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體驗哲學理論為框架來研究習近平話語中的中國特色隱喻,以此來探討中國特色文化及政治語言表達范式,即運用貼近民眾生活的語言來實現最佳的交流目的。
關鍵詞:習近平;體驗哲學;中國特色隱喻
在政治演講中,習近平通過大量隱喻構建了象征式的政治話語體系,并基于身體及文化體驗運用了許多貼近民眾生活的中國特色隱喻,具有獨特的文體功能和語用功能。盡管前人對習近平的講話從多角度做了大量研究,但對習近平話語中的中國特色隱喻的研究較少。本文擬從體驗哲學視角探究習近平話語中的中國特色隱喻的體驗性特征。
1.體驗哲學及隱喻
Lakoff和Johnson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正式提出了概念隱喻理論,認為大部分抽象思維都是隱喻的,隱喻是從一個域(始源域)到另一個域(目標域)的跨域映射過程。此后,Lakoff和Johnson在《體驗哲學:基于體驗的心智及對西方思想的挑戰》一書中提出,人類的心智與思維具有體驗性,因此隱喻也具有體驗性。日常生活中的經驗使我們獲得基本概念,這是形成隱喻的根據。人類只有通過體驗才能獲得意義,從而把主觀判斷和感覺運動經驗連接起來。隱喻體驗性是語言范式轉變到認知語言學后對隱喻本質的全新認知,體驗性是隱喻的根本屬性,是人們使用和理解隱喻的基礎,它們不僅和思維緊密相連,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思維。
2.習近平話語中的中國特色隱喻
本文中習近平話語的來源主要有:《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全面深化改革》。其中包含的中國特色隱喻數量總計261例,包括疾病隱喻(59例)、生活隱喻(53例)、動物隱喻(33例)、飲食隱喻(25例)、建筑隱喻(17例)等。如下圖:
顯然,習近平話語中的中國特色隱喻是一種有意識的語言運用。它們具有政治隱喻的共性,比如借助熟悉、具體的有形事物表達陌生的、抽象的政治概念,使它們更平民化、更貼近中國民眾的生活體驗。下文將從雙層性架構、隱喻性程度和源域概念場這三個層面探究其特色隱喻的體驗性特征。
2.1以隱喻性表層架構,道德為深層架構
根據上圖的“疾病隱喻”為例,習近平以疾病體驗為隱喻性表層架構,包括疾病癥狀、病情程度、體檢設備、治療方式、治療程序,并以道德為深層架構,映射人們的思想道德問題。認知科學的基本發現之一是人們通過隱喻和架構進行思考,架構也是一種基于體驗的隱喻思維。由詞語激活的心理結構為表層架構,而深層架構是構成道德世界觀和政治哲學最根本的架構。政治話語中最高層級的架構是道德,詞語可以激活架構,架構再激活道德系統。當道德價值觀與人們的架構契合時,政治話語才能深入人心,被人接受。因此,習近平以疾病體驗為隱喻性表層架構,激活了聽眾或讀者“有病就要治"的心理結構,繼而再激活了“有了道德問題就要改正”的道德架構。道德分對錯,黨內出現的疾病一一即道德問題是錯誤的,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違背,因此需要治療及改正。習近平利用疾病體驗和人類社會、政治間的相似性與關聯性,激活了最高層級的道德架構,從而實現政治隱喻的語用功能。
2.2源域和目標域相關性小,新奇隱喻顯性程度高
習近平話語中的中國特色隱喻大部分源于人們日常生活體驗,但與目標域的相關性不大、不具相似性,因此隱喻顯性程度高。尤其是他自創的高顯性的新奇隱喻,通過突顯和接通目標域與源域的相似性來彰顯映射內容。以習近平自創的某新奇隱喻為例:“有的領導下基層調研走馬觀花,下去就是為了出鏡頭、露露臉,坐在車上轉,隔著玻璃看,只看”“門面”和“窗口”,不看“后院”和“角落”。在該例中,源域“門面”“窗口”與目標域“浮于表面的現象”的相關性不大,源域“后院”“角落”與目標域“藏于深處的事實”也是兩種毫不相關的事物。然而,習近平基于對中式房子建筑結構的切身體驗創造了該隱喻,突顯了目標域和源域在能見度方面的一致,從而激發聽眾或讀者對某些領導在下基層調査過程中走馬觀花、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做法的評價、推理及情感聯想。
2.3以源域概念場構建動態體驗過程
由于人類體驗的連續性,隱喻思維也具有連續性,而話語本質上是離散性的。這就意味著從體驗中提取出來的概念和用于描述經驗的詞語之間存在距離,而隱喻則企圖通過延伸各種詞語的意思來填補這個距離。習近平正是通過延伸各種詞語的意思,引導聽眾或讀者進行動態的、連續的隱喻語義聯想。以治病隱喻為例:“人的身體有了毛病,就要看醫生,就要打針吃藥,嚴重了還要動手術。如果諱疾忌醫,就可能小病拖成大病,由病在表皮到病入膏肓,最終無藥可治。各級黨組織要幫有問題的黨員、干部找準“病癥”,對癥下藥,該吃中藥的吃中藥,該吃西藥的吃西藥,或者中西醫結合,該動手術的動手術,切實體現從嚴治黨的要求。”在該例子中,習近平以“生病”為源域概念中心,聯結出"打針““吃藥““動手術”“中藥、西藥、對癥下藥““小病、大病”“病在表皮、病入膏肓”等概念場,用生動形象、連續動態的體驗過程映射人們的思想問題及改正問題的迫切性。
3.結語
綜上所述,習近平話語中的中國特色隱喻具有隱喻的體驗共性,它們更平民化、更貼近民眾生活,蘊含了更為濃厚的中國文化體驗特色,從而向讀者展示習近平個性鮮明、貼近民眾的政治領導人話語特色。
參考文獻:
[1]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Lakoff, G & Johnson, M.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s to Western Thought[M]. New York: Basic Books,1999.
[3]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4]陳一睿.概念隱喻對英語教學的影響[J].西江文藝,2017.