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弈秋
摘 要:無良線上商家為制造虛假口碑,實施了刷單這種新型不正當競爭行為,并且形成了灰黑色產業鏈,致使市場競爭秩序受損。由于其危害性程度高,有必要依靠《反不正當競爭法》對其進行規制。目前《反不正當競爭法》對網絡刷單進行了規定,但責任主體遺漏、處罰不當、監管不足等缺陷導致規范體系仍需革新。因此,須修訂并統一網絡刷單涉及的法條,體現在增加網絡刷單的責任主體、細化處罰情節、加大處罰力度方面,同時應形成政府與平臺雙重監管局面,以發揮好公權干預的作用。
關鍵詞:正向刷單;反向刷單;《反不正當競爭法》;平臺監管責任
中圖分類號:D922.294?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2)10-0158-03
引言
當下網絡電商競爭十分激烈,一些商家意圖依靠刷單形成虛假口碑使自己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贏得更多流量,獲得優先交易機會。2021年5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互聯網十大典型案件,表明網絡刷單炒信等網絡灰黑產業將受到嚴懲[1]。面對層出不窮、花樣多變的網絡刷單行為,我國現行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在對網絡刷單行為的規制上依然存在著問題。《反不正當競爭法》存在著范圍較窄,在復雜、監管難度大的網絡平臺上很難更好地對網絡刷單行為進行規制。因此,深入研究和探討現有的法律規制非常必要[2]。
一、網絡刷單行為概述
(一)網絡刷單行為的概念
何為刷單?刷單是一種網絡經營者通過虛假交易誤導消費者,從而使自己獲益的行為[3]。依照刷單內容的不同,網絡刷單可劃分為正向刷單和反向刷單。前者由平臺商家自己刷單,從交易數量和買家好評兩方面提高綜合評價,進而有力地應付平臺運營規則,獲得更多利益;后者是平臺商家在同行競爭對手的商品頁面惡意刷單,刷手的差評會降低競爭對手的評價等級,最終使自己獲益[4]。
(二)網絡刷單行為的特征
從商業運行的角度來說,網絡刷單有著顯著特征。一是刷單群體多。網絡刷單行為者一般為電子商務經營者,但經營者雇傭的刷單組織也應包括在內。因此,網絡刷單的實施者或教唆者均應承擔法律責任。二是隱蔽性,這使得規制網絡刷單更加困難。首先,網絡購物是在網絡平臺上進行,消費者面對的是智能機器、網絡系統等虛擬身份,經營者在何處消費者并不知曉。其次,消費者只能通過網頁商品介紹去了解商品,不能親自識別商品的質量,無法判斷文字、圖片介紹的真實性。再者,刷單的操作步驟同正常的網購者一樣[5]。最后,專業技術隱藏了行為證據,使得網店的刷單行為很難被執法監督者發現。三是獲益性。經營者基于博弈理論,極有可能會刷單。即使這樣做會面臨一定的處罰,但只要所獲收益較大,違法成本又低時,商家便會刷單。
二、《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制網絡刷單的必要性
(一)網絡刷單行為具有不正當競爭的目的
正向刷單和反向刷單,從本質上來說都屬于不正當競爭行為。經營者自己或者通過雇傭第三方刷手給同類商品的其他經營者刷差評,是為了在網絡交易活動中打擊競爭對手,獲取競爭優勢。經營者自己或者雇傭第三方刷手給同類商品的其他經營者刷交易量,是為了讓競爭對手被網購平臺或行政機關處罰,最終贏得競爭優勢,實現不正當競爭目的。《反不正當競爭法》第2條規定,經營者在經濟活動中應遵守公平、誠信等原則,遵守法律與道德,而實施網絡刷單的經營者違背了這項規定。這種不正當競爭的目的,催生出許多違背法律和道德的不正當競爭行為[3]。
(二)網絡刷單行為侵犯了《反不正當競爭法》保護的法益
首先,刷單影響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公平交易權。對消費者來講,他們在線上網購時往往參考銷售量和好評量,而網上店家提供的銷量、好評等數據,有可能是通過刷單偽造出來的,實際取得的產品和服務則不盡如人意。其次,刷單屬于不正當競爭。受害店家的銷售量和好評率受虛假刷單行為的影響而降低,長此以往,這些店家會喪失線上銷售的積極性甚至退出線上市場,非誠信經營者會越來越多。再次,網絡購物交易平臺的利益會被刷單者損害。以京東為例,消費者被多次侵權后會喪失對京東平臺的興趣,選擇減少在京東上購物。其實,網絡平臺也反對店家刷單,這已經有訴訟案例[6]。從法律制度上來講,有必要由《反不正當競爭法》對刷單行為進行規制。
三、《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制網絡刷單的現狀及不足
針對網絡刷單的法律條款,主要由《反不正當競爭法》系統地進行規定。但就目前來講,《反不正當競爭法》對于規制刷單的規定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有待完善。
