應的總結,而老師評價的方法不僅僅是局限于語言上的,有時候老師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個大拇指、或一個不經意摸頭的動作都是對學生莫大的鼓勵。
三、結語
現象教學法在藝術特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他的特色之處是與其他學科聯系,與社會生活等方面聯系,具有創設良好真實的教學情境,教學過程豐富有趣,重點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創新思維和綜合探究的能力,重視學生的學習方法,以感受、觀察、體驗、表現以及收集資料等學習方法,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學習,是一種寓教于樂的方式,強調學習者為主體地位。通過現象教學法的課程教學,避免因學科的分支而割裂學科知識之間的聯系,這樣的教學才能夠從根本上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促進學生的知識庫、能力以及情感心理的和諧發展。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從而更好地培養德才兼備、綜合素質高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孔玲娣.現象教學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高考,20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