(一)《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制網絡刷單的現狀
《反不正當競爭法》第8條第二款規定,禁止經營者以組織虛假交易等方式,幫助其他經營者實施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行為。第11條有以下條款,經營者不可實施不利于競爭對手之事,損害對方信譽,如捏造事實、發表惡意差評等。正向網絡刷單行為,是網絡經營者通過虛構商品質量、銷售額、用戶評價等信息,進行虛假宣傳;反向網絡刷單行為,是經營者通過惡意編造虛假評價,發布虛假的評價信息等途徑降低競爭對手的聲譽,這與法律中的表達相契合。而針對正向刷單和反向刷單的罰款等法律責任,實則在《反不正當競爭法》第20條和第23條也有所體現。
(二)《反不正當競爭法》針對網絡刷單進行規制的不足
1.網絡刷單的責任主體有遺漏。進行網絡刷單的主體廣泛,包括不正當經營者、刷單平臺、刷手,這些主體以提高或降低店鋪信譽等級為目的,故意做出虛假好評或惡意差評,以此獲取非法收入。《反不正當競爭法》第20條和第23條中,明確了商品經營者若實施違法刷單行為,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但是研究發現其存在主體的缺失,對于網絡刷單行為,法條沒有涉及每個刷單者的責任,只限制了經營者。實際上,在網絡刷單行為過程中,刷單者是推動網絡刷單行為實施的關鍵。若想遏制網絡刷單行為,營造健康良好的網絡市場運行環境,必須增加責任主體,將刷單組織和刷單個人都列為處罰對象,防止刷單行為的泛濫。
2.網絡刷單的處罰規定不適當。一是處罰標準缺乏量化規定。《反不正當競爭法》第20條和第23條針對違法者實施正向刷單(虛假宣傳)和反向刷單(商業詆毀)分別設置了一般情節和嚴重情節的罰款數額,但是行政罰款未設置具體區間,執法容易不確定。此外,在法律條文中,“情節嚴重”的標準為何,如何衡量情節嚴重,法律未做具體規定和解釋,執法者行政罰款的裁量權過大,極易引發執法漏洞。為了保證公正執法,促進網購市場持續健康穩定發展,必須制定明確的執法標準。二是網絡刷單處罰力度不足。實踐中,依據《反不正當競爭法》對違法刷單者進行處罰時,其罰款數額遠遠低于因刷單所獲得的利益,不能真正起到制止違法行為、震懾違法者的作用。此外,關于違法者的法律責任條款不完善,現行《反不正當競爭法》側重于對經營者行政處罰且處罰種類較少,僅限于罰款、責令停止違法行為以及情節嚴重的吊銷營業執照,也沒能懲罰刷單行為者。實際上網絡刷單是一種侵權行為,應當對其追究民事責任,《反不正當競爭法》未作規定。網絡刷單行為影響到消費者對商品的真實情況的知悉和對網絡產品的選擇;加之消費者未認識到維權的重要性,或者因成本太高而放棄維權,民法上的相關責任條款,如“欺詐”等就無法付諸實踐。
故需明晰《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相關內容,對于違法者應當承擔哪些責任、是否應添加民事責任、賦予何種民事責任、行政責任等,在法條中均應明確規定。
3.網絡刷單的監管制度不完善。一是網絡刷單主體的市場準入監管不到位。國家市場準入制定的負面清單包括禁止準入和許可準入,對網絡經營者應當遵循市場準入負面清單政策,對某些行業經營者實行許可準入,符合條件方可進入網絡市場。但現實中因平臺監控不到位,在網購平臺的市場準入環節,網購平臺本身管理責任意識缺乏、作為一個組織平臺其權限不高且沒有執法權,對經營者未做到全面地審查,對商家的經營資質等信息監管不到位,又未做到與其他監管主體之間共享信譽信息,使得對網購平臺經營者的監管始終不徹底。二是監管機關內部職責分配不清。雖然國家和地方組建了市場監督管理局,但從內部來看,各部門職權交叉、綜合協調能力不足等問題仍然存在。因此市場監督管理局內部就需明確劃分對網絡刷單行為的監管職責和執法權分配,發揮好市場監管的主導作用。在對國家機構進行整頓的基礎上,哪一具體部門負責網絡刷單行為仍不清晰,形成監管延遲、相互推諉、執法低效的局面。此外,執法人員缺乏相關法律素養及專業知識,也會導致行政不作為、行政效率低等問題。從監管體制來看,我國設立的市場監督管理局目前采用“中央指導、地方執行”二者相輔相成的政府監管體制,實踐中存在應該交由哪一級別的行政機關來管轄的問題和專業性弱的問題。三是網購平臺協助監管力度不足。現實中,政府監管面臨獲取信息困難、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等難題,網購平臺不配合政府機關的工作阻礙了監管工作的正常有序開展,政府監管和平臺監管的界限不明,監管沖突亟須解決。此外,網購平臺對刷單行為的處罰過輕,對經營者的處罰僅限于扣減信用積分、商品搜索降權,對實施網絡刷單行為的“消費者”則無處罰措施。因此網購平臺應配合行政執行機關加大對刷單的處罰力度,共同營造良好的網絡市場競爭環境。
四、完善《反不正當競爭法》對網絡刷單規制的建議
(一)增加網絡刷單的責任主體
《反不正當競爭法》中的有些條款雖然可以規制商家的刷單行為,但忽略了協助經營者,這些刷單組織也應受到處罰。對于刷單者個人,考慮其主管惡性較小,可考慮給予較輕處罰。畢竟處罰了刷單組織就能一定程度上遏制刷單行為,處罰了經營者,自然也能阻止個人刷單。
(二)明確網絡刷單的處罰規定
1.細化網絡刷單的處罰情節。立法精細化有利于提高法律可操作性。網絡刷單行為涉嫌虛假宣傳和商業詆毀,《反不正當競爭法》設置的行政罰款的區間較大,對于虛假宣傳和詆毀商譽行為中何為“情節嚴重”,怎么對“情節嚴重”界定,法條中未做具體規定。然而通過研究《廣告法》可知,對虛假廣告的界定是以花費的廣告費用和作出虛假廣告的違法次數為依據,來衡量是否構成情節嚴重。因此,可以參考這一規定,將實施違法行為獲取的收益、違法行為次數、損害結果作為網絡刷單情節嚴重的認定標準,使執法者就情節嚴重形成一個量化的參考依據。
2.加大網絡刷單的處罰力度。基于實踐中網絡刷單行為數量日益增多、規模不斷擴大,具體情節不同,可以考慮從民事和行政責任兩方面入手,改進制度。從民事責任角度,可提升民事賠償額度。由于網絡刷單導致的損失有時難以量化,對違法者處以較多賠償,可以補償消費者受到的抽象性的合法權利的損害,也可以起到威懾違法者的效果,有助于建設規范的網絡市場經濟環境。損失難以計量時,規定最低損害賠償標準,因網絡刷單受損的合法經營者可以獲得更完善的法律保障。對于不同種類型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特別是結合網絡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損害為受害方確定具體賠償數額時,執法機關應綜合考慮違法者獲取的不正當利益、其他經營者或消費者因此受到的損害等情節,認定違法者責任,使得處罰和責任相適應。
在行政責任方面,可參考2021年新修的《行政處罰法》,增加對網絡刷單行為實施者施加行政處罰的類型,如警告、通報批評,責令關閉、沒收違法所得,降低資質等級、限制開展生產經營活動等,威懾違法者,以便更好地適應現實需要,維護法律的權威。通過對該行為的處罰數額不做固定的限制,可以增加違法成本,加大對網絡刷單行為的打擊力度,維護市場秩序。
(三)完善網絡刷單的監管制度
在當前網絡刷單猖獗,政府監管存在不足時,運用政府協同治理模式,加大網購平臺的監管力度,發揮平臺作用,有利于解決這一問題。
網購平臺參與治理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第一,在店鋪運營過程中,網購平臺應實時巡查并處理刷單行為者。可加大網購平臺處罰力度,對不法經營者采取如下措施:往期評價清零,扣除保證金、暫停運營若干時間、關閉店鋪等。也可將實施刷單者列為失信行為人,將刷單行為納入征信系統。第二,運用大數據等技術手段,主動監管經營者、物流等各個環節,識別是否存在網絡刷單現象,鎖定重點監管對象,事后對其處罰。借助大數據技術,網購平臺還可以在參考經營者歷史交易信息的基礎上,評估每筆交易風險,自動攔截高風險交易。第三,平臺運營過程中,網購平臺積極主動配合行政機關的工作,與政府共同監督網絡刷單行為,營造良好的網購環境[7]。
結語
誠信經營是市場經濟穩定發展的根本因素,公平的市場競爭秩序應是前提。網絡刷單行為涉及的法律關系復雜,造成了一系列損害。想要遏制網絡刷單的泛濫,在有法可依之外,還要在嚴格執法、嚴厲打擊上發力,以實現立法的意旨,捍衛法律的尊嚴。同時,建立起規制網絡刷單行為的監管制度,讓政府與平臺形成合力,加強內外監管,共同營造一個公平競爭、和諧發展的市場競爭環境。
參考文獻:
[1]? 陳兵,夏迪旸.整治“刷單炒信”規范互聯網市場有序競爭[N].第一財經日報,2021-08-18.
[2]? 馮田田.論我國網絡虛假宣傳行為的法律規制[D].西寧:青海師范大學,2021:2.
[3]? 李元.網絡刷單行為競爭法規制研究[D].蚌埠:安徽財經大學,2019.
[4]? 劉旭紅.電商平臺規范刷單炒信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對策研究——以淘寶訴美名科技公司為例[J].中國商論,2021,(19):70.
[5]? 藍壽榮,郭純.論網絡刷單行為的危害及法律責任[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3):106.
[6]? 藍壽榮,郭純.論網絡刷單行為的危害及法律責任[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3):106.
[7]? 王婉.網絡刷單的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制研究[D].導師:俞金香.甘肅政法大學,2021:32-33.
[責任編輯 文 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